引 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谈及本论文选题的背景,笔者想从影响电视新闻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说起。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大踏步前行,“手机”、“互联网”及其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兴媒体形态正在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并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2010 年年初,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的举措得到进一步推进,这无疑加快了未来信息全方位传播的脚步。“新闻传播的全时、移动特点,迫使人们时刻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接收与搜索并存的交流方式,给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带来冲击。”①新媒体技术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一系列传播优势对传统的电视新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因此,网络新闻、手机新闻、微博、微信新闻时事备受大众青睐。2010-2012 年间,在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中,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媒体发挥着独特的传播优势,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数十家网站及时全面地传播了“青海玉树 7.1 级地震,救援筹建工作展开、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神九’发射成功、钓鱼岛事件、‘辽宁号’航母试运行、美国总统大选”等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广大网民在积极关注事件的同时,并且参与网上讨论,实现了全民互动。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无疑对电视新闻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刺激,纸质媒体带来的无形压力对电视新闻的发展再次形成了一股冲击波。相较报纸媒体,电视媒体拥有声画合一立体展示新闻事件的得天独厚优势,但是报纸媒体在这种优势面前并未失去肥沃的市场土壤,反而利用在人们心目中长久积聚下来的权威性及其“内容为王”的办报策略,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地传播新闻信息,赢得了受众的信赖和支持。而电视媒体本身的易逝性、肤浅性使电视新闻在受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虽然近几年有关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类节目异军突起,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但是这类节目的渊源暂时不能和报纸的深度报道相媲美,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
此外,在以“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媒时代,整个世界被图像化了,人们更愿意相信,电视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并无差别。相反,受众忽略了“电视”的商业属性,即:为了扩大经济效益,增加广告收入,一些电视新闻栏目追求受众感官上的刺激,以低级趣味、媚俗的信息为卖点,为其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在这种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审美经验发生迁移,审美趣味低级化,价值观沦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这个背景研究“电视文明对电视新闻的规束机制”势在必行。
从电视新闻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在日趋完善,播出比重也在逐步增加。“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从 2006-2010 年对所有调查城市节目播出状况统计显示,2010 年 1-10 月,新闻节目播出比重达 9.23%,较 2006 年增加了近 1.5 个百分点。新闻节目类型收视结构也在逐步变化,2010 年,综合新闻的收视比重由 2009 年的 62.04%下降至 59.9%;新闻评论类节目收视比重则较上年的 14.85%上升近 1.5 个百分点,达到了 16.3%;新闻/时事及其他类节目收视比重也略有提升,达到 23.8%。”①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电视新闻基本上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随着节目形态日趋多元化的同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深度报道节目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就是本文选题的切入点所在,文章将详尽论述。
2.研究意义
本选题的意义在于,笔者以独到的视角“电视文明”深入剖析了电视新闻报道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并且提出可行性建议。近年来,电视媒体产业化、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断加大对电视媒体的压力,电视市场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要实现卫视频道的品牌化经营、节目的合理配置,走“新闻立台”的道路势在必行。目前,受众对新闻/时事节目有着比较稳定的“刚性”需求,新闻节目自然也就构成了卫视频道节目的主体部分,在同质、异质化竞争中为了提高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从节目的形态、播出内容等方面打造亮点,实现个性发展。本文立足于“电视文明”的视角,主要从节目内容层面就如何促进电视新闻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二)我国关于电视文明与电视新闻的研究现状
1.美学视阈下的电视文明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电视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凭借其视听合一的传播手段与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受众逐渐模糊了其营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既而世界被电视把握成图像。人们的审美经验发生了相应的转移。传统的审美观念在以“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媒时代,遭到了解构。
一、“电视文明”的研究渊源及概念界定
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流,电视作为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在重塑受众审美品味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利用声画合一的电子传播手段,凭借传统媒体积聚下来的公信力优势,影响着绝大多数受众,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走向。就目前而言,我国电视媒体营造的虚拟环境不容乐观,肤浅的娱乐,超乎实际的理想生活让现代受众更加崇拜奢侈靡费。由于受电视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传统朴实的审美价值观退居幕后,让受众处在审美混沌状态之中,成为信息社会中的庸客。
(一)源头:传统审美与文明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概括出了传统审美的本质。“传统艺术(包括文学)的欣赏,亦传统审美,更多的是通过从作品的形式创造生发出的意味、意趣、情感。由对表层的形式因素和形象的品鉴,形成审美知觉,进而把握其意。”①这种氛围下的审美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审美,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趣设计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品,把受众的欣赏品味放在边缘位置。与此同时,欣赏者也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性知识,如对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的欣赏,都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推论,传统审美一定是在小范围内展开的,是“小众化”的事情。这种审美,更多的是一种愉悦身心,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审美,其中没有利益支点,没有欲望诱惑,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自由和谐,使人生境界得到不断超越。
一、“电视文明”的研究渊源及概念界定..................10
(一)源头:传统审美与文明...................10
(二)架构:传媒艺术审美与电视文明................11
(三)推演:电视文明的内涵及特性..............12
三、电视文明视阈下的新闻报道战略转型机制..................23
(一)报道品格:公正电视新闻取代公司电视新闻...............23
(二)报道理念:实现满足公众需求的新闻人格化................24
(三)报道语态:立足于平民视角,注重展现过程、细节的深度艺术......................26
(四)报道趋势:信息发布向信息服务功能的转变...................27
四、实现“电视文明”视阈下新闻报道战略转型的必要性....................29
(一)“电视文明”是新闻立台之本...................29
(二)“电视文明”是回归新闻本质的力量之源....................30
(三)“电视文明”是重构受众审美的引导之基.......................31
结 论....................33
结 论
电视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有着声画合一的优势及其长期积累下来的公信力。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面前,为了维持自身运作的经济利益,甚至游离了电视新闻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轨道,陷入了“娱乐化、边缘化”的误区。“电视文明”概念的提出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报道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因素,它立足于重构受众审美的概念,要求电视新闻从受众根本利益出发,回归新闻本质,体现新闻的人性关怀。
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电视文明”概念的界定和对“电视文明”视阈下新闻报道如何得以转型的分析,得出几点结论:第一,当前电视新闻所处的生态环境较为复杂,要避免环境生态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植入“电视文明”的先进报道理念;第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电视新闻媒体作为环境的预测者,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中,“人”的生存状态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永恒主题。第三,电视新闻不仅仅停留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层面,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社会舆论,做好舆论引导者的根基在于重构受众崇高的审美理念。
以上论断都是围绕“电视文明”这个理念提出的,把这个传播理念植入到电视新闻传播中,就相当于在浩淼漆黑的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找到指路灯塔一般,把握了自己的航行方向。相信,电视新闻只有秉持着这种先进的传播报道理念,其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 崔文华.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9.
[2]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 曹坤.中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3-111.
[4] 陈昌凤.新闻学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14.
[5] 范敬宜, 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7]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5.
[8] 李良荣.为中国的传媒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1-293 .
[9] 林喦.穿行在电视中间——当代电视文化十个问题解读[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
[10] 吕新雨.书写与遮蔽:影像与文化论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