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我国新闻传播发展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94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新的传播媒介和形态不断涌现,互联网、PAD、手机等新的媒介形态不断被人们所熟知、所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积极的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媒介融合”、“报网合一”、“台网合一”、“全媒体”等这些新型词汇在传媒业界的积极探索下孕育而生。就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而言,其实质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力量,并借助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不同的终端、平台,来实现内容、渠道和载体等方面的融合。

媒介融合是国外传统媒体探索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实质就是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形态之间进行深度的融合,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逐渐的统一,这样就出现了新的传播形态,如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报、移动电视、电子杂志、手机电视、电子报纸等。这些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将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逐渐被受众所习惯、所接受。但是,国外的媒介融合在我国传媒业界运用的很少,相对而言, “全媒体”这个词汇提及的更多,因此,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全媒体是中国化的媒介融合之路。

综合全媒体现阶段的研究现状来看,其概念并没有正式的在学界和业界提出,这种新的形式仅是传媒业界探索和实践,并没有得到系统科学的论证研究。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方式、流程、组织上都发生着彻底的改变,从而使得各种新的传播形态在渠道、内容、功能层面进行深度的融合,而传媒业界就渐渐形成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深度融合的媒介形态。

因此,研究全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创新性,对传媒业界的发展可能会起到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为传媒业界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尤其在对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来说是很有利,对传媒业界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现状:随着传媒业界不断的进行全媒体实验,近年来,关于全媒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传媒学界和业界所热议的话题,从中国知网的收录数据可以看出,从 2008 年 33 篇,到 2012年的 500 多篇,全媒体研究的热度不断的上升:

从这些研究性论文可以看出,全媒体研究的热点就是这些方面:全媒体发展研究、全媒体的影响研究、全媒体概念的研究、全媒体营销研究等:

1. 全媒体概念的研究

全媒体的概念一直是学界和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颇具争议的问题,但就现阶段而言,其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近些年来,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但其具体的概念体系还没有成型,也没有达成一致的说法。全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形态,起源于传媒业界的探索实践,但全媒体的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 2009 年 6 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所阐述出来的,其是从传媒业务层面提出:“全媒体指的是整体运作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并使用所有的媒体工具和平台,建立覆盖面大系统,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位置,单一的形式,单一平台传播,更多的是一种常见的多平台,多形式的广播,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系统的综合体。”①然而,针对不同的角度,有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周洋在《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中央媒体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报道思考》一文中提出全媒体的概念应该从传媒业界的应用实践方面来阐述,他指出“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的来说,就是指新闻信息在输出时候会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形象具体、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方式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②

近年来,关于全媒体概念的研究在传媒业界也引起了许多报社和全媒体运营单位的重视。但是就笔者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全媒体的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定论,全媒体概念最初来源于业界,尔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归纳和总结,纷纷阐述着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但是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理论来支持全媒体的发展。

一、全媒体及其发展状况概述

(一)“全媒体”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互联网、手机等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传统的报业、电视等媒介面对这新的媒介冲击,都开始纷纷探索和实践着适合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无论是传媒业界还是学界,都开始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报业、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出路,“报网融合”、“媒介融合”、“全媒体”等新的概念一时间成为热点的研究话题。

追溯全媒体这一概念的来源,期最先来自于传媒业界的应用层面,2006 年 10 月,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撰写的《引领报业走进“全媒体”时代》一文刊发于《中国传媒科技》,文中对“电子化报纸”、“数字报纸”、报业“全媒体”等新型运作模式都给出相应的解释,并提出了全媒体“一次生产、多渠道发布”的特征。从 2007 年开始,在传媒业界,尤其是在全国各大报业集团内掀起了一阵“全媒体”转型的热潮。

二、新华社传媒集团全媒体发展战略.............................. 20

(一)新华社传媒集团全媒体的发展概况.................20

1.新华社纸质媒体的发展...................20

2.新华社电视媒体的发展.....................21

(二)新华社传媒集团全媒体发展的特点 ......................26

1.调整内部结构,再造采编流程....................26

2.全媒体记者的培训和建设..................28

三、全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30

(一)全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过程的影响...........30

1.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身份区分日趋淡化............ 30

2.受众的地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31

(二)全媒体发展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33

1.全媒体的发展再造了传统报业的生产流程................... 33

2.全媒体的发展再造了传统的采编流程........................ 34

(三)全媒体发展对传媒业界的影响.................35

1.全媒体丰富了新闻产品形态........................ 35

2.全媒体对我国新闻教育的影响....................36

结 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新的媒介方式不断的涌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越发激烈,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会受到极大程度的挤压,因此,全媒体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传媒业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积极探索全媒体发展之路,不仅能够重建媒体组织结构、重组新闻生产流程,同时也能改变传统媒体生存状态,因此,对于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发展战略而言,已经逐渐成为业界的常态,全媒体也是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

全媒体对记者和编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编辑”和“全能记者”将会是全媒体时代所培养的方向。随着新的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传媒业界对传统媒体工作人员和新闻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人才已经迫在眉睫。全媒体营销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全媒体营销方面实质任重而道远,传媒业界并没有很好的梳理和总结出全媒体营销的方式和方法,而更多的是依靠着各自的摸索,其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检验。

对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及 3G 网络的日趋普及,网络新媒体及智能手机将会使传播和接收新闻信息变得更加方便。“自媒体”、“我媒体”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出现,将会出现更多的“公民记者”、“平面记者”,从而使得新闻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出由专业新闻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共同担当的局面,因此,作为媒介的使用者,学习一些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愈发重要。

目前,从传媒业界来看,我国的全媒体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的研究一直滞后于业界的实践发展。随着媒介融合和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全媒体发展还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还会涌现出什么新的发展模式这些也将是学界和业界仍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年 7 月

[2]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年 5 月

[3]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2 月

[4]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8 年 9 月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5 年

[6]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NieholasNegroponte)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年第 3 版

[7]邵培仁,媒介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8]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年

[9]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奎因、费拉克著, 任锦鸾译,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