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变异与精神超越——清末民初王一亭美术活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50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充满了各种“变机”,曾经的稳定结构,面临着“变机”的冲击与转换。与之相应,文化领域也相应地在“变机”中寻找方向,美术亦然。有人远赴法日英美,力求借助西法,以扎实、写实的油画、素描改变中国画的颓势。有人宣扬中西调和,宣扬“改良”,注重形式,开创新风尚。有人则固守文人画和金石学传统,以复古为更新。而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机”的时代,海上画坛出现了一位特殊身份的画家,他就是王一亭。

在历史的各类描述版本中,王一亭的身份具有一种复杂性,呈现为模糊化的角色识别。他是画家,是艺术赞助人,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在他的坚持和领导下,上海画坛得以稳固和发展。在他的协助下,吴昌硕奠定了 “海派”领军的地位,作品开始走向世界,终成一代宗师。其本人也是海上画派的一位名家,在任伯年、吴昌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吴昌硕评价他:“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活泼拨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作为社会活动家和美术教育家,“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的许多大事,如中国书画社团的兴起与繁荣,新式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上海中国书画市场的开拓与繁盛、中日美术的交流与互动,书画界举办展览、组织赈灾等社会风气的形成等等,王一亭都是倡导者、身体力行者或带头人。”(郎绍君语)

本文研究的年代定位在“晚清民初"(1900-1917)。其时间范围被框定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两大历史事件之间。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段,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从1900年起,清末已经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及此后的“民国草创”,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风云激荡的岁月。此时,王一亭任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的买办,也处于商业的黄金时期。同时,他也介入“革命政治”中,并于革命之后专心于美术。因此,这一时段是研究商业、政治对王一亭美术活动影响的最佳时期。二,清末民初最具影响的两大书画团体“题襟馆书画会”和"豫园书画善会”均成立于此间,王一亭是主要发起人和重要成员。其在美术圈中的主要交游对象也来自此书画团体。三,这一时期始(1913年秋),王一亭逐渐同吴昌硕交往密切,艺术切磋不断,后终成为忘年之交和艺术上的璀壞双星。故而这段时间也是考察王一亨和吴昌硕关系的起点。四,研究的最后时期定在1917年,此时中国_坛和艺术界尚未受到日后激烈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为民国初年美术活动的典型时期。基于如此考虑,本文的研究对象也相应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王一亭于此期间的美术活动事实。包括绘画行为、举办展览、成立画会,以及通过绘画以促实业、商业乃至救灾救国等等。

(2)对活动进行分类,辨析活动的不同文化性质。而这些不同性质的活动是由王一亭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交往对象所决定的。因此在论述其文化性质的同时还要对王一亭的交游范围进行考订和研究。

(3)辨析不同活动在社会运行中的“功能异化”。本文将研究王一亭不同活动的独立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异化”的过程和特点。

(4)探究特定历史时期下美术活动“功能异化”的根源。本文将研究在社会巨变的情形下,作为文人、画家、商界领袖、宗教人士、日商买办和社会慈善家的王一亭如何实现过渡性下多重角色的转变与过渡。

针对王一亭的研究,学界成果颇多,但深入者较少,多资料性而少论述。大致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民国时期、建国时期和新时期。

一,民国时期(1949年以前)。

学界对王一亭的关注从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己经开始了。民国时期一些重要的报纸和期刊上,对王一亭各种活动和艺术成就的记述和介绍并不少见。此时关于其生平的记述,最重要的当属吴昌硕在1925年为王一亭所写的《白龙山人小传》,其中对他的书法和绘画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于吴王关系密切,并称双璧,在很多“王画吴题”的作品中,吴昌硕也对王一亭艺术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民国时期,王一亭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如《白龙山人精品画册》(商务印书馆,1936)和《白龙山人题画诗》(中华书局,1936),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王一亭艺术造诣的重要资料。1936年王一亭还撰写了个人艺术感悟性质的文章《画人画语》。王一亭的社会活动可见《申报》、《时报》等重要的民国报纸,以及书画团体的结社宣言,以及一些重要友人的日记或文集中(如《王个慈随想录》、《求恕斋日记》、《郑孝胥日记》、《郑逸梅笔下的艺坛逸事》、《黄炎培日记》、《击庐集》等)。在王一亭去世之后,人们也没有忘记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作用。1944年西冷印社专门编辑出版了《王一亭画集》,收录了其代表作近百幅。但此时人们评述王一亭时,缺乏学术深入视野,而多侧重于对其资料的整理和作品的著录。

第二章角色叠合——别于传统的“美术家”..........7

第一节商业与买办身份..........8

第二节赈灾与社会慈善家..........13

第三节革命活动与政治人物..........17

第四节对外交流与美术推介者..........23

第三章功能变异——美术活动中的“巨贾”..........32

第一节画家交往与作品..........33

第二节美术社团活动..........43

第三节美术商业活动..........46

第四节美术赈灾活动..........49

第五节美术政治活动..........53

第四章身份转型——过渡时代下的"文化表征”..........56

第一节“美术功用”与“身份重建”..........57

第二节文人角色的解构和重构..........73

第三节“道用”向“器用”的转型..........79

结论:变革与过渡中的功能异化..........85

结论:

清末民初之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夫阶层也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文人士夫画也已经走入式微,中国美术界正酝酿着美术革命。以吴昌硕、王一亭为代表的海派新一代的金石画家,在这场革命中似乎集体失语了。吴昌硕的弟子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将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归为了四个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极好地诠释了中国文人画的意义和价值,是国粹派的代表。从王一亭的教育背景看,不过只是进行了一些基础性扫盲教育,虽然日后成为上海滩大亨,但无法同正规科举出仕的文人画家相比。乃至受到杨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正统出身”观念的质疑,从而没有被列入《海上墨林》之中。作为成功商人出身的王一亭,在进入书画界核心的道路上屡屡受阻。虽然最终掌握了“话语权”,地位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毕竟还是会有些人质疑或者否定其艺术家的地位。面对这种“质疑”,王一亭表现得很“豁达”,采用了积极面对的方式,借助各种可能性在公众面前重塑自己的身份形象,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从深层次理解,王一亭的身份转型,承载了近代美术家从“道用”向“器用”的转变。中国古美术从一开始就被承载了道德、宗教和政治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美术的价值判断标准被束缚在艺术家的精神操守上,注重精神上的修炼,并不鼓励物质上的追求。这一局面在吴门画派、扬州画派画家鬻画时才得以正式打开。海上画派崛起后,社会对“资本化”的认识加速转变,对金钱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海派绘画转而指向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从注重画家的精神境界转而重视作品本身的技法、色彩和装饰性。王一亭以其多重的社会身份和对书画的坚持和努力,逐渐成为海上画坛的核心人物。在他身上,美术家的身份被颠覆和异化。他并不简单秉持绘画所承载的传统道德功用,而是将其用于一系列具体的社会性活动中,实现了中国传统美术家从“道用”向“器用”的过渡。但是他依然秉持了传统文人对美术的态度和理想,如以诗、文、篆刻入画,坚持画家的雅集和结社,画以寄托情思,或嘲讽时事等等,表现出文人画家的气节。这种转型具有“美术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美术家身份的多重化”和“美术对‘人’的关怀和反思”等特点。从本质上说,王一亭以其商、画、政、释、慈善等多重身份,将中国美术的“器用”发挥到了极致,而在其精神境界之中,艺术的理想和实用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实现了中国古代美术家们所不及的高境界——“道器相合”。

总之,对于“海上闻人”王一亭的研究,仍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希望笔者在此提到的这些想法能够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些启示,使王一亭的研究更加全面而立体化,从而尽可能地接近历史之原貌。

参考文献:

1.陈定山:《王一亭晚节弥坚》,载《春申旧闻》,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1年。

2.陈祖恩、李华兴著:《白龙山人:王一亭传》,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3.劳散:《白龙山人王一亭》,见《海上名人录》,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年版。

4.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8年。

5.沈文泉:《海上奇人王一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唐文治:《浙江王一亭先生功德纪念碑》,见《民国人物碑传集》卷四,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7.汪仁泽:《王一亭》,见《民国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王中秀编著:《王一亭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

9.吴昌硕:《白龙山人小传》,1925年初版。后载《王一亭书画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版。

10.伍特公:《上海商团克复上海纪略》,抄本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