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交际语教学学生被动参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57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这主要得自于中国的“入世”和不断拓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在经济、文化、技术、人才等领域的交流正变得越来越频繁,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在不断增进,这种交往需要一条语言桥梁。英语很自然的承担了这一任务。国家间的交往常常还会转化成一种竞争关系。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就业市场的全球化,中国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要一方面使更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国际经济环境中使中国占得一席之地的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这是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的机遇。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英语能力。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普及程度和国际地位不言自明。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大学,那么培养复合人才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工作自然也就落在了大学英语教育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懂外语的专业人才,我国教育部门与外语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了过去外语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找到了造成学习者“哑巴英语”的根源,并尝试了解决的办法与途径。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一时还难以彻底根除、很多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努力,但口语教学的成效还是得不到全社会的肯定。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不高在国际上也是出了名的。中国的外语教育起步年龄已经大大提前,英语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全面普及。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在各个学年全面铺开。但阅读技能的掌握,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仍然是多数中国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目标。这是因为中国学生开始上英语课时,对英语并没有什么感性上的认识,也没有任何英语方面的知识。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听、说、写、译等其它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通过“读”来学习。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有着重阅读轻口语的现象。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先不去探究。但我国与世界各国不断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对我国国民的外语素质和国民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英语实际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的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全新要求。要求虽然有,但希望与现实有的时候总是有着一段距离的。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下,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离社会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的。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国内大学纷纷加强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新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就明确建议学校每两周要至少开设一次英语口语课。99 年 5 月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开始在全国实施。国内的口语教学很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口语课的开设教学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口语课开设初期学生们对英语口语的学习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上课时的积极性开始出现下降。学生在口语课上变得不如从前活跃,导致口语的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的情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课堂参与行为的分类与描述
国外学者 Allwright & Bailey(1991)最先将学生课堂参与的模式进行了粗略分类。他们将学生课堂参与模式分为可观察到的和不能观察到的两种活动,他们接着按照课堂话轮的分布(turn distribution)和获得(turn taking)对可观察到的活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描述。尽管研究没有对不能观察到的活动进行分类,但他们也同时指出,在他们的研究中无法观察到所有课堂参与模式,学生在很多情况下的参与模式可能是潜在的心理活动。Shumann(1977)专门研究了另外一些相对于言语行为来说比较难以观察到的课堂参与方式。比如人们目光的交流(eye contact)、点头(nodding)、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等。应该注意到这些不容易观察到的参与方式恰恰是中国学生课堂上常有的行为方式。这些研究对我们的口语参与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国内学者张烨,周大军(2004)在“大学英语学生课堂参与模式研究”中根据中国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特点,重点研究了非言语参与模式。研究中他们认为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每名学生性格的差异,学生往往更愿意以被动的言语方式或者非言语方式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更倾向于以积极的认知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对较深入的思维活动,例如理解、记忆、判断等比较偏爱。但是张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中心课程模式下,并未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如口语交际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克服被动的参与方式尤其针对于实践技能的练习。罗立胜研究了清华大学的英语课内学生学习活动。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将学生课堂活动分为“静态”的和 “动态”的两种学习行为并分别做了研究。静态学习行为与动态学习行为的概念给了我们另一种对课堂行为的分类方式。总体来说对课堂行为分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课堂行为,对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积极的口语参与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章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学生消极参与调查


2.1 调查背景与目的
英语口语即指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如美、英、加、澳等国人民广泛使用的;用来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话语形式。它一般是通过声音传播。口语能力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内容是指在用目标语进行沟通的时候言之有物,而形式则是指用哪一种自己熟悉的语言类型或语言风格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英语口语常常灵活多变,这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和使用场合。口语表达能力,它能更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英语水平。它包括语音、语调、普通语法、词汇量、语言组织能力等。


第三章 英语口语障碍的成因分析...................................... 22-31
3.1 学生因素...................................... 22-25
3.1.1 学生语言能力...................................... 22-24
3.1.2 情感心理因素 ......................................24-25
3.2 教师因素...................................... 25-28
3.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25-26
3.2.2 课前教学的准备 ......................................26-27
3.2.3 语言示范的能力...................................... 27
3.2.4 组织互动的能力 ......................................27-28
3.3 环境因素...................................... 28-30
3.3.1 课堂环境 ......................................28
3.3.2 口语测试...................................... 28-29
3.3.3 口语教材...................................... 29-30
注释 ......................................30-31
第四章 改进学生消极参与的教学策略 ......................................31-41
4.1 提高基础英语能力 ......................................31
4.2 焦虑心理调适 ......................................31-33
4.2.1 氛围调适 ......................................31-32
4.2.2 小组活动 ......................................32
4.2.3 适度纠错 ......................................32-33
4.2.4 问题设计...................................... 33
4.3 增强自信心...................................... 33
4.4 激发学习动机...................................... 33-36
4.5 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36-40


结论


近年来,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它的关注来自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同时还由于它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以来的费时低效的印象。对口语学习的不重视是从学生们第一天学英语就开始的,然而应试教育的需要使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语言交流。
由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学生口语能力的严重不足直到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才集中爆发。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小学、中学,是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为国家服务。如此导致了学生及社会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口语的学习。但一边是学生想掌握口语能力,一边又能看到口语课上学生不愿意参与口语练习。口语教学中学生的消极参与问题是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关键原因,国内外对此早有研究,但大多只集中于某一种成因。
本文通过多种调查方法综合研究导致学生消极参与的原因,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探讨学生消极参与的某些原因。研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基础,结合了应用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总之,对学生口语参与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更好的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有效的推进学生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