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职称论文模板怎么写?本文为大家列举了3篇职称论文范文,大家在写职称论文时可以参考,希望你能够评审职称成功。
语言学职称论文范文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
对生态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泛学科的议题。在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学科交叉领域,学者们关注如何使语言更适于表征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关系,语言如何作用于环境,以及探索生态建构的研究等。本文尝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域下,探讨建构生态话语分析的可能。本文旨在通过生态话语分析唤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建构生态话语分析,呼吁、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积极引导和培养合理正确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另外,本文还区分了批评话语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
1. 引言
2. 生态话语分析
2.1 生态语言学概述
2.2 从批评话语分析到生态话语分析
3. Halliday的生态语言学思想
3.1 Halliday (1990)
3.2 系统类型学的提出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
5. 结语
[1]基于ROST内容挖掘的国内外生态语言学研究动态及热点分析[J]. 常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2]垃圾分类新闻的生态话语分析[J]. 曹进,邱丹. 社科纵横. 2021(06)
[3]系统功能认知视阈融合的生态话语分析[J]. 林宝珠. 武夷学院学报. 2021(10)
[4]和谐话语框架下的环境报道语篇分析[J]. 俞婷. 现代英语. 2021(19)
[5]及物性视角下中美新闻语篇的生态话语对比分析——以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报道为例[J]. 陈岸,张炼. 汉字文化. 2021(18)
[6]生态话语分析路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素养教育探究[J]. 刘姝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04)
[7]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丛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1(04)
[8]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国际热点和演进路径(2010—2019)[J]. 董保华,陈崇国,赵应吉. 外国语文. 2021(04)
[9]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J]. 刘璐. 作家天地. 2021(20)
[10]《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话语的历时变化考察[J]. 周芬.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1(02)
语言学职称论文模板
语言学职称论文范文二: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
人们对名词化这个范畴的认知是逐渐深入的 ,通过国外四大主流语言学流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名词化研究的考察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看出学者对名词化现象的理解远未一致 ,对名词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最后 ,该文就名词化转换的过程手段、指称、量化、限制条件进行了初步讨论 ,供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普遍语言现象。
1.引言
2.国外主流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
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名词化研究——同类无别
2. 2 转换生成语言学中的名词化研究——杂乱无章, 无规则可言
2. 3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名词化研究——多层面的系统工程整体考察
2.4 认知语言学中的名词化研究——系统、深入探讨隐含的内在规律或规则
3.名词化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3.1名词化的转换过程手段
3.2 名词化的指称功能
3.3 名词化的文体量化问题
3.4 名词化的限制条件
4.结语
[1]英语名词化功能分析探究[J]. 薛璐. 英语教师. 2021(07)
[2]英汉商务信函词汇比较研究[J]. 陶诗萌. 长江丛刊. 2021(02)
[3]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以BBC、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报道朝韩领导人会晤为例[J]. 张冰,李卓燃. 青年与社会. 2019(21)
[4]基于认知性功能和功能性认知的英语名化现象解析——从构建认知功能模型出发[J]. 缪海涛,俞洪亮. 中国外语. 2019(04)
[5]英语语篇名物化现象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基于对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献数据的考察[J]. 陈松菁,李忠华.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8(06)
[6]政论文体中的名词化语篇功能简析——以《金砖会议》双语文件为例[J]. 丛卉. 英语广场. 2018(10)
[7]迁移理论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习得研究[J]. 夏蓉,徐珺. 外语电化教学. 2018(04)
[8]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语言特征分析——一项基于自建语料库的个案研究[J]. 吴铭.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8(03)
[9]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物性特征分析[J]. 盖飞虹,杨连瑞. 中国外语研究. 2018(01)
[10]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名物化现象研究[J]. 陈英,杨劲松. 长春大学学报. 2018(01)
语言学职称论文范文参考
语言学职称论文范文三: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 ,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 ,现代隐喻理论的一些观点对翻译理论研究定然有许多启示。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 ,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本文试图用体验主义认识论在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多元翻译标准兼容互补 ,并利用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的理论解释翻译这种思维过程。
0.引言
1.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体验主义
2.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体验主义的“意义”观
2.1 客观主义的“意义”观
2.2 主观主义的“意义”观
2.3 体验主义的“意义”观
3.翻译界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
3.1 翻译的“科学”和“艺术”之争
3.2 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读者反应
3.2.1词句意义和说话者意义
3.2.2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
3.3 翻译是再创造还是复制?
4. 概念映射的“多空间”模式与翻译思维方式
5. 结语
[1]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汪少华.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03)
[2]概念整合与翻译[J]. 王斌. 中国翻译. 2001(03)
[3]概念映射的“双域” 模式和“多空间”模式[J]. 陈道明. 外语教学. 2001(01)
[4]翻译标准多,何以断是非[J]. 彭长江.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05)
[5]中国翻译界十年(1987──1997):回顾与展望[J]. 郭建中.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06)
[6]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J]. 陈道明.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04)
[7]隐喻的抽象思维功能[J]. 林肖瑜. 现代外语. 1994(04)
[8]文学翻译:1+1=3[J]. 许渊冲.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01)
[9]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 辜正坤. 中国翻译. 1989(01)
[10]隐喻学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束定芳著, 2000
以上是语言学职称论文的范文,如果想了解职称论文的写作或者职称论文发表相关问题,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