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价值观变化, 对政工干部思想建设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60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一、经济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政工干部素质提高创造了新的物质条件。但是, 另一方面经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如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变化, 对政工干部素质建设也有不利的一面。

1. 经济发展对教育制约的影响
经济是基础, 也是提高素质的重要物质条件。提高素质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教育。三中全会以来, 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教育的投入还是不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更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1997年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有了增加。但是, 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仍没有实现 教育法 所规定的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在这种教育投资的情况下,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受限, 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在全国普及。政工干部的成长也受国民教育发展有限的制约, 包括接受继续教育、岗位教育的限制。

2.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我国已经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格局, 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层次性, 也对政工干部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配体制方面, 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得到改变,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 还出现法律所允许的企业凭债权取得利息, 股东股份分红, 在共同富裕的方针指导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引起利益多元化, 从而导致价值观、道德观的多元化。一些政工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下降就是多元化冲击的直接反映。

3. 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人对物的依赖有正面的意义, 但是, 事实上人对物的依赖经常以负面影响表现出来, “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顾一切地“ 钻钱 、抓钱 ”, 就是人对物过度依赖的表现; 个人利益至上的利己主义, 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始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因素, 以及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所需的规则、制度、法律不健全, 导致利己主义增长, 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理解、友爱、良心都被极端的个人主义利益所取代; 享乐主义滋生和蔓延, 市场经济确实使人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物质财富得到增长, 但当金钱为其最终价值取向的时候, 自我的金钱欲得到满足后, 必然是精神价值的失落。所有这些, 都不可避免地侵蚀和影响到政工干部队伍中来。

4. 片面的发展观的影响
一些人把发展单纯理解为经济的增长, 在这种错误的观点影响下, 只讲经济, 不问政治, 埋头建设, 忘了方向, 政治成了多余的装饰。政治工作的环境消失了, 政工干部反倒成了搞经济的负担,政工干部成了多余的人。社会上有人单纯认为, 搞经济建设, 最急需要的是经济管理人才、企业营销人才、高科技人才和各类开发人才, 政工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少。随之也产生了误导, 似乎只是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才是时代的宠儿, 政工人员是落伍者, 是不受时代欢迎的人物。这种社会现象容易给政工人员造成一种思想压力, 使他们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工作不安心, 精神状态不佳, 最终势必影响政工人员积极性, 影响政工队伍的稳定, 更谈不上提高素质。

二、政治环境的影响

从国内政治环境来讲, 一个方面是,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 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的历史阶段, 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了新的时期。另一个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情况, 1989 年的政治风波就是这种情况的集中表现。对此, 邓小平曾经总结说, 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出现了一股“政治淡化论”, 把政治与经济对立起来, 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使一些干部政治视线模糊,政治方向不清, 政治立场不稳, 没有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 政治思想素质明显下降。
从国际政治环境来讲, 最大的影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挫折, 从1989年夏秋之交, 短短的几个月里, 东欧一系列国家的政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阶段。在这个时候, 国际上的敌对势力趁机对中国施加压力, 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制裁、封锁, 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 在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 政治斗争并没有消失, 而是以新的方式,新的特点出现, 突出的是西方国家变换手法,既打有硝烟的战争, 更是集中打经济战和攻心战。60、70 年代杜勒斯和肯尼迪提出“三个利用”, 即利用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利用共产党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 利用共产党的政策和口号; 80 年代初, 提出对苏和平演变的“攻心—夺权——私有化”三步曲;90年代以来, 他们又提出对华的“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步曲。“新三步曲”的中心就是改以往直接的军事战实现政治目的为通过经济战和攻心战实现政治目的。西方政治家认为, 要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平转变到西方自由世界的轨道, 经济合作和经济贸易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国内的“政治风波”、“政治淡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 以及敌对势力变化手法寓政治战于经济战之中, 起到了暂时的麻痹作用, 个别的政工干部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深刻变革, 经历20年改革开放以后, 一方面, 今天的社会心理, 比之于20年前, 已有令人“换了人间”的感慨, 而且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也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总的来讲,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综合国力的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改革开放不可逆转的潮流, 以及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所产生的巨大经济业绩逐步达成共识, 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为增强, 心理反应已趋于理智、成熟。但是, 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心理的“风平浪静”, 一切都是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在另一方面, 失衡与迷茫, 浮躁与行为短期化, 怀旧、冷漠与无助, 心理矛盾与评判标准多元化等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
随着改革的深入, 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惯性并存, 形成心理冲突。改革越深入, 冲突越是加大。随着旧体制的革除和新体制的尚不完善, 由于心理惯性的作用, 表现在政工干部身上就是挫折心理、失落心理和压抑心理。随着改革的深入, 人们对改革的态度理性成分增加, 变得更为深沉、复杂。政工干部由其特殊工作性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对改革的思考更多, 表现出的困惑、忧虑也更多。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开拓了新的范围, 尤其是开放, 各种观念都一齐向人们涌来, 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趋向多元, 由简单趋于复杂。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 金钱作为一种价值目标, 对其追求逐渐增加, 出现了对金钱的拜物教。这种金钱观, 已经波及政工干部。有一些政工干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对富裕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对自己职业的态度越来越轻视, 甚至产生了离开政工岗位的思想和行为, 说什么“早离开, 早觉悟; 晚离开, 晚觉悟; 不离开, 不觉悟”。
从以上可以看到, 政工干部素质受外部因素影响很大。政工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他们的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创造条件,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关心和培养, 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