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54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范文,关于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发展条件及发展评价。云南省边境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质绝佳;资源总量大,空间分散;边境旅游景观特色突出。在地缘区位、资源、交通、国际关系与文化方面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表现出了一定优势。但是在边境安全、资金、通关、产品方面则有所不足。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边境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边境地区而言,发展边境旅游可以扩大地方的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活跃边疆经济,削减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地带与边缘区域之间的差距。为此,国内外都对边境旅游的发展投以极大的重视。在国外,边境旅游最早是由贸易需求所驱动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边境旅游在欧洲以及北美等世界各地初显端倪。21世纪后,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亚洲边境旅游发展也开始迎头赶上。事实上,我国的边境旅游发展同样由来已久,以1987年辽宁丹东—朝鲜新义州一日游的旅游线路推出为标志。自边境旅游发展以来,从国家到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和制定了诸多政策文件,为边境旅游保驾护航,如《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 年)》等等。因此,我国的边境旅游发展迅速升温,中朝、中俄、中缅、中老、中越、中蒙等边境口岸和边境旅游线路陆续得到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更是将我国边境旅游发展推向高潮。
1.1.1.2 国内边境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在传统意义上,边境旅游通常指的是在国家边境毗邻地区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地理空间意义。边境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跨境活动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我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数量看,我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质绝佳、垄断性强,且类型丰富、体量较大,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和要素组合效果极佳,然而,当前国内边境旅游发展水平与边境地区资源条件并不相称。相较于乡村旅游、民俗旅游、都市旅游等各类区域性特征明显的旅游活动所普遍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边境旅游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旅游方式发展明显滞后。要想破解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的困境,有必要深化对边境旅游内涵的认识,对边境旅游现象予以深入解读,梳理国内外边境旅游发展的历程及特征,探讨边境旅游发展的规律,聚焦国内边境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边境旅游的实践需要,探求边境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边境旅游的研究始于1978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游憩工作组会议,会议上正式将边境旅游问题提上讨论议程,随后发表的系列文章为边境旅游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Matznetter,1979;Eriksson,1987),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边境旅游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边境旅游研究才得以提速。以Timothy(1999,2001,2004)、Sofield(1995,2004)、Prokkola(2007,2008)等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开始从经济、社会、政治等多元视角开展边境旅游的影响研究,在边境旅游开发与合作等方面的案例研究积累也日趋丰富。21世纪后,亚洲边境旅游开始迎头赶上,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相较而言,国内学者对边境旅游问题的关注要滞后于国外近20年,1994年,张广瑞等刊发系列文章探讨国内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张广瑞,1994;1996)。到1997年《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明确了“边境旅游”概念后,国内边境旅游的研究开始迅猛增长,专门针对边境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专著也大量出现。
从研究的文献成果积累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边境旅游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于边界与旅游的关系、边境旅游的类型等问题(Smith,1984;Matznetter,1987;Eriksson,1987;Curtis,1989)。进入90年代以后,国外边境旅游研究进入井喷时期,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边境旅游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内容也分别涉及边境旅游吸引物、跨境旅游购物、跨境旅游合作、边境旅游影响等不同方面,案例研究增加,定量研究方法大量介入。对于国内研究成果,以cnki为文献信息搜集平台,以“边境旅游”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共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335篇,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27篇。


博士论文怎么写

...............................
第2章 边境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其特质性分析
2.1 边境旅游概念的基本内涵及符号学解读
2.1.1 边界与旅游
在政治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中,边界问题早已是较为成熟的研究命题。政治学从国家的起源、构成、领土与边界的关系等角度来研究边界。在地理学界,边界研究也受到政治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者们的青睐,政治地理学主要从空间角度研究边界的划分、历史及其影响(Willson,1917;Perry,1919;Hartsborne,1936;王恩涌,1998),经济地理学者则更加瞩目于边界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影响,以及边界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Minghi, 1989; Houtum ,1998;李铁立,2005)。人类群体划分在本质上是空间的划分,边界是群体分异的标志[111]。政治的碰撞、经济的交融、生态的多样和文化的多元,使得边界地区表现出了诸多的异质性并由此形成旅游吸引力,构成旅游发展的基础。在Matznetter对政治边界(political boundary)和旅游区域(area of touristic interest)的三种空间关系划分基础上[2],Timothy认为既可以把边境看作是旅游吸引物(attractions),也可以看作旅游目的地(destination)。并对跨国的(international boundaries)和跨州的(subnational boundaries)两种边界旅游现象进行了探讨,通过丰富的案例归纳、剖析了跨境购物(cross-border shopping)、边境城镇赌博(border town gambling)、州(省)际游客中心(state\ provinical welcome centers)和“飞地”(exclaves/enclaves)四种边界旅游吸引物的类型和特征[5]。
从通识意义上讲,边界是事物间本质或现象发生变化的标志线或带。其同时构成了一个精神上区分“他们”和“我们”的工具,指出“不同之处”,并因此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和社区集体身份确定的关键因素。从政治空间的角度看,由于主权国家及国家内部行政区划的存在,政治边界可以分别涉及洲际间、国家间和地区间(如省、市、县、镇、村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划分,由于国家是政治权利空间划分最为集中的一种体现,因此,边境也就成为了边界研究的焦点所在。对比国内外的边界旅游研究发展可以发现,国内边界旅游研究的视野基本集中于边境旅游。边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物质边境定义了政府在领土范围内的法定管辖区域。同时,边境的存在会强化主权国家精神上的形象、特定地域中的人们、种族类型、文化和宗教特征等。
...............................
2.2 边境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边境旅游作为发生在边境地带的旅游现象,其与边境本身的功能变化息息相关。国界是国家领土相接触的一条没有宽度的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边界所表现出的中介效应和屏蔽效应大小有所不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边境旅游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发展。得益于经贸合作、资源环境、国家关系及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欧洲和北美地区边境旅游蓬勃发展,欧盟和美国-加拿大的跨境旅游也成为了国外边境旅游发展的缩影和典型。从发展背景来看,历史与文化的关联性成为该区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边境贸易的发展则构成了欧盟和美-加边境旅游繁荣最直接和重要的动力。欧盟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其边境旅游的发展一开始就带有典型的跨境合作的特征。在国内,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以及出境旅游市场需求的壮大,作为出境旅游的一种重要补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边境旅游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以下进行简要梳理。
2.2.1 欧盟和美-加边境旅游发展历程
2.2.1.1 欧盟的边境旅游发展
欧盟是世界上最早推进跨境合作的区域之一,其成立的宗旨在于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边界,实现货币的统一化,同时加强成员国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推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欧盟成员国之间或者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开展的跨境合作涉及诸多领域,也包括旅游。欧盟的边境旅游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48-1985年)、探索期(1985-1993年)以及快速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萌芽期(1948-1985年):早在1948年,欧盟就设立了“欧洲旅游局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政府旅游合作交流平台,主要负责处理各成员国在开展旅游交流与区域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障碍。
探索期(1985-1993年):整体来看,从欧盟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盟各国对边境旅游的发展处于探索期,其更多地体现为边贸交往过程中的观光活动。实质性的变化源于1985年《申根协定》的通过,协定极大地推动了欧盟各成员国间通关的便利化水平,为边境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建设基础。该协定规定要全面消除各成员国之间在水、陆、空交通中的边境障碍,实行申根国家旅游签证联通化。这一规定打通了早期欧盟七国(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间的边境旅游通行障碍,为旅游者进行长途跨境旅游提供了保障[145]。1986年欧盟成立了专门负责推动各成员国之间的旅游一体化的欧盟旅游咨询委员会,从1988年开始,各成员国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解决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旅游合作日益走向规范化。
...............................
第3章 边境旅游研究的框架探讨 ............................. 45
3.1“边境旅游”系统框架构建 .................................. 45
3.2 边境旅游区域发展驱动机制 .................................. 46
第4章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的发展条件及发展评价 ....................... 54
4.1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综合条件分析 ................................... 54
4.1.1 区位条件 ...................................... 54
4.1.2 经济条件 ............................. 54
第5章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 75
5.1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时间线索 ................................... 75
5.1.1 起步时期(1991—1993 年) ........................................ 75
5.1.2 发展时期(1994—2002 年) ............................... 76
第6章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
6.1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因子分析
6.1.1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级层次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云南边境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特别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异域的边境风情等都是云南省各边境州市别具一格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禀赋优劣程度代表了一地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和丰富性,例如2019年《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显示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345家,其中,保山市69家,德宏州10家,西双版纳17家,红河州35家,临沧市20家,普洱市18家,文山市16家,怒江州1家,共186家,占全省53.91%,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对区域旅游的带动具有显著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借鉴前者研究文献,选取2008-2019年各州市A级旅游景区数作为旅游资源禀赋因子(X1)代表,并将其与边境各州市旅游总收入进行比对,分析旅游禀赋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
6.1.2 交通优势度
交通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直接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通达程度,其显著地“时空压缩”效应,是串联空间要素、增添区域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1】,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云南属典型高原山地省份,交通网络发展较东部省份落后,因边境各州市交通优势度的差异,旅游经济规模、发展程度也呈现明显的差异。通行功能强、换乘便捷程度高的交通条件能明显增强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好感度,同时,有着明显优势度的交通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强化旅游流的区域联动,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增强游客出行的便利性。根据测算,以2019年为例,云南边境州市中,德宏州建成通车公路交通网密度为0.7654 km/km2,排名第1(旅游经济排名第3),红河州公路交通网密度0.7259 km/km2,排名第4(旅游经济排名第1),西双版纳州公路交通网密度0.3987km/km2,排名第8位(旅游经济排名第2),怒江州公路交通网密度0.4129km/km2,排名第7,(旅游经济排名第8),说明旅游交通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落后的交通条件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因此,研究选取边境各州市公路交通网密度作为交通优势度因子(X2)代表。


博士论文参考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本选题的研究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部分,结合前文的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7.1.1 理论研究结论
1、关于边境旅游概念的认识。边境旅游概念及现象的认识有赖于对边界与旅游之间的关系解析。虽然在国内外的旅游学术研究中,边境旅游都有“发生在边境地区的旅游”(tourism in borderlands)之意,但是在中外不同的旅游研究语境中,边境旅游这一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是有所差别的。即便是在国内研究中,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内早期对边境旅游的认识基本局限于《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对“边境旅游”的界定范围之内,边境旅游现象是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出境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内大众旅游市场的兴起以及出国旅游的便捷化,诸多边境省区都将发展边境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产品”,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边境旅游内涵的演变过程事实上已经涵盖“跨境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的双重内容,并且随着旅游实践的深入与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延伸。这是我们在深入探讨边境旅游现象之前的认知前提。
2、关于边境旅游现象的解读。边境旅游吸引力构成边境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边境旅游吸引力的根源在于“边境”这一特殊的区位和环境所赋予的文化、心理意义。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审视边境旅游,边境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身份认同的一种标志(maker)。一方面,国界线构成了“我者”与“他者”的分界线,所有边界周边的物存也都会被赋予表征国家形象的神圣意义,国界线在旅游者体验过程中构成了一种“从本土到异域”的阈限(liminal),边境旅游吸引物体验也成为了旅游者进行国家身份确认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很多普通景观,由于边境线的穿越或邻近边境地区而具有非凡吸引力的原因所在。这些景观在旅游体验和旅游者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吸引力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原本的物理属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