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探索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40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笔者认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句话首先是对我自己的鞭策,也是我接下来不懈努力的动力。董必武以及众多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为共和国稳步前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实践创造和理论探索是巨大的宝藏,开发、汲取、继承、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吾辈当努力再努力!
第一章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历史基础
一、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董必武依法执政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法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提出了“个人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意识,即使其不受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影响,他们的个人统治也是一般性的统治,由他们共同利益展现的意志,就是法律”。⑤董必武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需要通过领导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利益,国家机构也是在社会主义法制的指导下建立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正是受到马克思法治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法治才能够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一思想对董必武的政权建设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是统治整个阶级的重要工具,与国家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进程中,需要重视新型法制建设,这是实现国家管理与发挥国家职能的重要思想。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立法、司法和守法角度进行了研究。在立法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立法是国家机关重要的权利与义务活动,是为人民所设立的保障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因此立法机关需要由人民来选举进行确立;在司法实践方面,提出了司法机关需要进行合理地分工,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最终能够保证司法公正。因此,法官需要具有独立的审判权,但是作为法官,除了法律,不会有别的上司;在守法方面,提出了守法的主体十分广泛,需要在具有基础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来体会马克思法律的内涵。①因此,董必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治理的理论,同时学习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当无产阶级取得整个政权时,需要把握这一胜利的果实,并且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巩固,从而能够使法律成为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重要制度。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治理进程中,需要制定法律,同时需要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②国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做到依法办事,避免出现无政府主义的若干情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治理理论远远超过了这一内涵,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治理理论,的确为董必武探索政权建设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其依法执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博士论文怎么写

................................
二、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反思
首先,旧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充分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一直遭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不甘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展开了一系列的命运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集团中一些开明人士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属于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而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太平天国对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基础进行了有力撼动,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入侵,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中国人民的眼界,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戊戌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与思想启蒙运动,由于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根本行不通;辛亥革命是一场比较彻底、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存在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打击了中外势力,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习惯乃至于社会风俗都发生彻底改变。但是,辛亥革命也反映出我国资产阶级方案无法行得通,同时“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资产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
其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从反面给董必武以极大启示。纵观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的革命需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鲜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对于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孕育、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产生不可替代。1886年董必武出生,此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1903年之前,董必武主要是跟随父辈进行学习,而且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由于学业成绩优秀,董必武有幸成为晚清的最后一届秀才。
...................................
第二章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一、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必武在政权建设思想中,极为重视政治制度建设,提出了多党派合作、民主协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政关系、党法关系,提出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此外,董必武提出了需要重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为群众谋幸福是政权建设的出发点,应该通过制度来保障政权的建设等等。
(一)党的领导是政权建设的核心
第一,在董必武的政权建设思想中,党的领导是加强政权建设的根本。“什么人掌握政权,执行什么样的政策,这是决定政权性质的基本因素”,①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中国的革命是无法取得胜利的。1948年10月,董必武在华北人民政府人民政权研究会中提出:“政权关系着千百万人民的生命与生活的方式,一切革命政党最主要的问题是夺取政权,因此革命家在达到目的之前需要解决政权问题”。②一切革命的问题都是国家政权的问题,政权指的是一部分人代表着特定的阶级,并通过国家的权力来发号施令,从而明确能够让人们做什么事情,禁止人们不得做什么事情,这也被视为政权概念的一种基本的、通俗的理解方式。基于此,董必武提出:“为了夺取政权就需要进行革命,需要把妨碍政治经济发展的旧制度进行推翻,从而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③。毛泽东也曾提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尤其是将党的建设、统一战线与武装战斗联系在一起,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党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与武装战斗的英勇勇士,从现实当中也可以看出,“在党内存在着较多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问题,这不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④董必武根据马列主义的党政理论对于党政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党对政府领导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党对政府的领导在形式上不是直接管辖的,党和政府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因此党无法对政府下命令,但是党在政府当中可以实现党的政策⑤。党的政策的实行是依靠党员与党团来进行完成的,党可以命令党员与党团在政府当中执行活动并发挥作用,但是却不能凌驾在政府之上来命令政府,过去存在的党领导政府就是在形式上直接指挥政府,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也就是说,党包办政府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这样政府不会真正拥有政权。董必武提出党的领导是加强政权建设的根本,需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董必武提出党应当挑选最好的干部来担负政府中的工作,尤其是在华北人民政府阶段,需要挑选好的干部来领导相应的工作,如果政府机关内没有党内最好的干部来担任,那么政府自身也不会拥有权威。
...............................
二、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将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相贯穿
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发展和升华;是立足于西柏坡时期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现实斗争需要的开拓和创造;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权建设的铺垫和前奏②。
董必武的政权建设思想是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根据地民主政府、政权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出历史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其政权建设思想,是建立在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当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深入反思,以及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过程中的觉醒与反省基础上的,它是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不断升华,正是因为此种原因,它才能够逐步形成为华北人民政府时期的政权建设思想①。董必武的政权建设思想中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希冀的结合。其政权建设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理论与列宁苏维埃政权的治理实践,更难能可贵的是,董必武在行使其政权建设思想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华北人民政府时期,人民民主政权还没有在全国取得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处在激烈的革命斗争洪流当中。董必武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提出了经济建设、教育发展与政治建设的基本理论,并且开始将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法律建设上。董必武强调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和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客观需求,是其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西柏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国即将迎来重要转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亟需解决政权建设问题,党选择了条件较为成熟的华北作为政权建设的试验田,尤其是把华北各个解放区内的财政经济工作作为政权建设的突破口。董必武积极响应中央决策,迅速召开财经工作会议,建立了财经办事处,确立了财经办事处的工作规程以及各个解放区财经工作的重点。此外,针对前线、后方、各个部队机关人员的实际需求,董必武采取了生活上予以保障的重要举措,而促进、加强解放区的生产是做好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董必武动员组织加强生产,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由此可以看出,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和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客观需求,客观上促进了董必武的政权建设思想的形成。


博士论文参考

.....................................
第三章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主要的政权建设实践探索....................48
一、政治建设...............................49
(一)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49
(二)主张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权模式...................51
第四章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87
一、党的建设始终为首要.................................87
(一)从严治党是把党建设好的永恒保障..........................87
(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是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92
第五章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111
一、从“党是领导的关键”到“党是领导一切的”..........................111
(一)党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关键............................112
(二)辩证处理党政关系使政府更高效地良性运转.............................115
第五章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从“党是领导的关键”到“党是领导一切的”
(一)党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中华民族饱受摧残和折磨,中国社会发展历经艰难、困苦、曲折,尤其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便处于本国封建主义与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主权一步步丧失,逐渐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是由于时代的制约和阶级的局限,这些运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的实践中也证明了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在当时的中国都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都不能作为领导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不容选择的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肩头。只有坚持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解放全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能够始终坚定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①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初心和使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我们的党没有驻足不前,随后继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重中之重,也是唯一选项。
................................
结语
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一块丰碑,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试验田”,是共和国大厦不可或缺的重要奠基石!
华北人民政府尽管从成立到撤销仅历经13个月,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新政权的重要机构,领导华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不仅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更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董必武主政华北人民政府期间,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地付诸革命和建设实践,在法治建设、政权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法律保障、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成效显著,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新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做了重要的准备,为新中国乃至新时代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为党和国家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机构都是在华北人民政府原有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还有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包括人民代表会议制度,选举制度等,都是在华北人民政府期间建立并逐步予以完善的。确实,华北人民政府担当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试验田”的重任。
董必武主政华北人民政府期间,卓有成效的政权建设的理论创造和实践经验,开启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先河,在其历史的流变中,求实而为、顺势而行,将党的领导是加强政权建设的根本、党的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为群众谋幸福是政权建设的出发点、制度保障是政权建设的基础等等执政经验,上升为人民民主政权的执政规律;其政权建设理论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将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相贯穿、将政策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立足全局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彰显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内在品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