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湖南省国土资源地学数据库模型与数据融合技术应用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地学研究飞速发展的时代,地学空间信息获取手段的进一步改善、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以及人造卫星的升空,使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日趋成熟,使得我们对有关我们所处的星球以及周围环境、文化现象等史无前例的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可能。如何驾驭庞大信息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没,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从而数据融合技术应运而生。 数据融合(Data Fusion)概念产生于70年代,最初是以研究军事领域中对多源信息进行处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横断学科,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随着融合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数据融合成为许多学科的综合和应用,而形成一个由许多传统学科和新兴工程领域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前沿技术领域,这也是地学领域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为地学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评价决策过程,为资源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 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的设计、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地学空间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信息系统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等方面。针对地学数据特点,研究了GIS二次开发的多种开发模式。选择了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学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采用Arc/Info提供的开发环境进行开发工作,建立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地学信息系统,是常规的GIS信息所不能取代,提供了各种比较复杂的分析功能,为地学现象的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综合性论述地学信息与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地学空间数据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规划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等。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湖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地质构造背景、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为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和地学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主要研究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的设计。了解地学数据的特征以及地学数据的主要类别,然后设计好数据库的结构,建立地学数据库框架。地学空间数据库的结构由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两部分组成,属性数据通过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来管理,而空间数据通过Arc/Info的内部数据库Info数据库进行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分离,使得数据结构趋于合理。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数据融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数据融合技术的一般模型、基本原理、技术研究、实现技术、常用方法以及GIS与RS的数据融合。 地学数据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模型融合和信息融合两个方面。模型融合主要是因为空间数据之间的数据格式各异,给信息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解决多种空间数据模型的融合是近年来GIS应用系统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信息融合是由于不同测量手段、不同数据来源的地学数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常常存在,在对地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识别时,如果仅对每一种信息作出独立的处理或决策,其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融合成对空间对象的一致描述。 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总体设计、各功能模块的实现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技术流程: 地学信息系统采用美国ERSI(Environmental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公司的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开发平台,使用高级开发语言开发出操作简单的、面向WINDOWS的地学信息系统。它是常规的GIS信息所不能取代,提供了各种比较复杂的分析功能,用形象的图像数据取代了枯燥的字符数据,对于地学现象的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展开地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地学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上除了常规的空间信息查询外,还包括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地学数据成图等功能。这在地学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在湖南省地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一个好的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它的应用。利用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地质资料对湖南省的矿产资源进行分析预测研究,充分发挥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将地质成矿预测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地学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直观、动态的成矿预测处理,从而使得用户根据自己预定成矿模式进行迅速的预测处理。系统根据所建立的成矿预测模型,对地学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得到预测区范围,可以充分利用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以及专家的经验分析成矿条件,通过计算机的高精度计算和GIS分析操作,达到成矿预测的目的,能够得到一些用人工的方法很难划分出的地质异常地带,例如断裂控矿影响宽度带。从经济效益上讲,信息系统对于短期和长期项目的应用很有价值的,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系统可以更加迅速地对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大大节约了时间,缩短了研究周期,是矿产勘探者的有利助手。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系统提供了制图输出
第1章 绪 论
1.1 地学信息与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背景
1.1.1 概述
1.1.2 地学GIS发展现状及趋势
1.1.3 地学数据融合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数据来源
1.2.1 研究背景
1.2.2 本论文所采用数据的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主要矿产资源分布
2.2.1 概况
2.2.2 主要金属矿产分布
2.2.3 主要非金属矿床分布
2.3 地质构造背景
2.3.1 地层与沉积建造
2.3.2 大地构造背景
2.3.3 构造物理分层特征
2.3.4 深层构造轮廓
2.4 区域地质背景
2.4.1 地层
2.4.2 构造
2.4.3 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
3.1 空间数据库模型
3.1.1 概述
3.1.2 空间数据模型
3.1.3 空间数据库模型设计
3.2 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
3.2.1 地学数据主要特征
3.2.2 地学数据来源
3.2.3 地学数据模型的特征
3.2.4 地学数据模型
3.2.5 找矿地质模型的建立
3.3 地学数据库结构设计
3.3.1 空间数据结构设计
3.3.2 属性数据结构设计
3.3.3 数据结构设计原则
3.4 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工作流程
3.5 地学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
3.6 本早小结
第4章 地学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4.1 数据融合的研究背景
4.2 地学数据融合处理的一般模型
4.3 数据融合的理论基础
4.3.1 数据融合的一般概念
4.3.2 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
4.4 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4.4.1 模型融合
4.4.2 信息融合
4.5 数据融合处理的常见方法
4.6 GIS数据与RS数据的融合
4.6.1 GIS数据与RS数据的融合的研究意义
4.6.2 GIS与RS遥感数据的融合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系统功能
5.3.1 启动模块
5.3.2 图层控制模块
5.3.3 空间信息查询模块
5.3.4 数据编辑与更新
5.3.5 空间分析模块
5.3.6 成果输出
5.4 系统技术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学信息系统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6.1 概述
6.2 地学数据分析
6.2.1 影像分区
6.2.2 地层岩浆岩
6.2.3 构造
6.2.4 构造骨架
6.3 多元信息数据融合
6.3.1 地层控矿因素
6.3.2 岩体对成矿的控制
6.3.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6.4 地学多元信息的提取
6.4.1 信息提取依据
6.4.2 成矿区带的圈定
6.4.3 成矿预测区的圈定
6.5 专题制图
6.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参考文献
[1]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应用现状[J]. 曹瑜,胡光道. 计算机与现代化. 1999(03)
[2]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J]. 潘宝玉,王贵祥. 地矿测绘. 1999(01)
[3]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J]. 李德仁,龚健雅,朱欣焰,梁宜希.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04)
[4]跨平台分布式地理信息组织与处理[J]. 龚健雅,袁相儒,陈莉丽,韩海洋.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04)
[5]基于ActiveX技术的GIS构件[J]. 杨大强,江南,奚和平. 计算机应用. 1998(11)
[6]地理信息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研究[J]. 张健挺,刘卫国.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8(03)
[7]基于GIS图形数据库的油气资源评价[J]. 宋利好,吴信才,罗忠文. 地球科学. 1998(04)
[8]MIS开发的先进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J]. 赵丹亚. 计算机系统应用. 1998(07)
[9]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J]. 李裕伟. 地学前缘. 1998(02)
[10]海量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初探[J]. 刘纪平.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8(06)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怎么写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在CAE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是一个基于广域网络的分布式异构计算平台,它借助于网格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了一个公共的计算平台,以通用网络为基础,以网格中间件为桥梁,实现了各种高性能计算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和协同工作。与传统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有很大的区别,它为实现大范围异构分布环境下的高性能计算提供基础软硬件环境、相关协议、公共服务、使能工具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开展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构建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为目标,探索构建该平台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围绕着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的体系结构、资源虚拟化技术、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技术以及资源管理技术展开研究,并在该平台上部署并行多群体协作PSO框架以及高性能并行计算系统,使其能够成为执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应用的理想平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以面向服务的观点提出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体系结构,为该平台的设计实现、改进和优化运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应用到制造系统中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为了达到充分的资源共享和协作使用目的,在面向服务的网格高性能计算环境中,采用了资源虚拟化技术,即将不同的资源实现封装成一个通用的服务接口,并且这些服务接口有着统一的服务语义。针对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特点,作者将蚁群优化算法与网格调度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改进算法。该算法将资源分配与任务调度这个NP难问题映射到任务资源分配图的优化选择问题上来最优化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同时将信号量机制引入到最优任务资源分配图中来解决任务资源间可能的死锁问题。目前,尚无采用OGSA/WSRF结构的网格服务中间件能够很好地支持基于服务质量协商的网格资源管理,针对服务质量协商所涉及的协商资源预留问题和资源服务过程中服务质量的动态重协商问题,在对WS-Agreement规范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后,基于WSRF设计了支持服务质量协商的网格资源管理体系结构并实现相应的服务框架,最终成功地将该服务框架应用到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中。基于服务级协定和本文设计的并行多群体协作PSO算法实现了一个应用在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上的并行多群体协作PSO框架。该框架为评价任务提供动态发现和选择计算资源功能以及协商服务质量功能,同时还能够屏蔽复杂的网格高性能计算环境,从而加速解决科学工程、制造业中涉及的优化设计问题。在探索网格与并行计算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借助于Globus Toolkit和MPICH-G2组件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上的并行计算系统,为复杂CAE应用能够在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上执行搭建了一个高性能并行计算环境,不仅有效地提升了CAE应用的协同执行性能,而且提高了各类CAE软件资源的共享性,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开发流程中计算分析阶段的计算效率,并大大降低了计算成本。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性能计算
1.1.2 工业制造业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1.1.3 高性能计算的实现方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高性能计算
1.2.2 网格
1.2.3 计算机辅助工程
1.3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
1.3.1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研究方向
1.3.2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关键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研究的目标及具体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课题意义与课题来源
1.5.1 课题意义
1.5.2 课题来源
1.6 论文结构
2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需求分析
2.2.1 功能性需求
2.2.2 非功能性需求
2.2.3 可用性需求
2.3 网格体系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4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体系结构
2.4.1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对服务质量的需求
2.4.2 支持QoS的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总体结构
2.4.3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体系结构中各层介绍
2.4.4 网格服务层详述
2.5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网络支撑结构
2.5.1 基于VPN的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网络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高性能计算资源建模与封装
3.1 引言
3.2 WSRF技术原理
3.2.1 WSRF技术架构和核心规范
3.2.2 WSRF的资源管理模式
3.3 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内涵和分类分析
3.3.1 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定义
3.3.2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计算资源的特点
3.3.3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对计算资源的功能要求
3.3.4 网格高性能平台中高性能计资源的分类
3.4 网格高性能计算模式下的计算资源层次模型
3.5 基于WSRF的计算资源封装
3.5.1 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中计算资源的QoS属性分析
3.5.2 基于XML的资源模型
3.5.3 应用WSRF实现计算资源的封装
3.6 本章小结
4 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中基于蚁群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网格计算中任务调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2.1 研究现状
4.2.2 发展趋势
4.2.3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中任务调度的特点和目标
4.3 蚁群系统
4.4 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中任务调度算法的改进
4.4.1 任务资源分配图
4.4.2 TRAG的优化选择问题
4.4.3 任务调度过程中死锁的出现和解决
4.5 信息素系统模型
4.6 基于ACS的任务调度改进算法的描述
4.6.1 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资源信息素的建立
4.6.2 用户代理对计算资源的分配机制
4.6.3 TRAG优化算法
4.6.4 实验测试
4.7 本章小结
5 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中执行SLA的资源管理研究
5.1 引言
5.2 WS-Agreement
5.3 基于WS-Agreement的资源预留与QoS监控框架的研究
5.3.1 RMF服务
5.3.2 协商资源预留
5.3.3 任务执行与资源QoS监控
5.3.4 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
5.4 基于扩展WS-Agreement的Globus资源管理模型实现框架
5.4.1 扩展WS-Agreement规范
5.4.2 Globus资源管理模型
5.4.3 Globus资源管理体系结构
5.4.4 扩展的Globus资源管理体系结构
5.4.5 具体设计与实现
5.4.6 实验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中执行SLA的并行多群体协作PSO框架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并行多群体协作PSO
6.2.1 PSO
6.2.2 并行PSO
6.2.3 多群体协作PSO
6.2.4 并行多群体协作PSO
6.3. 执行WS-Agreement的并行多种群协作PSO框架的设计
6.3.1 支撑PMCF的网格技术
6.3.2 PMCF
6.4 PMCF性能研究
6.4.1 PMCF性能分析
6.4.2 模拟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及其CAE应用实例研究
7.1 引言
7.2 CAE应用软件
7.3 CAE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
7.3.1 以隐式分析为主的解决方案
7.3.2 以显式分析为主的解决方案
7.3.3 兼顾隐式和显式分析解决方案的网格高性能计算平台
7.4 CAE应用案例
7.4.1 SRM冷流冲击实验数值仿真案例
7.4.2 计算模型
7.4.3 流固耦合计算方法
7.4.4 实验环境设置及实验步骤
7.4.5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节
8 结论与展望
8.1 引言
8.2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1]并行计算导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林波[等]编著, 2006
[2]网格计算与e-Learning Grid[M]. 科学出版社 , 许骏等著, 2005
[3]并行计算导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AnanthGrama等著, 2005
[4]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M]. 冶金工业出版社 , 李代平等著, 2004
[5]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分析[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景作军等编著, 2002
[6]高性能计算并行编程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都志辉编著, 2001
[7]基于MPI的网络并行计算环境及应用[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罗省贤,何大可编著, 2001
[8]Petri网原理[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袁崇义著, 1998
[9]遗传算法及其应用[M]. 人民邮电出版社 , 陈国良等编著, 1996
[10]网络最优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刘家壮,徐源著, 1991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业今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已形成业内共识。然而在建筑业信息化过程中,基于BIM的应用是以本地应用模式为主,该模式不足主要表现为:建筑生命周期中不同地域的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受到了限制,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应用系统升级或更新容易受到既有IT基础设施及成本的限制;系统维护耗费了大量人力及物力。从BIM的内涵看,BIM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表现能力、计算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三方面,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BIM本地应用模式无法充分发挥BIM的价值,会造成上述各种弊端的产生。考虑到云计算技术在这三方面潜在的强大支持作用,还有国家对云计算在建筑领域的战略布局,本文认为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刻不容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查和其它方式调研,通过系统归纳总结,针对BIM内涵和技术特征,结合当前建筑领域BIM应用现状及不足,首先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然后分别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进行了构建,旨在作为本文上述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取得了以下一些主要成果:(1)综合BIM技术、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及相关标准、云计算和其它有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面向该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BIM Web服务建模方法等。(2)建筑领域本体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实现的语义基础。以古建筑保护领域为例,探讨了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提出了该领域本体的结构和基于该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构建了基于该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是本体论技术的核心,针对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非形式化构建存在的缺点和难以工程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概念格(Concept Lattice Theory,CLT)和软件工程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保证了领域本体构建的质量;IFDLibrary是在国际标准框架下对建筑工程中术语、属性集的标准化描述,IFC和IFDLibrary是一种引用关系,而后者并不适合中文环境,鉴于建筑领域本体与其具有某种相似性,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内容的构建方法,为构建中国的IFDLibrary做出了有益尝试。(3)数据组织和管理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实施的数据管理层的核心。通过对BIM应用领域数据特性进行分析,在明确领域内BIM模型数据、非结构数据并存的事实上,综述了当前该领域内这些不同类型数据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领域大数据背景的特征,探讨了与领域数据管理有关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然后针对BIM模型数据,在分析对比各种数据库存储性能的基础上,选择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bject-Relation Database,O-RDB)对IFC数据的存储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云环境下一些IFC数据文件需要转换成数据库存储方式,同时对“文件-数据库”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某种程度上解决了BIM应用中的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库存储问题;与BIM模型数据有关的非结构化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模式,为使其有效存储并适应其大数据应用,提出了采用四面体数据模型并结合NOSQL数据库技术进行存储组织管理能适应领域BIM应用和其它大数据需求;为确保各类数据的有效统一访问,最后对基于领域本体的中间件模型的数据集成方法进行了探讨,为解决不同类型数据的集成和统一提出了解决思路。(4)BIM Web服务建模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的开发基础。针对BIM应用未来服务发展方向的趋势,探讨了基于SOA的BIM应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流程为中心构建BIM应用系统的方法,对流程设计、建筑领域集成流程的标准机制和基于IDM/MDV的BIM应用系统构建等进行了研究,这对面向云计算的BIM应用系统的快速而准确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以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管理为例,构建了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在该系统中实现了文档和BIM模型的有效集成管理,该系统是对前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
1.3.2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
1.3.3 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
1.3.4 BIM Web服务建模
1.3.5 面向互联网的古建筑保护信息系统
1.3.6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研究
2.1 当前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中的障碍
2.2 BIM的内涵分析
2.2.1 BIM的内涵
2.2.2 BIM的技术特征
2.2.3 BIM的技术体系
2.3 基于云计算的BIM的应用分析
2.3.1 云计算
2.3.2 BIM与云计算结合的优势分析
2.3.3 Cloud&BIM的服务层次
2.3.4 企业对Cloud&BIM的选择
2.4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的架构构建
2.4.1 BIM应用系统体系架构的演化
2.4.2 BIM应用系统架构类型的考量
2.4.3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
2.4.4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研究
3.1 本体论技术
3.1.1 本体论概述
3.1.2 本体的组成及分类
3.1.3 本体构建的方法
3.1.4 建筑领域本体
3.2 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3.2.1 古建筑保护与本体论
3.2.2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3.2.3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状况
3.3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及其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3.3.1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
3.3.2 古建筑保护本体结构
3.3.3 基于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
3.3.4 古建筑保护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3.4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3.4.1 CLT有关定义
3.4.2 基于软件工程和CLT的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构建模型
3.4.3 一个传统建筑屋顶本体构建的实例
3.5 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的内容构建
3.5.1 IFDLibrary
3.5.2 IFDLibrary与IFC和建筑领域本体的关系
3.5.3 基于建领域本体构建IFDLibrary
3.6 小结
4 BIM应用中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
4.1 BIM应用领域的数据特性分析
4.2 当前BIM应用中数据的存储方法
4.2.1 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4.2.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4.3 领域数据管理中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
4.3.1 BIM应用中的大数据内涵
4.3.2 Cloud&BIM中的大数据技术
4.3.3 大数据技术在领域的应用
4.4 云模式下的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4.4.1 数据库存储分析
4.4.2 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4.4.3 IFC文件向数据库存储的转换
4.5 云模式下的非结构数据的存储
4.5.1 非结构化数据模型
4.5.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4.6 BIM应用中数据集成
4.6.1 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
4.6.2 数据集成模型的体系架构
4.6.3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4.7 本章小结
5 BIMWeb服务建模方法研究
5.1 BIM应用走服务发展方向的必要性
5.2 基于SOA的BIM应用分析
5.2.1 SOA架构下BIM应用
5.2.2 BIM服务类型
5.2.3 BIMWeb服务体系及其应用集成
5.2.4 BIMWeb服务的层次
5.3 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构建方法
5.3.1 BIMWeb服务的设计原则
5.3.2 BIMWeb服务的粒度设计
5.3.3 面向服务开发过程
5.3.4 BIM应用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
5.4 面向流程的BIM应用系统构建方法研究
5.4.1 面向BIM应用域的流程
5.4.2 建筑领域集成流程机制
5.4.3 基于IDM/MDV的BIM应用构建
5.5 小结
6 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的构建
6.1 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现状分析
6.2 古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
6.3 基于BIM的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的需求分析
6.3.1 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特征
6.3.2 系统的需求定义
6.4 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
6.4.1 系统的功能设计
6.4.2 Web服务设计
6.4.3 系统的架构体系
6.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6.5 系统的实现
6.5.1 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6.5.2 面向古建筑保护的文档与BIM集成
6.5.3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归类
6.5.4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查询
6.5.5 系统其它功能
6.6 系统的运行测试应用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府学胡同36号院古建筑信息模型建立研究[J]. 石若明,刘昊,王锐英,魏智芳.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4(04)
[2]基于BIM管网漏水事故处理的本体建模与推理[J]. 杜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05)
[3]一种基于Hadoop的BIM云服务框架和空间位置检索算法[J]. 陈泽琳,潘运军,何浥尘,齐德昱. 计算机科学. 2014(11)
[4]基于Cloud-BIM的建设工程协同设计研究[J]. 陈杰,武电坤,任剑波,李俊,刘兵全. 工程管理学报. 2014(05)
[5]基于大数据的电信领域用户服务模型与数据融合策略研究[J]. 高永梅,琚春华,鲍福光. 电信科学. 2014(07)
[6]建筑企业BIM私有云平台中心建设与实施[J]. 徐迅,李万乐,骆汉宾,魏然,赵辰光.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02)
[7]BIM技术在项目进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 朱佳佳,谈飞. 项目管理技术. 2014(05)
[8]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 刘智慧,张泉灵.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06)
[9]基于IDM的建筑工程设计阶段流程图描述方法研究[J]. 明星,周成,姚毅荣,邓雪原. 图学学报. 2014(01)
[10]基于云计算的半结构化BIM数据库研究[J]. 余芳强,张建平,刘强,赵文忠.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3(06)
以上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