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怎么写[经验分享]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82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选择与接受: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

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改编作为文学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其实质是电影对于文学的一种影像式的选择与接受。新时期以来电影对文学的改编实践表明,一方面,电影程度不同地以文学原著为丛础,从题材内容、主题内涵、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等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接受,以“重读”的方式闸释并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另一方面,新时期以来由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地位与影响力的日益提高,电影改编对文学原著的选择和接受所凸显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又反过来影响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并日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即以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此,本文从电影改编文学的理论前提、具体改编实践、以及电影改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反作用等三个层面来架构全文。全文内容共分四章,具体如下:第一章阐述电影改编文学的理论前提,论述电影为何更倾向于改编文学(尤其是小说)而非其他艺术形式。为此,论文分析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文学与电影在媒介方式、叙事特征、接受方式上的差异性,使其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具备独立的艺术品格;另一方面,两种艺术之间的遇合与互渗,又提供了电影以改编的方式对文学实现互文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文学文本的独创性与“空白”、文学与电影在艺术元素上的交互与融合、受众的接受与其期待视域的弥合等,是电影改编文学得以实现的主要因素。在阐述了电影改编文学的理论前提之后,论文接下来对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改编实践展开具体、深入的论述,力图在电影改编文本和文学文本对比性“细读”的丛础上,清晰呈现电影改编是如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选择与接受的。根据改编电影所呈现的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本文将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改编分为新时期(1977年——1989年)和1990年以来两个阶段。相应地,论文以两章的篇幅进行具体论述。第二章阐述新时期电影对现当代文学基于审美原则的选择与接受,从现实主义回归和人道主义彰显两个角度展现政治拨正给文艺带来的新生。新时期改编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回归经历了从政治批判走向文化反思的历时性演变过程,人道主义彰显也有历时性不断深化的轨迹。从改编实践看,现实上义的回归以正面价值观的示范、批判意识的加强与苦难的淡化、以及现实情感的感召与宏大叙事的嬗变三个向度展现:人道主义的彰显则以人的觉醒与人性的呼唤、以及对生存苦难的悲悯情怀两个向度展现。本文通过具体文本的对比分析,试图体现出改编的历时性特征。此外,新时期电影的改编观念也有明显的变化:早期重视“忠实于原著”,中后期开始出现“提取一点,凸显自我”的主张。第三章阐述1990年以来在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规约下电影对现当代文学的选择与接受,从大众文化、全球化和后现代三重语境出发,展现此时的电影改编较之于新时期所发生的显著变化。1990年以来,由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通俗化的特征与后现代上义的消解深度、削平价值的平面化特征,这一时期的电影改编呈现多元化的风貌,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多侧面来体现其多样性。分别从商业语境中的娱乐化和欲望消费中的焦虑感、全球化语境下应对国际视域的迎合与趋同策略、后现代语境下颠覆权威、背离崇高和戏仿生活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阐述了改编电影的勃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和精英文学的逐渐衰落,电影改编对于文学的选择和接受,也越来越凸显出电影艺术对于文学的反作用在逐步加强。本文主要从创作主体、文学文本和接受主体三个角度考察电影改编作为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对当代作家、文学文体和受众审美选择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电影改编对当代文学的文体产生推动革新和蚀伤文体的双重影响;电影改编直接影响到作家的文学立场抉择与创作观念的嬗变;电影改编对受众审美倾向、审美趣味的规约导致受众审美选择的变化等。本文紧紧围绕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实践,力图以理论阐述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当代电影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和互文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深入探讨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审美联系,以及电影改编作为一种文学接受方式对当代文学所施加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上述努力,进一步推进新时期以来电影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走向深入。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涉及的理论方法

第一章 文学与电影之间

第一节 文学与电影艺术特征之异同

一、媒介方式:文字与影像

二、叙事特征:历时性与共时性

三、文本接受:间接性与直接性

第二节 文学与电影改编之互通

一、改编的基础:独创性与“空白”

二、改编的关键:交互与融合

三、改编的升华:接受与弥合

第三节 1905——1976年的中国电影改编

一、中国早期电影改编(1905——1949)

二、新中国电影改编(1949——1976)

第二章 基于审美性原则的选择与接受:1977—1989年的电影改编

第一节 新时期电影改编观念的变迁

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观念

二、“提取一点,凸显自我”的改编观念

三、新时期电影改编的新趋向

第二节 入世传统与现实主义的回归

一、正而价值观的示范

二、批判意识的加强与苦难的淡化

三、现实情感的感召与宏大叙事的嬗变

第三节 人道主义的彰显

一、人的觉醒与人性的呼唤

二、对生存苦难的悲悯情怀

第三章 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规约下的选择与接受:1990年以来的电影改编

第一节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电影改编:娱乐与焦虑

一、商业语境中的娱乐化

二、欲望消费中的焦虑感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迎合与趋同

一、迎合:中华民俗奇观与西方文化母题

二、趋同:温情与个体成长史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改编:颠覆与戏仿

一、颠覆权威

二、背离崇高

三、戏仿生活

第四章 电影改编作为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电影改编对当代文学文体变革的潜在影响

一、改编推动文体的革新

二、改编导致文体的蚀伤

第二节 电影改编对作家创作观念与文学立场选择的导向

一、作家创作观念的嬗变

二、作家文学立场的抉择

第三节 电影改编影响受众审美选择

一、电影改编规约受众审美倾向

二、电影改编引导受众审美趣味

三、电影改编影响受众审美选择

结语

一、电影改编视角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影像时代文学的生存境遇与未来走向

附录一 “2012年受众接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途径”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新时期以来重要改编电影作品名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1]媒介转换与意义差异——从现代发生学的角度论文学的电影改编[J]. 李军. 广西社会科学. 2011(10)

[2]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活着》和《红高粱》的电影改编[J]. 全炯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10)

[3]图像时代文学创作的危机与选择[J]. 徐巍. 社会科学. 2011(09)

[4]《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J]. 李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5]“兴、观、群、怨”:评姜文影片《让子弹飞》[J]. 陈犀禾,王艳云. 文艺争鸣. 2011(13)

[6]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J]. 吕媛. 当代电影. 2011(06)

[7]“崇高”主题下的“滑稽”——谈《高山下的花环》影视改编问题[J]. 颜琪. 文艺争鸣. 2011(08)

[8]八个样板戏之外的“文革”电影[J]. 王淼. 文史博览. 2011(04)

[9]互动的意义与精神的失落——池莉作品改编刍议[J]. 冯岭.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0(03)

[10]中国电影中人道主义思潮的流变——兼论新生代电影中的人道主义[J]. 朱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怎么写

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小说中国”的方法与立场 ——论王德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980年代以来,大量海外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传入中国大陆。这些研究以新颖的理论观点、独特的研究视角,给大陆学界的文学研究带来较大的影响与冲击,形成一阵猛烈的“海外学者冲击波”。在这些海外学者中,王德威既是佼佼者之一,亦颇具典范性与代表性。本文作为对王德威的个案研究,将聚焦于他的“晚清的现代性”、“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及“华语语系文学”三种最富影响力的论述,既对它们统整合观,说明诸种命题的同一性;又分而论之,逐一对话;以期在此过程中揭示王德威的方法与立场。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从总体上揭示王德威的方法与立场,即“小说中国”(Narrating China)。“小说中国”是王德威在文学研究中一再重复的“原型语码”(linguistic/narrative prototype),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学术命题、理论创意及话语框架,皆可视作“小说中国”路径的衍生与延伸。“小说中国”具有多重意涵,包括“由小说看中国”、“虚构中国”、“解构中国”等。历史的对话式想象、文学的差异性自由以及去“中国”中心化,三者分别构成“小说中国”的义理、伦理与地理。第二章,重审王德威的“晚清的现代性”论述。首先,本文试图论证王德威对晚清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的定位与描述,总是以“五四”文学作为反向参照和“对话/对立语境”的。因此,他所构造的晚清现代性的诸种面向在本质上是论辩式的。其次,本文将王德威的晚清小说研究、写实主义文学研究与当代小说批评连锁在一起,将三者并置一处观之,探讨其“晚清现代性”论述的生成,并指出王德威在19世纪末晚清小说与20世纪末中国小说之间建立回应关系,是一种寓言式的历史叙述,而非严格的历史分析。他通过把“前革命”文学与“后革命”文学拼贴在一起,讲述了一则“告别革命”的历史寓言。第三章,探讨王德威的“抒情”论述。他的“抒情”论述,可以看作另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的提出,都是“小说中国”的一种方案。“抒情”与“史诗”的对话,是王德威重审文学史的方式。通过两者的对话,他所质疑的不仅是“史诗”所代表的“感时忧国”的精神,亦是位于“史诗”这一方,由“启蒙”与“革命”所表述的中国现代性,同时也意在扰乱单向的文学史动线。王德威的“抒情传统”只是一项现代“发明”,其问题意识既来自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也出自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在王德威心中,“抒情”代表文学的伦理,“史诗”代表历史的“怪兽”。第四章,阐述王德威的“华语语系文学”论述。“小说中国”的最终形态的是众声喧“华”,意即一个去中心的、非等级化、多元对话的华语文学世界。鉴于“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等概念已无法适应这一要求,王德威转而寻求一个开放、对话、包容、多元的理论框架——“华语语系文学”。这一概念由史书美首创,后被王德威挪为己用,但两人的方法与立场有别。史书美以“后殖民”作为“华语语系”的理论预设与实践立场;而王德威则从“后遗民”视角出发,对“华语语系”进行重构。第五章,将王德威置于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这一脉海外汉学的学术谱系之中,阐述三者对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与借鉴意义。近三十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其内部的辩证发展,而大陆的文学史研究范式亦几经转换。1980年代,夏志清藉《中国现代小说史》首开其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大陆学者“重写文学史”的热潮,促进了大陆文学史书写由“革命”向“现代化”的范式转向。1990年代,李欧梵、王德威成为中坚力量,通过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反复叩问,推动文学史研究的“现代性”范式转换,开启反思现代性叙事的先声。第六章,将王德威置于横向比较中来考察。通过对比王德威与张旭东的“五四”论述,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叙述。王德威致力于去“五四”中心化,而张旭东则要重新确立“五四”现代起源的意义。这反映出两者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表现出“离心”的倾向,致力于消解历史的整体性;而张旭东表现出“向心”的倾向,致力于重构历史的整体性,目的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语境中重构中国认同。本文对王德威与张旭东的比较,不只是为了在差异辨识中深化对王德威的认识,更是为了探寻一种超越王德威“小说中国”的理论可能性,此中包含了对文学史整体性的重新想象与研究范式再次蜕变的期待。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动机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第一章 “小说中国”:王德威的原型语码

第一节 作为原型语码的 “小说中国”

第二节 “小说中国”的多重意义

一、何谓 “小说”

二、何谓 “中国”

三、由 “中国小说”而 “小说中国”

四、怎样 “小说中国”

第三节 “小说中国”的义理、伦理与地理

一、历史的对话式想象: “小说中国”的义理

二、文学的差异性自由: “小说中国”的伦理

三、去 “中国”中心化: “小说中国”的地理

第二章 另写现代:王德威的 “晚清现代性”论述

第一节 “被压抑的现代性”的提出与定位

一、 “被压抑的现代性”的提出

二、反向定位:晚清小说现代性的四副面孔

第二节 “晚清现代性”的生成与寓意

一、被压抑的写实方向

二、世纪末的展/回望: “告别革命”的预/寓言

第三章 有情中国:王德威的 “抒情”论述

第一节 “抒情”的提出、源流及释义

一、 “抒情”的提出

二、 “抒情”的源流:陈世骧、高友工与普实克

三、无边的抒情:王德威对 “抒情”的重释

第二节 “小说中国”的 “抒情”方案

一、 “抒情现代性”:另一种 “被压抑的现代性”

二、 “抒情”作为重审文学史的界面

三、抒情的伦理:抒情与史诗对话视野下的沈从文

第三节 想象的 “抒情传统”

一、 “抒情传统”:一项现代的兴发

二、 “抒情”与 “怪兽”

第四章 众声喧 “华”:王德威的 “华语语系文学”论述

第一节 “华语语系文学”的先声

一、实践的准备:从《当代小说二十家》谈起

二、理论的先声:王德威的 “后遗民”论述

第二节 从 “世界华文文学”到 “华语语系文学”

第三节 后殖民与后遗民:两种 “华语语系”

一、史书美:后殖民视角下的 “华语语系”理论创建

二、王德威:后遗民视角下的 “华语语系”理论重构

三、王德威的 “华语语系文学”平台上的鲁迅

第五章 海外汉学的一脉谱系——夏志清、李欧梵及王德威与文学史研究范式的转向

第一节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脉谱系

第二节 夏志清、李欧梵及王德威与文学史研究范式的转向

一、夏志清与文学史的 “现代化”范式转向

二、李欧梵与文学史的 “现代性”范式转向

三、王德威与文学史的 “现代性”范式转向

第三节 另一种声音:唐小兵的 “再解读”

第六章 “中国故事”的两种 “说”法 ——以王德威与张旭东的 “五四”论述为例

第一节 从两篇序言谈起

第二节 王德威:架空五四的众声喧哗

一、去 “五四”中心化

二、反思 “五四”的怪兽性

第三节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 “文化自觉”与 “五四”重释

一、从汪晖对两种 “五四”论述的不满谈起

二、 “文化自觉”的诉求与取向

三、 “五四”现代起源意义的再确认

四、重建 “五四”的整体性

第四节 对话喧嚣与辩证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1]“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J]. 胡焕龙. 学术界. 2017(08)

[2]“洞见”与“不察”——论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眼中的“感时忧国”精神[J]. 姚建彬,郭风华. 湖南社会科学. 2017(04)

[3]“抒情传统”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以王德威为中心[J]. 苏文健.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01)

[4]“吊诡”在晚清与“五四”之间——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之得失[J]. 夏伟. 南方文坛. 2017(02)

[5]繁华未落尽,涕泪尤飘零——浅论王德威文学研究的面向[J]. 王璇. 中国研究生. 2017(02)

[6]抒情民国——葛亮的《北鸢》[J]. 王德威. 南方文坛. 2017(01)

[7]抒情传统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以王德威为中心[J]. 苏文健.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8]繁华未落尽,涕泪尤飘零——浅论王德威文学研究的面向[J]. 王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 (04)

[9]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的文学批评论[J]. 陈晓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11)

[10]从“语义位移”到“时代错置”——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史述策略[J]. 夏伟. 学习与探索. 2016(11)


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是我国舞剧的重要改编现象之一。它孕育于苏联舞剧的改编经验之中,伴随着“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契机得以催化、生发。早年由于文艺思想刚刚解禁,我国的舞剧编导沿着鲁迅先生对民族根性的批判道路,纷纷聚焦于现代文学以触碰伤痕、反思历史。直至跨世纪之前,这一现象方才有所转变。为了迎接新世纪,书写新篇章,展现我国的新面貌,我国的舞剧编导对当代文学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一方面,他们在对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关注中深度呼应“双百方针”与开放思潮,另一方面则努力挖掘作品中“当代性”与“现实性”的内涵,助力现实题材的舞剧创作,并实现编导自身的本我诉求。迄今为止,以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舞剧,已然成为我国舞剧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从文学到舞剧的转换路径方面,除了直接转换之外,编导们往往会以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话剧或电影为重要的视觉参照。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方面,忠实于原著、个性化阐释以及时代新释是编导们的多元选择。而就具体的实操而言,首先编导们需要明确的是,一切改编策略都是为着以舞蹈的形式和手段,来塑造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从文学人物到舞剧人物、文学情节到舞剧情节以及文学结构到舞剧结构的转换,始终需要以舞剧艺术规律为重要遵循,进而对文学人物进行塑造和刻画,方能实现原著精神的呈现与传递。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文学与舞剧的改编关系

第一节 文学与舞剧特征之异同

一、基本媒介:文字与肢体

二、叙事特征:历时性与共时性

三、文本接受:间接性与直接性

第二节 文学与舞剧的联通性

一、改编的前提:前理解与“空白”

二、改编的内核:戏剧性与适舞性

三、改编的意义:阐释与接受

第三节 中国文学与舞剧改编的历史关系

一、文学改编是苏联舞剧的创作传统

二、苏联舞剧经验下中国文学的舞剧改编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舞剧改编的重要选材

第二章 基于审美性原则的舞剧改编实践

第一节 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时段与内容

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聚焦现代文学——对民族根性的批判

二、九十年代末以降聚焦当代文学

第二节 从现、当代文学到舞剧的改编路径

一、从文学到舞剧的直接改编

二、“戏剧文学-话剧-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话剧《雷雨》改编的个案分析

三、“文学-电影-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张艺谋电影改编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对现、当代文学的多维阐释与时代诉求

一、忠实于原著的实验性探索:助力芭蕾“三化”的实践与追求

二、聚焦原著的个性化解读:在反思历史中追随现实主义舞蹈的创作道路

三、基于原著的时代新释:呼应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潮流

第三章 基于舞剧艺术规律的改编策略

第一节 文学人物的提炼与塑造

一、核心人物的提取与适舞性调整

二、文学形象典型性格的舞剧同构

三、文学形象及性格的扬弃与整合

四、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与象征化设计

第二节 文学情节的提取与重构

一、主要矛盾和主要事件的勾勒

二、侧重情节的悲剧性铺陈

三、文学情节的想象性延展

第三节 文学结构的借鉴与重组

一、传统戏剧文学结构的借鉴

二、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依据的结构重组

第四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改编舞剧的内涵及价值

第一节 基于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一、实现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

二、促进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交际

三、丰富文学的“经典化”内涵

第二节 基于舞剧的内涵与价值

一、提升舞剧的表意格调

二、敞开舞剧表意方式的创新与创造

三、拓宽“现实题材”舞剧创作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表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1]时代语境下经典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策略[J]. 董丽,王崇玮. 舞蹈. 2020(06)

[2]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现实题材舞剧述评[J]. 于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0(03)

[3]舞剧《家》的美学诉求[J]. 蔡馥羽. 四川戏剧. 2019(07)

[4]从舞剧《边城》看湖南地方舞剧近二十年发展的特点[J]. 阳秀红,阳秀春.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5]“空间营造”是一种重要的舞蹈叙事策略——革命现代舞剧《铁道游击队》观后[J]. 于平,夏沐. 舞蹈. 2019(04)

[6]族性 人性 诗性——民族舞剧《尘埃落定》叙事解码[J]. 董丽. 舞蹈. 2019(02)

[7]论舞剧《红梅赞》中“无场次”结构方式的运用[J]. 龚倩. 艺海. 2018(10)

[8]戏剧语境下的舞剧创作探讨——以舞剧《家》为例[J]. 王颖杰. 四川戏剧. 2018(04)

[9]跨界舞剧《yào》的反叛与融合[J]. 叶笛. 舞蹈. 2018(03)

[10]爱国情怀直抵人心——舞剧《吕梁英雄傳》全国巡演获好评[J]. 杨渊. 戏友. 2018(02)

以上是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