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伴随着科技快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及社会深刻转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增速显示,2018 年我国人均GDP 为 9769 美元,预计 2019 年将突破 10000 美元。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显。一方面,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一如既往的保持着高质量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从经济总量角度来看,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预计 2030 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1]。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也更加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8 年 1 月公开发表的信息,2017 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是 0.452,仍然高于国际公认的 0.4 贫富差距警戒线。再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6》来看,基于 2012-2014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信息,2014 年,以家庭纯收入计算的全国基尼系数为 0.50,远高于相同 GDP 水平国家的平均系数。中国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 0.7,我国家庭财产总量居于顶端的 1%的家庭占有全国家庭财产总量的 29.7%[2]。这表明我国收入不平等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层级划分与层级间流动。研究报告还指出,2012 至 2014 年 3 年间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固化现象显著,高收入家庭通过进入“垄断”、“体制内”、“拉帮结派”等一系列方式获取其所特有的优势资源维持其高收入阶层的待遇,而日渐上涨的物价,日益繁重的教育、医疗负担则使低收入阶层陷入贫困。因此,缩小收入差距已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目标。
在我国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同时,我国的人口年龄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具体而言,20 世纪 70 年度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行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进而导致了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攀升。1977年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7%,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开始显现。《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18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比重已高达 17.9%,65 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达 11.9%,远远超出人口老龄化红线,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比最多的国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逐日攀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婴幼儿出生率及抚养比重显著下降,随之而来的便是老龄人口占比激增,这直接导致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上的转变的同时,收入分配格局也在同样发生变化。我国基尼系数也在不断攀升,虽然近几年来稳中有降,但也始终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本文在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下,充分考察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时变关联机制和传导机制。
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关系模型,探究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作用于收入不平等,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关作用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本文主要是宏观视角、分组视角和微观视角对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宏观视角下,本文主要选取我国人口老龄化相关指标和收入不平等相关指标,通过构建相应的实证研究模型进行检验,以期探究二者之间具有何种动态关联机制以及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充分考虑到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结构在过去二十年来在我国的变化趋势,故而在研究中加入我国经济与人口结构的时变性研究。由于传统的线性计量模型并不能有效体现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需要构建非线性的计量模型,进而进行必要的深入分析与实证检验。在分组视角下,本研究试图通过组内与组间效应分解收入不平等,以探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在微观视角下,本文收集大量家庭数据,同时调查了大量了非经济现象,基于家庭数据分析影响老年家庭与青年家庭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家庭经济行为,创新性地加入了社会非经济行为,准确客观的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家庭不平等收入的影响,提高了研究模型的准确性与分析客观性;同时也考虑到家庭数据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本文通过采用可以降低数据异质性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从而剥离出控制变量对研究的影响,以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老龄化
在广义的人口学研究过程中,“老龄化”(Aging)一词被定义为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自然个体的生理老化过程,另一种是指整个人口群体阶段性的老化过程。在研究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中,我们主要关注我国整体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的过程。目前,关于老年人的统计和定义指标主要是通过划分个体年龄来进行判断。受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与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影响,国外学者定义老年人的标准经历了一个持续上升与波动的动态过程(彭希哲和卢敏,2017)[12],由最初的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基对老年人的 50 岁定义,到联合国人口司 1956 年将 65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年龄。
随着社会现实情景的变化,1977 年波兰人口学家爱德华·罗赛特又将 60 岁作为划分老年人的新起点。最终,人口学家在 1982 年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将老年人的起点定义为 60 岁。此后,国际上通常把 60 至 65 周岁的人群统称为老年人,并将其作为划分社会人口结构的统一标准。我国法律规定,年龄达到 60 周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老年人。
老年人的明确定义为人口老龄化的界定提供了基本准则。国际上通常将一个社会中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作为判断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多种语言人口学词典》的定义,“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地区中,老年人数占总人数的增加与少儿人数占比持续减少的发展过程。国内学者张运刚(2005)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将 60 至 65 岁人口所占的比重作为判断是否为老龄化的标准[13]。李竞能(2004)则直接将老年人口相对于年轻人口的上升趋势称为人口老龄化,而并没有将这个过程进行明确的量化定义[14]。
国外学者 Yakita(2017)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相对概念,产生于少儿人口的下降或老年人口的增加,是整个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过程[15]。中外学者均一致将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过程界定为人口老龄化(姜向群和丁志宏,2004)[16],一般而言,如果某地区 60 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该地区总人口 10%或 65 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者超过该地区总人口的 7%,那么该地区就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各时期对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详见表 2.1。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形成于 20 世纪,欧洲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以英法德为主的西欧国家为代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迅速,并同时伴随着人口结构的相应变化。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持续下降,并在生产率和工业化进程中稳定在较低水平下。一些经济学家观察到了这一特殊现象,最初以 1909 年朗德里(Adolphe Landry)对欧洲人口变化过程的研究为依据,经汤普森(Warren Thompson)的进一步深化,于 1944 年由诺特斯坦(Frank Notestein)引用“转变”(transition)一词将这一变化规律正式归纳为人口转变理论[25]。在部分学者看来,人口转变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口老龄化(Thompson,1929)[26]。
朗德里根据法国人口统计数据最早提出了人口转变思想,在他的著作《人口革命》中,对人口转变带来的结果进行了概括,他认为人口转变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生育率为特征,人口数量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的状态,人口的死亡率决定了总体人口波动情况。第二阶段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育率开始降低,人民为了改善生活质量,选择晚婚晚育,由于生育率较低,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在第三个阶段,一方面人们因为晚婚晚育,导致生育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死亡率也明显降低,总体来说处于低增长阶段,人口均衡不复存在,人口减少成为可能(冯天瑜,2002)[27]。汤普森将欧洲人口的发展过程纳入朗德里的分析框架之中,利用1908至1927年间世界各国已有的人口数据,将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类(周广庆,2003)[28],第一类以北欧、西欧、北美为代表,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水平变化为低水平,并将在不久之后转为静止人口,开始出现人口下降的趋势。第二类以中欧地区为代表,出现了出生率、死亡率同时下降的趋势,并在未来一定时期里,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将高于出生率,这些国家将保持稳定的人口增长率。第三类指世界其他地区,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0%左右,普遍缺乏对人口出生和死亡的自愿控制,其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生存手段与生存机会的增加,这些国家只要生存资料不断保持增长,人口就一定会增长(Van,1987、Lee,2003)[29] [30]。
...........................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现状及特征分析 .............................. 34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发展现状 .......................... 34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 34
二、收入不平等现状 ............................... 40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机制分析 .............................. 54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结构性分析 .............................. 54
一、组间效应分析 ................................ 55
二、组内效应分析 .................................... 57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关系检验 .................................... 67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时变效应 .................................... 67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 67
二、我国收入不平等与老龄化的时变协整检验 ........................ 68
第七章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行为因素影响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经济行为因素分析
基于微观视角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特别需要注意到微观数据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微观数据的异质性更多地反映出家庭之间所具有的异质性,在不同收入水平下、不同年龄结构性和不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下,各个家庭会出现差异化经济行为。一方面会导致家庭的经济水平(主要是收入、消费和储蓄等主要经济指标)存在显著不同,最终导致收入不平等现象显现;另一方面会促使家庭在人口结构(主要是少儿抚养比)做出差异化选择,如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家庭在拥有子女的个数上存在不同选择,最终导致社会人口结构变化。鉴于此,本节主要基于门限模型考察年龄结构不同的家庭,在众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收入水平如何变动。
一、变量与数据选择
第四章第二节已经从理论上分析了家庭经济行为中的储蓄、借贷、教育投资与迁移决策行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收入差距形成的影响作用。由于家庭经济行为较多也较为复杂,本文第四章第二节基于已有理论与相关研究,探究了储蓄、借贷、教育等家庭行为与社会文化这一社会行为在老龄化进程演进中,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与前文所述的结构化影响不同,这些行为变量一方面会促使收入差距的形成,另一方面还会受到社会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为探究这些行为变量在人口年龄变迁中对收入差距形成的作用,并考虑到数据限制,本文着重分析家庭的储蓄、借贷、教育投资与迁移决策行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收入差距形成的作用。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演进使得微观个体亦会根据社会变迁改变其行为,一方面,平均寿命的延长与退休时间的相应推迟,使得个人不得不在一个更长的预期寿命假定下,考虑其永久收入决策,这将使得个人需相应地修正其长期决策;另一方面,寿命延长使得个人决策差异将会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内累积,使得微观决策主体的选择差异将会被放大到一个更大的程度,这将体现为收入不平等状况的进一步提升。
.........................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自改革开放政策制定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不但包括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并稳居于世界第二、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更是不断优化升级,而且也包括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等微观层面经济数据也有着显著地提高与改善。但伴随着经济总量和生活经济质量逐渐上升,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收入差距拉大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等严峻问题正在考验着这个快速成长的中国,其中,人口老龄化是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短板,国家经济发展缺失创新及动力源泉,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下降、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降低,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负面问题。
本文在结合理论与实证、宏观与微观数据结合的基础上,试图阐释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老龄化加剧了我国收入不平等状况。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经验分析验证了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之间具有某种非线性相关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 1995—2016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检验了老龄化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状况形成的作用,并进一步在时间序列上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并在组间、组内等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微观数据对结论进行佐证。各维度数据分析结果均表明:老龄化要素与我国收入不平等指标间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即我国社会年龄结构向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演进加剧了我国收入的不平等、助长了收入差距鸿沟的扩张。
第二、老龄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时变协整模型与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探究了老龄化的收入不平等效应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从空间维度上来看,老龄化问题在中等收入地区对收入不平等具有更强的影响效果;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亦不能以一概之,其在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呈现出不同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