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使创新知识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了整合与配置。创新网络内的知识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企业间通过对合作网络知识资源的搜索、整合,不断增加知识技术的“存量”,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现创新绩效。通过企业间的知识和技术的相互学习和转移,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可能会获得了更广大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一般性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国家在 2012年从政策层面也提出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突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在市场变革的快速发展要求下,企业合作创新意识和知识合作的意愿都逐步提升。
现在企业通过加入创新网络开展知识合作的速度也在加快,像康宁、IBM 等公司都构建自己多维网络结构,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构建自己的创新网络。如海思半导体构建了自己稳固的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创新网络,其合作研发的 4G 芯片整合了与德国、英国、台湾等合作公司的关键模块,通过与其创新网络内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海思拥有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能力(杜欣,2017)。西门子在进行仪表设计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正好中国的华夏科创研发了红外线光谱议,由于华夏科创是一家初创企业所以成本较低,于是西门子与华夏初创进行了技术合作,西门子获得了红外线光谱议的技术,华夏科创获得了推广产品的渠道。再比如,特斯拉作为汽车行业环保与技术的代表,2003 年获得电动汽车专利后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电动车的发展,试图全世界的消费者获得其购买能力范围内的电动车,但是直到十几年之后中国的的汽车行业才开始利用这一技术,作为专利技术的持有者,特拉斯有进行技术转移的强烈愿望,但因为与本土企业在战略、技术、文化、市场等各方面的差异,特斯拉电动车在中国遭遇了技术无法本土化的难题①。国内电梯行业期望通过网络合作实现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是一直无法掌握电力驱动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企业间的企业间要素特征不契合导致了合作关系的无法实现或者是合作绩效的不理想。
.............................
1.2 问题的提出
从现实背景来看,尽管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网络知识合作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网络知识合作在我国企业当中仍然层次较低,作用不明显。理论上,尽管学者们已经从资源、组织或网络层面分别研究了创新网络知识合作要素、与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多是针对静态研究,创新网络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博弈如何动态演化没有详细的研究;另外,创新网络内的企业由于自身拥有的知识、技术、资源、战略、文化等异质性要素的客观存在,在网络内企业间的知识合作中表现为所处的网络位置和拥有的权力等都有差异,这就使得区别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关系的对称状态和非对称状态成为必然,这种对称和非对称状态下,企业间的知识合作关系在彼此间要素约束条件下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化规律?面对创新网络内合作关系无法建立或者合作关系不稳定的现状,企业需要考虑哪些要素特征来确定和选择适合自身需要和发展合作伙伴以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稳定?这些企业间的要素特征又是如何影响合作关系和合作绩效的?创新网络的开放度又会怎样影响企业间要素特征与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本研究的企业家的异质性要素的匹配性视角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成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2.1.1 创新网络的界定
创新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参与到创新网络知识合作中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并且可以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网络无疑为企业提供了可以搜寻资源、扩散技术、提升创新绩效的平台,企业在创新网络的平台上通过关系互动来获取所需要的创新资源,与自身知识进行整合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学者们从资源、战略管理、组织行为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以合作创新作为线索可以对创新网络、技术联盟网络、跨组织网络等进行分析,Osbom(2009)认为进行合作技术创新的网络组织都可以被称为创新网络,学者们对于创新网络的定义。
根据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创新网络的定义,可以将创新网络内涵的关键点做以下总结:(1)创新网络的存在目的在于为网络成员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组织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和扩散;(2)创新网络主体间的契约关系并不是明确存在的,主要是基于利益关系发生联系,属于社会组织范畴;(3)创新网络作为社会组织可以包容许多不同特点的主体,各类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都可以包含在内。因此,在创新网络的概念进行界定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创新网络是一种网络组织,沈必扬(2005)的研究表明创新网络是在市场交易中产生,由多个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的参与者基于共同的创新目标所组成的,是企业与其他主体基于对知识创新至最终的创新扩散的需求而通过正式的契约或者是非正式关系连接而成的网络组织。
其次,技术创新过程要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问题,创新网络里是为了应对系统性创新而产生以此降低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以是是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可以是市场和组织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主要包括技术、市场和组织这三个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创新网络界定为创新网络是为了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稀缺性以及创新能力有限性等问题而由具有互补性资源的不同层次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创新关系连接形成的松散的网络组织形式。
.........................
2.2 企业间要素特征研究综述
企业间要素特征可以从异质性和匹配性两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合作主体间要素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知识合作关系的全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在目标、文化、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化与协同性,为了更好地说明和解释企业间合作要素的特征对于合作关系以及合作绩效的影响,以下将对合作要素的异质性特征和匹配性特征进行分别阐述。
2.2.1 企业间要素的异质性特征
企业间要素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这是这种差异性才能使得企业获得多样性和互补性的资源,但是如果差异太大则会增加合作成本,造成合作创新绩效低下等问题。Parkhe(1991)发现对合作主体间的国家背景异质性、社会文化异质性、战略方向异质性、企业文化异质性均与联盟持久性负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一系列合作机制和引入调节因素来减弱异质性对联盟关系的负面影响。Corsaro et al.(2012)将合作主体间要素异质性特征维度划分为知识基础异质性、能力异质性、合作目标异质性、观念异质性、关系位势异质性以及文化异质性等六个维度,并构建了这六个维度与合作绩效的关系模型,详见图 2.1 所示,认为这六个维度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合作绩效产生影响。
..............................
3.1 创新网络企业间知识合作博弈的条件............................... 43
3.1.1 知识合作博弈的产生...................................43
3.1.2 企业间知识合作博弈的特征...................................44
第四章 创新网络企业间要素特征对知识合作的影响机理...............................69
4.1 企业间要素特征的维度..................................... 69
4.1.1 目标协同性....................................73
4.1.2 文化兼容性................................73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95
5.1 问卷设计................................... 95
5.1.1 问卷设计流程......................................95
5.1.2 问卷内容设计...................................96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检验
6.1 样本数据描述
6.1.1 样本企业特征及被调查者特征
描述从企业规模来看,样本量主要集中在 101-200 人,201-500 人,501-1000 人这三个区间,占比为 24.68%、33.44%、17.86%,但是总体而言,从企业员工人数来看,样本主要分布在中小型企业,这与笔者在预调研时的研究结论有关,中小型企业在预调研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创新倾向和合作事实,所以在正式调研时,笔者偏重发放规模中等的企业。
从企业成立年限来看,成立年限分布均匀,其中企业成立年限最小的区间(5 年以下)有 116 家企业,占比 24.68%,企业成立年限最长的(20 年以上)区间有 76家企业,占比 16.23%,5-20 年的企业,总共有 276 家,占比近 60%。
从企业所有权类别来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两种企业类型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总为 70%左右,而其余所有权类别的企业数量非常少。从总体情况来看,样本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
从产业属性来看,占比前四的分别是电气及元器件制造、汽车制造、公共软件服务、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占到总样本量的 70%以上,其他行业如医疗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冶金与能源、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这些传统产业的占比较小。
从被调查者个人情况来看,人数最少的落在不足 3 年和超过 10 年的,占比分别是 17.86%、21.43%;人数最多的区间为 6-10 年,占比 31.82%;人数次多的为 3-6 年占比 28.9%。被调查者对企业情况较为熟悉。而从被调查者的职位情况来看,高层管理者占比 40%左右;中层管理者人数占比 60%左右,而中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知识合作情况较为熟悉。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6.1 所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探究创新网络内企业间要素特征与知识合作的关系为研究焦点,综合运用了理论归纳与演绎、演化博弈、统计分析方法,及 MATLAB、SPSS、AMOS 等一系列数据分析工具,回答了以下问题:即“创新网络内企业间要素约束条件下的知识合作关系演化规律为何?”、“企业间要素特征影响知识合作关系进而影响合作绩效内在机理如何?”、“创新网络开放度如何调节企业间合作要素特征对合作关系的影响?”。
本研究首先对现有研究的视角、方法、内容等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推演了基于预期收益和成本为假设的创新网络内企业间知识合作关系演化规律,揭示了企业间不同知识位势情形下在进行知识合作策略选择时表现出的一般意义上的现象和规律;接着通过理论归纳与演绎方法,明晰了企业间要素特征对于对知识合作关系以及合作绩效的影响,并构建了创新网络开放度情境下企业间要素特征影响知识合作的概念模型;最后,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大样本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对企业间要素特征影响知识合作的直接效应模型、要素特征影响合作关系以及合作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创新网络开放度这一情境因素对企业间要素特征与合作关系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分别检验。本章将对前面研究得到主要结论、管理启示和研究不足进行归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