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制造业集群的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30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前言

产业空间分布不均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并且,随着世界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产业空间分布不均匀趋势日益显著。而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加深,产业集聚通过中间投入品共享、劳动力池、及知识溢出等外部性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日益凸显。为此,产业集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及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中国对产业集聚问题的关注大致始于 21 世纪初,受数据资料等方面的限制,国内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且局限于 20 个左右两位数行业。事实上,不同类别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具有不同的变动趋势,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如果将中国制造业划分为不同类别,观察不同类别制造业的集聚趋势及影响因素,将对调整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要素丰裕且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具备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正在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究竟如何,发展趋势怎样,影响因素为何,现有研究并未解决。为此,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与文献,使用空间基尼系数、EG 指数及区位熵对中国两位数及三位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变动趋势进行考察,并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借以为政府提出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布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及测度方法

1.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定义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劳动力作为投入要素的制造业。目前,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划分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周勇等(2006)的劳动力系数指标1与海关 HS 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对 2010 年 30 个两位数制造业劳动力系数进行测度2,同时结合海关 HS分类标准,本文筛选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 15 个两位数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2. 产业集聚的定义

产业集聚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马歇尔就使用“产业区”的概念对集聚进行了描述,他认为产业区由相互关联、分工密切的企业集中于特定区域而形成。3韦伯首先使用了“集聚”一词,认为集聚因素是一种“优势”,或是一种生产的廉价,或是生产被带到某一地点所产生的市场化和成本节约。4胡佛在韦伯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集聚划分为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5克鲁格曼对产业集聚的定义体现在中心-外围模型之中,他认为在一个两地区两部门一种要素的模型中,在存在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等条件下,制造业将集中于某一地区成为集聚中心,而另一地区成为农业外围。6同期,波特在探索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将产业集聚定义为特定区域内相关企业及机构的集中现象。7根据前人成果及研究内容,本文将产业集聚定义为单一产业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并主要以省份为地域单元,考察两位数和三位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集中现象。3. 产业集聚的测度产业集聚测度常用的几种方法主要如下。

(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1890 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工业集中于特定地区而形成的产业区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产业集聚形成原因主要有自然条件及宫廷的庇护、以及规模经济因素。规模经济包括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自身生产规模扩大后,能够在技术、机械、原料方面获得优势,外部规模经济指从属于同一生产部门的众多小型企业因地理集中而获得的优势,这种优势后被克鲁格曼归纳为知识溢出、劳动力共享和中间投入品共享。知识溢出体现在从事相同行业的企业因相互接近而使得企业的秘诀易于公开化;劳动力共享体现在产业区集中的专业化企业能够培训和吸引大量拥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形成成本低廉且专业化水平高的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品共享体现在随着专业化企业的集中,会出现一些辅助性行业为专业化企业提供运输、原材料、初加工品等配套服务,进而帮助这些企业节约成本。1马歇尔的理论为新经济地理思想奠定了基础,迄今仍有深远影响。

2.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09 年,韦伯在探索工业区位问题过程中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较早地提出了“集聚”的概念并考察了集聚带来的经济好处以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韦伯认为,工业区位选择一般受运输成本、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的影响,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之下,企业会选择成本最低点进行生产。而其中,集聚因素,即集聚带来的经济优势,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个企业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集聚水平提高,包括企业规模的简单扩张和通过自身组织的完善而实现的规模扩大。第二个层次为多个企业集中在一起而导致的行业集聚水平提高。2集聚因素可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市场化优势、技术设备发展、劳动力组织发展、整体经济组织良好的适用性。同时,他指出集聚也会导致土地价格、劳动力费用等生产成本的上升,构成集聚的分散力。尽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一种纯理论分析,但却成为近现代区位理论的基石。

二、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变动趋势.................. 10

(一)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总体特征............. 10

(二)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区域差异............. 16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18

(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18

(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19

四、政策建议.............. 24

(一)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24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5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26

结论

本文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均处于明显集聚状态,但已经出现分散趋势。从集聚的总体特征来看:其两位数行业及三位数行业多处于中、高度集聚状态,且行业内部集聚程度差别较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已呈下降趋势,行业已开始由集聚转为分散。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行业专业化水平较高但已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及东北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专业化程度总体呈升高趋势;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专业化程度总体偏低且波动较大。部分省份和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地区分工日益合理化。

第二,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共享、运输成本、对外开放三个因素能够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产生明显影响。说明降低劳动力成本及运输成本,提升平均劳动生产值及对外开放程度能够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而知识溢出,地方保护则未对其有明显影响。

第三,鉴于计量分析结果,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提出合理的调整意见: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 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2] 阿弗里德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3]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4] 奥古斯特 勒施.经济空间秩序[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5] 贺灿飞.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6] 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 迈克尔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8] 瓦特尔 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9] 约翰 冯 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D.

[10] 陈永鹏.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200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