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劳动的意蕴
(一)劳动概念厘定
由于劳动含义的多重性,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活动”、以及“实践”,这三者之间的概念界定往往是不清晰的、片面的,因此必须对三者进行概念界定。
1.实践
实践,即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概括。在哲学史上,实践范畴的内容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科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各派哲学对它的解释亦不相同。古代哲学中就有朴素的实践观念的萌芽。“行”、“为”、“志”等,就是我国先秦时期与“实践”相关的概念。墨家把“为”看成是一种兼有目的和意志的活动,是“志”与“行”的统一。荀况从认识论出发,把“行”作为检验知识正确性的标准。明代王廷相的“笃行实践”思想,王夫之的“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王守仁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等,把实践过程完全融化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但他们所说的“实践”,都局限于个体孤立的德性行为,而不是指以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感性物质活动。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区分 “理论理智”和“实践理智”两个概念,以此区分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其实质是指出了人的活动和行动含有主体目的的因素,是一种有主体意识参与的改造事物的活动。在近代哲学中,实践概念与当时实验科学以及认识论问题紧密相关。.培根、狄德罗、拉美特利等思想家都对实验方法予以高度重视。康德从道德善的角度提出“实践”问题,把理性分解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结合在一个认识中时,后者就占了优势地位”。费希特把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称作“实践活动”,而把与此相反的活动称作“理论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看成是一种“善之理念”的活动;但他所指的“善”,具有客观现实性的特点,是人能动地改变客观现实的活动。同时,他还把实践看成是认识走向客观真理的必经环节,认为实践具有普遍性和单纯现实性的优点。列宁指出,“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
..................
二 、劳动的两个价值世界
经济伦理并不需要揭示和解释劳动价值所含有的全部个性,它所关注的是人类劳动的经济特性和道德特性,也就是从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双重角度来考察人类劳动现象。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看,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合目的性的理性行为。一方面是指劳动的合目的性价值内涵,即,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价值创造行为,创造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指劳动的经济理性内涵,即,劳动是人类通过付出体力和智力的消耗而获取商品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基本方式。在这一层含义上,劳动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类的经济理性行为,他首先体现在劳动本身所内涵的价值生产力尺度上,即人类对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比较。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类所付出的必须是有效的劳动,而不会是无效劳动。其次,劳动的经济理性特征还体现在人类劳动行为所特有的技术理性上。人类的劳动总是具有预先目的和计划,并能使用和创造最具劳动效力的劳动工具,选择性地利用各种生产资料。人类劳动的经济理性特征也体现在劳动者对劳动之价值最大化效率的追求上。当劳动者看到自己的劳动产品流行于市场时,他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价值的欣喜,还有因自己的劳动成果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心理自足和精神荣耀。由此,劳动本身也就具有了其特有的道德意义:劳动在获得其商品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它所特有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即满足了他人需要的利他价值。人类劳动的合伦理性意义正在于此,劳动及其成果可以获得这种人的道德价值,所以,劳动本身也就成了人的一种基本权利。这种权利既具有生存权的意义也具有道德权利的特殊意义,即,作为劳动者自身人格、尊严或荣耀的自我表征与社会认同方式。
(一)劳动的经济价值世界
1.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体现在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中。每一种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就需要付出特定形式的具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决定于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以及手段和结果。这种用自己产品所特有的使用价值来表示其有用性的劳动,被称为有效劳动。劳动总是与他的有效性相联系的。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用途的使用价值,而决定其存在的具体劳动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
三、劳动者收入分配不公与劳动的两个价值世界的退隐.................19
(一)劳动者收入现状..........................................................................19
1.收入阶层的分化与各阶层收入对比 ..........................................19
2.第一类劳动者收入状况 ................................................................21
3.第二类劳动者收入状况 ..............................................................22
(二)劳动者收入过低与两个价值世界的退隐..........................23
1.劳动经济价值世界的困厄 ..........................................................23
2.劳动伦理价值世界的隐退 .........................................................24
四、劳动分配正义与两个价值世界的和谐重构...............................25
(一)劳动分配正义的原则..............................................................25
1.劳动者市场主体人格平等原则 ................................................25
2.劳动社会贡献原则 .......................................................................26
3.劳动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共生共荣原则 .....................................27
4.劳动权利平等原则 .......................................................................29
5.劳动权利补偿性原则 ....................................................................29
(二)实现劳动分配正义的措施.............................................................30
1.从生产入手解决劳动分配正义问题 ...........................................30
2.深化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劳动收入市场分配制度 ......31
3.建构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 .......................................31
4.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32
(三)劳动分配正义的实现与两个价值世界的和谐重构............33
1.劳动分配正义与其经济价值世界的重生 ...............33
2.劳动分配正义与其伦理价值世界的复活 ...............34
结 束 语:
劳动是人之为人、历史之为历史、发展之所以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是人的主体性的根基之所在。劳动是人塑造、检验自己的生活,延续和创造历史,追求美好社会的根基和手段。劳动具有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经济意义;具有分析社会结构、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意义;具有为追求终极价值、超越世俗提供物质条件的意义;具有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得以产生和实现的意义;具有改善社会环境、实现人类解放的意义。总之,劳动是一切美好价值的源泉,一切美好东西的萌芽,为一切善物奠基,是整个价值世界的根基。劳动中所蕴含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从钻木取火、围猎开穴、茹毛饮血到机电声光、高楼大厦、美酒佳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满足吃、穿、住、用、行的物质资料,而且也为超越性的生存意义、价值得以实现创造了基础和条件。在劳动产生的此岸生活必需品的世俗世界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终极善的彼岸世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劳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经济和伦理的视域,成为人类社会有机体一切层面的要素中须臾不可脱离的基本因子。
在经济伦理学的视域中,劳动是具有经济效用和社会价值的人类活动,是一种“有用劳动”。作为一种人类目的性的活动,劳动的直接目的是创造使用价值,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要。但劳动者的劳动并不仅仅是劳动者个人利己的行为,当劳动者个人的这种劳动被融入商品世界而进入市场流通时,也就具有了利他主义的道德意义;因为劳动的成果同时满足了劳动者个人和他人的生活需要。作为价值的主体,劳动者使一切自然资源的质料获得了属人的形式规定而具有经济意义。
劳动的两个价值世界与劳动分配正义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劳动,两个价值世界,分配正义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