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又剖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不仅立足于理论,还付诸于实践,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指导。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概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沿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学科重新得到重视,在高等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果显著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论文怎么写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受到了诸多教育者的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形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把握中国的形势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奋斗;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审视自我,清晰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努力向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靠拢,一直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80年代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1987年,马建青在浙江大学首开国内第一门《青年心理健康》选修课(后更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此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逐渐在国内高校展开,并由选修课逐渐发展成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推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历了从一所学校开设到多所学校普及,从自发组织到有组织导向,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巨大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发展建立在德育的基础之上,中央发布的诸多文件中都曾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优化德育,大学生心理卫生教学有利于促进心育与德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品质全面健康发展。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开设以来在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与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相互协调,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为祖国青年的茁壮成长不断贡献力量。
1.指导思想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二是要始终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我国较早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课,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促进人的发展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得到认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辟蹊径。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课程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经教育者设计后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具有心理素质培养和价值引导功能的心理健康信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要求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思想实际的多样性确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内容之间按照特定的层次结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适应校园生活、大学生异常心理及应对和大学生生命教育五部分构成。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溯源及内涵
1.课程思政溯源
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便十分重视德育,众多思想家认为德育关乎个人与国家前途的发展,因此历代领导者会立足于时势开展德育工作。从百家思想——举孝廉——儒家思想为主、兼容多元思想——民间书院、伦理道德——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五育并举——政治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提出了较系统和完善的课程思政理念。国外自古希腊时期便非常关注德育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从道德可“教”、重在实践——德育宗教化——人本主义——德育社会化。从古希腊时期起至今,国外许多国家会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到历史、地理、宗教课等课程中,但一般不称之为“课程思政”,多数国家会称之为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或其他。此外,国外一直非常重视通过实践进行德育且践行有力,值得借鉴。
(1)国内立德树人的演变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思想争鸣。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儒家学者通过撰写并传播“四书五经六艺”等书籍的思想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德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等①。与法家“燔诗书而明法令”,排斥德育、以严刑峻法管理国家的思想不同,儒家思想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与“才”兼备的人才,德才兼备才能更好的为政治、国家服务。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德政②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学教育是汉代德育的主要内容,孝德是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主要是举孝廉,推行“以孝治天下”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家思想随社会稳定性的变化先是逐渐衰落,社会相对统一稳定后又逐渐兴起。北朝统治者“初定中原”时期,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以经术为先”;唐代儒释道三教并存,但儒家思想依旧占统治地位④。唐代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唐朝统治者也推崇道家文化,主张“徳主刑辅”。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特点
1.融合性
融合指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从课程思政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除思政课以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相统一。以往,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均努力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亦是努力将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绽放到极致,供学生学习,只注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提出促进了教书与育人相融合,教书的同时也注重育人,不应把两者割裂开,两者应并肩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针对性
不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其针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内容“搬”进课程,而是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再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一定相同,蕴含思政元素的多少也不定,如人文社科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理工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不完全重合。不同课程有其自身的思政特色,应该具体分析,特殊对待。
.......................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 34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 34
1.高校推进程度 .................................. 34
2.教师落实进度 .............................. 35
四、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 45
(一)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应原则 .......................... 45
1.整体性原则 ................................ 45
2.规范性原则 ............................... 45
结语 ............................ 59
四、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 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应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自上而下涉及多个部门和不同主体,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每一个部门和主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容懈怠和忽视。如在党政领导的引领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积极准备,搭建完善地育人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教师要充分研究如何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置,对教材的选择与更新,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创新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均需要一定的内在逻辑,不能孤立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这项工作的链条上,任何一个“扣子”掉落或磨损,都会对整体建设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考量并紧抓,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规范性原则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这个庞大的体系中,部门众多,主题多样。如何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主动担负责任,精确完成任务是一件需要着重分析地话题。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一般,甚至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强有力的规范和监督,缺少严格督导的情况下各级责任主体也就逐渐“敷衍”,任务式工作,追求轻松。当一个部门开始懈怠,从众心理会导致其他部门开始效仿,久而久之该项工程就会被搁置。因此科学、规范的理念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始终,严谨地前进才能降低出错的概率。
教育论文参考
................................
结语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全国高等学校纷纷加入到课程思政改革队伍中,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负责部门也根据国家政策指示努力做出调整,改善以往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局面,但总体来说效果还不够理想。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实践层面的发展缺少指导。各高校在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多数高校会努力攻克难题,奋勇向前,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小部分高校还未充分重视并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状态。
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依然要继续跟进与完善。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视角开始追根溯源,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点问题——析原因——提对策”的逻辑脉络展开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又剖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不仅立足于理论,还付诸于实践,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需要认真揣摩和斟酌的课题,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底和思政教育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知识水平的浅薄和写作能力的拙劣。论文中有许多疏漏和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