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创新教育“三到位” 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三到位”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国的创新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诸多方面尚不成熟。特别是学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还相对淡薄,许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仍在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实现教育创新已迫在眉睫。面对挑战,教师应怎样给自己定位,以实现自我飞跃呢?笔者认为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素。
一、创新意识必须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具体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竞争意识、冒险精神、敢于否定与怀疑的意识、承受力、决断力、群体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等,并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远大奋斗目标,确立阶段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时发表展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才。面对飞速发展的生产力,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严。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不能囿于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标准件”式的“整齐划一”的社会产品,而应树立“不拘一格育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从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始,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强调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始,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经济发达、民族振兴的关键。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停留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对发展变化的形势熟视无睹,何以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呢?要做到创新意识到位,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给学生思维的自由。这样,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创造意识,锻炼了创造才干。一位上海中学语文教师做得好:将作文课放到南京路去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小记者,每一位行人都是采访对象。这是多新颖的做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多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安排小组讨论、评议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求异思维,也可以有完全对立的意见。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不要过早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如若过早评价,会打击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讨论、评议中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时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往往会迸发出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二、创新方法掌握到位
一位教育学家这样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创造。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因此,教学中还应创造条件,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更强的内在驱动力,有信心去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点之一。教师课堂讲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化,变单纯知识传授为“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创新的方法可以从大幅度增加课堂讨论入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从中发挥解惑、引导、深化的作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为此教师要学好心理学和教育学,因材施教,既要发挥学生优势,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把他们引上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班级要划分学习研究小组,定时组织一些辩论会。这种开放式教学能使学生成为自由发展的主体,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师与生之间相互启发,知识互补,这样会收到良好效果。创新方法的灵活应用需要教师尽快接受新知识,适应教育需要,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形势,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教师只有尽快接受这些新知识,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形成创新能力和新的课堂教学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即“桶论”。新世纪、新时代的教育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能将学生引到水源边,让他们学会自己汲水和取水,即“引论”。这种教学思维上的创新必定引起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三、创新能力要求到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已达成共识: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当今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创新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创新成为一个国家竞争能力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创新,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创造新的东西”,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的脚已跨进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赋予创新以更新、更深刻的含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是一个由新构思产生→创意(方案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创造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而创造、发明只是创新过程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创新,可引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厄特拜克(J.M.Utterback)所设计的企业内创新过程模型。这一模型由三个阶段组成:(1)构思产生;(2)难题解决;(3)创新实现。还有随之而来的创新扩散。从教育创新角度看,创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全过程。如果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业务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创新的全球化信息能力、创新的实验能力等。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但创新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后天努力培养出来的。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和教科研活动中作出努力。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活感与直觉。创新实践能力包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的能力,捕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创新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对新思路、新技术的发明,更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力。在全社会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的本质区别。
创新教育论文:创新教育“三到位” 由博士论文网,论文中心为您整理提供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