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现状进行了调研,从朝鲜族村落形成历史,村落分布、村落规模、村落形态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概括说明,在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不同层面总结出了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
第1章绪论
1.2研究背景
党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实质构建现代化新农村,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表示乡村发展需要同时做好物质建设和文明建设。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在我国东北地区定居,逐渐形成的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朝鲜族村落进行了现代化的更新改造,村落的更新改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原住民自主自建性对传统风貌的破坏,新建建筑缺乏规划和设计,缺乏民族特色的新型建筑在传统村落中极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地区出现了外出务工热潮,大量的人口外流导致村落传统生活方式改变,空巢化严重,传统村落的的衰落导致以传统村落为依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窘境;技术的落后和人口的流失导致大量朝鲜族传统村落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单一、落后的产业模式使村落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本文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空间环境、发展历史、建筑形态、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从村落物质、精神等方面探讨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的策略方法。并期望通过这些研究成果,解决朝鲜族传统村落面临的难题,对今后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规划设计,村落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1.3.2研究意义
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朝鲜族传统村落面临着很多发展难题:朝鲜族传统村落在城镇化建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略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造成千村一面的情况,很多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民族节日、传统技艺、民族舞蹈等逐渐衰亡、消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大量的乡村人口流入城市。本文通过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从村落整体环境、村落传统文化保护、村落产业发展、村落治理机制提升四个方面探寻朝鲜族传统村落发展路径,构建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借鉴,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
第2章朝鲜族传统村落概述
2.1朝鲜族传统村落历史沿革
朝鲜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在中国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从朝鲜半岛携带过来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后最终形成现在的独特的朝鲜族族文化。
朝鲜族移居中国的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犯禁潜入时期(1677-1881年)。当时,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封禁政策”,严禁百姓在延边地区聚居。大量饥寒交迫的朝鲜人不顾清朝的“封禁政策”和朝鲜的“锁国政策”,跨过鸭绿江和图们江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开垦耕作,或为富家当佃农。档案资料显示,在19世纪80年代,图们江北岸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同的朝鲜族聚居地,共有27个村落。其中位于图们江上游的茂山对岸有5个朝鲜族村落;位于图们江中游的会宁、钟城的有19个朝鲜族村落;位于图们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稳城和庆源郡的有3个朝鲜族村落。
第二阶段:移民招垦时期(1882-1910年)。1857年,清政府允许汉人在东北定居,同时也同意了的朝鲜人在此地的权利。于是,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朝鲜族人大量迁入我国东北。清政府为了抵御外敌,在1881年取消了执行了200余年的“封禁政策”,并且发布了了“移民实边”政策,并在挥春建立了招垦总局,设立四堡三十九社,允许朝鲜人移民中国。清政府于1885年把延边地区设置为朝鲜人的“专门开垦地区”,大量的朝鲜族人涌入延边地区,促进了延边朝鲜聚居地的形成。据1894年统计,当时延边朝鲜人人口达3.4万人,至1904年朝鲜族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至1909年人口规模达到18万人。在此时期,朝鲜族村落的分布情况由图们江北岸逐渐向北扩展,直到嘎呀河流域。移民来源从图们江南岸的茂山、会宁、钟城、庆源郡等地扩展到南方的富宁、明川等地。直到20世纪初期,朝鲜族移民中心由图们江上游、中游地区转移至海兰河、嘎呀河流域。
...............................
2.2朝鲜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规模
2.2.1朝鲜族传统村落现状调研
1.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白龙村位于图们市月晴镇南部,由下白龙、白龙、上白龙3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约35.35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约830亩。白龙村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村东北距镇政府驻地9.5km,东隔图们江与北朝鲜毗邻,西部和南部与龙井市开山屯镇相邻,北部与石建村相邻,图和公路贯穿全村。(见图2-1)据2014年调查,白龙村有户籍人口455人,其中常驻人口200人,98%以上为朝鲜族。月晴镇白龙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朝鲜族农耕文化第一村”。
建筑论文怎么写
白龙村传统建筑包括百年民宅、民俗展览馆和百年部落古建筑群。白龙村承载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主要有朝鲜族长鼓舞、朝鲜族农耕舞、中国朝鲜族洞箫、朝鲜族传统婚礼、朝鲜族花甲礼以及、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朝鲜族米肠制作技艺、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朝鲜族狗肉制作技艺、朝鲜族稻草编织技艺等。
现今白龙村中的传统民居保留下来的大多数已经消失了,普通居民住房多是现代材料的新式民居,民居院落的地面多以水泥铺就。新式民居虽然在立面设计考虑到朝鲜族建筑特点,但彩钢屋顶、防盗门、铝合金窗等对村落整体风貌有较大的影响。
....................................
第3章乡村振兴战略与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36
3.1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保护的新要求..................................36
3.1.1生态宜居:构建良好村落环境.........................................36
3.1.2乡风文明:激活民族文化自信..........................37
第4章孟岭村保护发展的现实路径及设计探索................................53
4.1孟岭村保护发展现状分析..................................53
4.1.1地理区位与发展历史........................................53
4.1.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54
结论与展望................................104
第4章孟岭村保护发展的现实路径及设计探索
4.1孟岭村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4.1.1地理区位与发展历史
孟岭村是延边地区比较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之一,位于延边州珲春市板石镇西南,距珲春市区约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30°17′至130°25′,北纬42°43′至42°48′。东南以山分水岭与俄罗斯为界,边境线长9.8公里;南至珲春河与朝鲜隔河相望,边境线长5.6公里;西与珲春市三家子乡、敬信镇接壤;北部与东部均与板石镇柳亭村为邻(见图4-1)。孟岭村形成历史较为悠久,距今约有120年的历史。
建筑论文参考
...................................
结论与展望
朝鲜族作为跨境而来的少数民族,数百年来在我国东北地区形成了诸多规模不同的聚落,在我国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既保留了朝鲜族本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我国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色。朝鲜族传统村落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朝鲜族传统村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本文以朝鲜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落空间分布与规模、村落形态格局、村落的文化环境要素等方面分析了朝鲜族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实地调研,广泛的收集资料,分析出朝鲜族传统村落价值特色。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总结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和传统村落保护原则提出保护策略,以珲春市孟岭村为例进行村落保护规划设计。
结论:
1.文章中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和朝鲜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出研究内容归纳出研究方法。
2.对研究背景判断的基础上,本文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现状进行了调研,从朝鲜族村落形成历史,村落分布、村落规模、村落形态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概括说明,在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不同层面总结出了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
3.乡村振兴战略为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总结朝鲜族传统村落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多角度构建保护策略。
4.最终本文以珲春市孟岭村为例进行村落保护规划,从村落整体空间、村落民居、村落景观环境、村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制定物质层面的保护措施,从乡村产业、民风民俗、乡村治理等方面制定非物质层面的保护策略,为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