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线分析的正定古城高度控制体系构建及管控策略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22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建筑高度及视线分析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证明了历史文化名城高度控制中,应用视线分析法的科学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认为视点及视廊的选取、控制范围的确定是高度控制体系构建的要点。视线选取是景观视廊构建的核心内容,与以往主观确定视点的方法不同,本文在对视点选取时,运用 ArcG IS 和百度热力图等技术手段,从视线通畅性、空间可达性、节点重要性、人流集聚性四个角度出发,对视点进行定量分析,使视点选取及视廊构建更具科学性。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筑高度不断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匮乏、土地价格上涨及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匮乏、土地价格上涨使开发商在逐利心态的驱使下不断增加建筑高度,导致城市建筑高度不断突破,城市高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建设热潮使城市设计脱离实际盲目追求现代化的城市形象,导致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建筑高度的增加对其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产生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建筑高度布局及无序开发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此外,城市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导致建筑高度失序的同时,对城市景观造成了严重的视线干扰,阻碍了视线的通达性,损害了公众利益。
建筑高度控制是城市空间形态及城市整体风貌营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城市特色要素及城市传统风貌保护的大背景下,建筑高度控制作为一种保护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周边、标志性建筑物周边、城市整体风貌构建及历史城区景观保护等方面。
1.1.2 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与保护之间冲突加剧
当前,世界范围内城市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之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恶化及市政建设欠缺致使人们对古城能否满足人类的精神及生活需求产生质疑。社会的发展对古城的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换而言之,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促进了古城的改造。然而,古城整体功能的增加又导致了其整体风貌的缺失、历史中心割裂、建筑及景观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城市性质的特殊性,在改造过程中导致两方面问题,第一方面城市之间变得“千城一面”,城区历史风貌削弱,城市原有集体记忆缺失,人们无法在所在城市之中获得归属感及认同感。第二方面,在改造过程中,强调“过分保护”而忽略了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客观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就城市空间形态而言,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自身的一套尺度系统,它们既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实际上是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构思、规划,使之与当前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对历史文化名城高度控制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四点:
(1)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色
建筑高度在城市形象展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换而言之,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建筑高度、体量的不同,所形成的城市形象大相径庭。它从宏观上对城市整体风貌和形象产生影响,并赋予城市独特性,形成城市特色。
(2)补足价值取向在城市特色景观保护意识上的短板
当前,譬如土地的经济性、城市功能性、城市生态性、景观保护性等影响建筑高度控制的因子众多。基于视线分析的高度控制,实质上是以城市特色景观保护为出发点,立足于通过建筑高度的控制对城市特色景观进行保护,寻求“发展最大化”与“景观保护最大化”之间的平衡关系。(3)引导建筑高度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既不是越低越好,更不是追求城市化进程而导致建筑高度的不断突破。而是应与城市文化脉络及景观特征相结合,运用视觉科学原理提出相应的高度控制要求,引导建筑高度的合理布局,为后期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4)强化城市地标建筑的中心地位,增加城市认知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地标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承载。通过建筑高度控制,在引导建筑高度合理布局的同时,能够形成城市独特的地标系统。以此来构建城市的空间秩序,使城市景观的独特性、城市特色空间、城市文化脉络处于多样统一的动态发展平衡之中。
........................

第 2 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视线分析
(1)视点、视线、视廊
视点即视线的发出位置,是视线控制法的核心构成。视点的位置往往决定视廊的走向,视点高度对视廊区域内的建筑高度也具有决定作用。视点所在位置往往是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具有可视性强、交通可达性高、人流较大等特点。
视线实际上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基于物理学角度来讲,人眼能够看到物体是由于反射到物体表面的光进入人眼球所形成的的轮廓,而“视线”则是学者为便于研究分析,设定的人眼与目标点之间的假想线。除玻璃、浅水面透明或半透明介质外,视线具有不可穿透性和曲折性,即人眼接收到的首次物体的反射光会被人眼吸收并通过视神经在大脑形成视觉影像,且视线接触到物体时并不能像光或水一样发生反射或折射,视线不具备曲折性。而人眼视线范围内的所有物体并非都会在人的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由于人的眼部构造中视网膜的曲面性质,在视网膜黄斑区域更容易形成清晰影像,且距离黄斑区域越远形成的影像越模糊。因此,基于视线分析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时应根据不同的视线角度对视廊内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视廊全称为视线走廊或景观视廊,是指视点与视景之间的视线通道包括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两个方面。
视廊包括视点对景观点眺望及景观点向外眺望两个视觉方向。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视廊构建的目的是为保证景观点与景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渗透与呼应关系。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开辟景观视廊是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风貌的保护尤为重要。
(2)视角、视域及视野
视角是指物体表面光进入人眼时最外侧两直线所形成的的夹角。一般将人眼所能捕捉到的物体的最小视线夹角范围所形成的视角叫分视角或最小视角。小于此物体的视角人眼无法捕捉无法看清。
不同的物种虽然拥有不用的生理构造但都有一定的视角,就人而言为便于研究,学者将视线集合所形成的一个类似于椎体的假定空间视觉区域称为视域。视野又称视场,指特定条件下(头部及眼睛保持静止),眼睛在横向及竖向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

2.2 历史文化名城高度控制相关理论
2.2.1 控制原则及目标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和主要聚集地,涵盖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古城空间形态、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高度控制时,控制结果是否有效,控制标准是否科学,对城市整体风貌有较为直接的影响。科学有效的高度控制方式能够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特色景观要素形成保护,对城市整体风貌及格局产生推动作用。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高度控制时,主要坚持以下四方面原则:
(1)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在高度控制中要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空间格局及历史文化脉络,以历史遗留的特色景观保护为前提。
(2)客观性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高度控制需坚持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不仅仅是指采用科学的高度控制方法及管控措施,而是要坚持古城高度并非“越低越好及无限制发展”,而是要客观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3)独特性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中,景观类型以自然景观、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为主,对于建筑高度控制而言,自然景观及物质文化景观是其重要的景观控制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山水格局、古城空间形态、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在进行高度控制时应根据不同的景观类型,采取适宜的建筑高度控制方式,以保证其独特性。
(4)参与性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在高度控制中,景观观赏的主体是人,因此在高度控制中应以人为本,增加公众参与的渠道,听取公众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到科学性与公众意向相契合。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高度控制中,建筑高度绝非越低越好,更非建筑高度的不断突破。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控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即城市整体建筑层数保持在 2—4 层就是古城保护,其实不然,因为相同的建筑高度会造成视线的遮挡,并不利于城市特色景观的保护及城市天际线的形成。当前,建筑高度的表达形式往往以具体的米数来表示,详细的标准须通过重点保护区域及建筑所处的位置来确定。总的来说,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高度控制目标有以下几点:(1)延续古城历史文脉,保护古城空间格局。(2)通过高度控制,强化地形地貌及古城自然山水格局。(3)保护古城地标建筑,避免周边建筑过高造成视线遮挡。(4)塑造古城天际线,丰富古城风貌特色。(5)保证历史文化街区“视”与“被视”的双重功能。(6)合理控制道路两侧建筑高度,提升道路舒适度。


表 2-1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控制方法相关要素比较

..............................

第 3 章 正定古城高度现状及分析....................................... 45
3.1 正定古城概况..................................... 45
3.1.1 历史沿革.................................................... 45
3.1.2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47
第 4 章 基于视线分析的正定古城高度控制体系构建............................... 73
4.1 构建原则................................ 73
4.2 构建要点................................... 74
第 5 章 正定古城高度控制的管控策略............................................ 109
5.1 正定古城刚性管控的底线设定..................................... 109
5.1.1 明晰管控目标,体现古城特色.......................... 109
5.1.2 扩展强制性管控要素...................................... 109

第 5 章 正定古城高度控制的管控策略

5.1 正定古城刚性管控的底线设定
5.1.1 明晰管控目标,体现古城特色
结合上文正定古城高度控制结果,提出与正定古城向契合的古城管控目标,以体现正定古城特色。在正定古城高度控制中,物质景观资源构成是基于视线分析的高度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正定古城管控策略,应以正定古城特色景观保护为目标。以历史文物保护为原则,应明确,哪里可以建设高层,哪里禁止建设高层,离文物古迹多少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多少米。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划定的三级保护区域及历史文化街区四级保护区域内应禁止建设 10 米以上建筑。高层建筑可根据视廊的高度控制结果,零星分布于古城北部、西部周边区域如古城,且最大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45 米,妥善处理城市特色景观保护与高层建筑布局之间的矛盾。
5.1.2 扩展强制性管控要素
在既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等景观刚性管控要素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对城市特色空间进行保护,以营造城市特色空间,补充完善城市格局。针对正定古城实际情况,将子龙广场、常山公园等纳入强制性要素,对其周边建筑高度进行严格控制。由此划定正定古城刚性管控区域。


图 5-1 正定古城刚性管控区域

.........................

结论与展望


首先,应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绝非指城市不发展,而是指在城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建筑高度上同样如此,并非指城市范围内不允许高层建筑存在,而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允许高层建筑合理存在。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建筑高度控制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分区控制方法,这种高度控制方法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来讲,不利于形成城市良好的天际线,且基于此方法形成的城市整体风貌略显平庸。本文基于视线分析法对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建筑高度进行研究,结合正定特色景观资源以“点、线、面”为基本思路对正定古城高度控制体系进行构建,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历史文化名城高度控制的相关理论。
(1)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建筑高度及视线分析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证明了历史文化名城高度控制中,应用视线分析法的科学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认为视点及视廊的选取、控制范围的确定是高度控制体系构建的要点。视线选取是景观视廊构建的核心内容,与以往主观确定视点的方法不同,本文在对视点选取时,运用 ArcG IS 和百度热力图等技术手段,从视线通畅性、空间可达性、节点重要性、人流集聚性四个角度出发,对视点进行定量分析,使视点选取及视廊构建更具科学性。
(2)通过实地调研,对正定古城的景观要素进行分析,认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城市道路及景观视廊是基于视线分析的正定古城物质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保护规划的高度控制落实效果及建筑高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正定古城建筑高度现状存在高度失序造成视线不通畅的问题的问题,其次通过对保护规划的解读以及现状调研,发现保护规划中并未对视线通廊提出具体的横向跨度及纵向深度。
(3)结合理论研究,从构建原则、构建要点、构建内容、综合控制结果四个方面构建正定古城高度控制体系;结合正定古城特色景观资源,从景观视廊、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道路两侧、历史文化街区四方面内容对正定古城高度控制进行定量分析。对正定古城高度控制进行定量分析后,从刚性管控的底线设定、准入项目类型、景观分类保护及管控机制建议四个角度提出正定古城的高度控制管控策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