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区划的传统聚落体系探讨范文——以丽江白沙镇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19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根据文章的研究可知,白沙在唐宋时期就有南迁的纳西族祖先和当地土族活动,元朝至清朝时期社会经济跨越发展,开启了大规模的建设,集镇、村落和周边文化宗教建筑的规模都有所扩大,民国时期至今白沙仍处在频繁的变化和转型当中。但由于作者查找文献的局限性,明朝以前的文献参考数量较少,有进一步挖掘和分析。且现存的村落和民居主要是清至民国以后保留下来的现状,此前村落和民居的研究还有待挖掘。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传统聚落的考察调研,对这些传统聚落的地理环境、文化和各种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思考,发现许多传统聚落在漫长形成过程中,地理环境与在其作用下形成的各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对作为文化景观的传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聚落表现的特征是历史累积的效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聚落的发展可能有不同的倾向,所承担的地区职能也有所差异,因此呈现出了具有差异的文化景观特征。这都与地区的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复杂关系。本人结合自己在云南地区的生活经历和调研,以及曾经参与过的一些云南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规划项目,对传统聚落处在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科技跨越发展的时期,如何甄选和保留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建构要素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试图将发展关系紧密的聚落所构成的体系进行整体的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未来聚落更新发展中。希望通过梳理现有的传统聚落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相关学科,选定丽江白沙镇作为研究对象,对此传统聚落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做深入的研究,并思考与其具有相似性的传统聚落体系未来的更新发展方向。
1.1.2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处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有部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开发面临严峻的考验。从用地类型的转变来看,由于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人口结构发生转变,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严重,许多农业用地甚至荒废或者被随意占用。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为了应对一些村镇发展滞后的问题,大力引进发展旅游业,使得一部分村镇在旅游业带来的快速经济发展中沦为了旅游开发过热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给这些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给传统聚落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危机也随之而来。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许多传统聚落曾经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丰富的文化和特有的聚落景观逐渐衰微和消失。由于对旅游功能的大量需求,传统聚落原有的空间形态发展模式失去了延续性,近几年来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等趋同的现象更加显著,游人在旅游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千城一面”的现象。这些变化必然会对我国传统聚落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生长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在开发中结合聚落自身的文化地理和空间形态特征,使其能够保护性、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传统聚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我国的聚落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各个地区的传统聚落都是当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一个民族、地区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智慧。这些传统聚落深刻的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自然地理,同时也记录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变化。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 20 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的对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对这些聚落的保护和发展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近些年来国家对传统聚落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许多战略措施,比如乡村振兴战略就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条件,国外也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值得研究者参考借鉴。
本论文尝试在文化地理学关于文化区的研究与划分基础上,对历史上丽江地区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体系白沙镇进行研究。首先对相关历史文献、地方志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然后对影响传统聚落体系空间生成的文化要素和自然地理条件进行梳理,解读传统聚落体系建构的逻辑。紧接着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测绘等相关工作,研究在文化和地理要素的影响下白沙镇聚落体系内各村落的建构特征和分布特征,进而分析村落和民居的空间建构逻辑。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结合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不断探讨和总结对传统聚落体系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和模式。总体来说,将传统聚落体系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动静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比较,探索历史上主导白沙镇发展方向和生长模式的人地关系,初步建立起白沙镇传统聚落体系相关研究的模式,作为指导其后续研究的基础,为将来白沙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第 2 章 文化区划与传统聚落体系结构分析

2.1 文化区及其划分
文化区的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当某个区域的人类社会随着漫长的发展,形成一种定型的文化和相关的具有特殊性的文化活动,这种相同或相似的文化集中分布的地理区域就是文化区。在研究中主要体现的是某一种文化特征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一种文化在地理上划分的区域,强调了文化的主导性。在某一文化区内,文化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景观、营建聚落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与其他文化区是有明显差异的。聚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研究此差异的主要切入点,前人基于对各种文化景观的分析,和各种文化要素的特征和分布的研究,对文化区的类型和划分等做出了很多基础性的研究。文化区在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其形成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过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区的空间范围有所不同。在空间上,文化区从核心区域逐渐向外延展,特征逐渐减弱,到边缘区域与其他文化融合形成文化亚区,研究的要素和特征十分复杂,很难有明显的边界。
传统聚落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直观的反映了如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白沙作为纳西族的祖居地,是纳西族文化的展示平台,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富集,白沙的地方性与纳西族的过去、现在,具有深刻的历史关联。基于前人对于纳西族的历史、分布、文化等方面积累的大量研究,对纳西族文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将白沙镇作为纳西文化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进行思考,尝试采用简单直观地方式解析特定文化区内聚落体系的生成机制、内在规律和生长模式。
2.1.1 纳西族综合文化区
文化区可通过多种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划分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文化区和专项文化区,综合文化区根据相关联的文化特质进行划分,更具整体性。纳西族所聚居的地点主要分布在滇川藏的交接区域,从全国大范围看属于西南文化区,是滇云文化、藏族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区域。纳西族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历史上就是一个善于交流包容的民族,这种特性在客观上深深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形成。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纳西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叠加影响,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复合体,既受到汉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藏传佛教、道教、汉传佛教等宗教文化的浸染,还受到周边白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等民族风俗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文化大融合的特征,也体现出了纳西族包容善学的思想。纳西族综合文化区在边缘与周边文化区相互浸染融合的现象,使其形成了三个具有文化差异的文化亚区。不论是综合文化区的划分还是文化亚区的划定,都是以文化特征为主导的,其地理区域的范围是对行政区域的重新整合与分类,在地理空间上两者叠合,划分范围有较大的差异,但不能忽略行政区划对历史上文化区的形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2.2 白沙镇传统聚落体系的构成
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等因素的作用下,传统聚落组成了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具层次结构和功能分工群体,此即为传统聚落体系。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特征是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状况的标志,因此对其形成、演变规律的揭示,对未来聚落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地域体系各层次空间结构的剖析,预示其演变方向,更具现实意义。
2.2.1 聚落等级体系
影响传统聚落体系内部的等级划分因素有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多种,功能不同的村、镇按照一定联系构成一种功能组织形式,具体反映在聚落的等级体系和各聚落的功能组合上。由于各个村落优先与最便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集镇发生联系和密切经济往来,长此以往,使村落居民的社会交流、经济活动、文化习俗囿于一定范围,形成固定的地域联系模式,若干个村落与一个中心集镇结合构成相对稳定的聚落空间群落,成为地区聚落空间系统组织的基础。并由于地理、建制等的影响,在历史上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内部组织关系。过去长时间内,白沙镇保持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式,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周边分布村落的传统聚落体系空间关系。


表 2-2 白沙镇聚落等级体系

................................

第 3 章 白沙镇文化地理要素分析 .................................... 27
3.1 文化要素分析 ..................................... 27
3.1.1 纳西族的迁徙与定居 .................................. 27
3.1.2 经济贸易 .................................... 28
第 4 章 白沙镇的演变与发展分期 ............................ 36
4.1 江湾腹地的村寨与集市 ..................................... 36
4.1.1 部落的选址定居及环境改造 ............................. 3
4.1.2 族群关系主导下的聚落布局 ................................ 38
第 5 章 白沙镇域聚落体系特征分析 ............................. 58
5.1 村落的分布特征 ............................................... 58
5.2 村落的选址特征 ....................................... 59

第 6 章 白沙镇域聚落体系的保护与转型发展

6.1 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6.1.1 主要困境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聚落的居民构成、社会经济、产业方式和民俗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但发展的内动力仍需要提高。随着居民经济能力的提高,聚落的空间形态也逐渐改变,边缘逐渐向外延展扩张。聚落的文化也因为少量的人口的流失和文化空间的丧失,而降低了其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现代文化的侵蚀以及部分地区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也使原来独具特色、形态丰富的传统聚落文化日益变得平庸、同质化和失去原真性。城镇化尚处在加速前的起步阶段,尽管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外来人口,但从总体来看,城镇化水平偏低,镇区建设缺乏有序引导,基础设施配套仍有待完善。
如今白沙镇作为旅游乡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村镇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缺少规划对村庄和集镇建设的控制和引导,产生了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村民新增自建房与基本农田利用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旅游产业欣欣向荣,传统农村产业发展模式面临转型的需求等问题逐渐凸现,因此,落实白沙镇区、村庄建设用地,协调镇域国土规划、环保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未来规划的重点。在白沙古镇、玉湖村落、白沙细乐等旅游品牌的带动下,旅游业快速发展,东巴谷、玉水寨、玫瑰庄园等等一批旅游项目进驻白沙,但白沙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亟待从区域层面统一规划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的经济占比逐年提高,已经与农业一同成为了村落的主导产业,许多传统民居已经向产业化运营方向发展,作为旅游的服务、销售或民宿,特别是民宿的转型越来越多出现。因此民居运营的不合规、不合法成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农业用地被新建的房屋占用。居民都看到了旅游业繁荣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产生了土地利用、民居改造、经营管理等传统民居转型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

结论

一、论文主要结论
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白沙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观,处在丽江纳西族文化亚区内的白沙镇聚落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纳西文化、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土司制度、外来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和影响。因此本文将白沙镇的聚落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实地走访调研,对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白沙镇聚落体系的形成,体现了族群对自然景观改造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文化意识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白沙镇所处的区域是滇川藏的交界地带,处在纳西族综合文化区的丽江文化亚区内,纳西族综合文化区是在保持纳西本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区域,内部存在差异性。在三个文化亚区中白沙镇所处的丽江文化亚区以吸收汉文化为主,以及其他文化的多元文化发展区域。纳西族的祖先自北迁徙到丽江坝子上,最早定居于此,开始了对自然景观不断的改造,纳西族的意识观念始终贯穿在整个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中。白沙的地方性与纳西族的过去、现在都有紧密的历史关联,见证了丽江纳西族聚落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是体现丽江纳西族风俗文化的代表性民族聚居区。中原地区的移民,和周边民族的交流,并与当地纳西族的交融,不仅为本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文化、宗教、教育和民居营造理念和技术等,而且基本奠定了白沙纳西族传统聚落的特色,其发展脉络有异于其他亚区内的聚落体系。


图 7-1 白沙镇的文化脉络及属性

文化作为白沙镇聚落体系建构的动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体系整体的空间建构、组织方式和村落的营建以及民居空间风貌的形成等多个方面。加上自然环境、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核心集镇周边串连或围绕村落的聚落体系空间结构,集镇承担了贸易、服务、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对周边关联村落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这与相同文化区内其他聚落体系的形成与构成类似,具有典型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