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传统聚落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领域中的瑰宝,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传统聚落遍布我国各地,不同地区的传统聚落产生出形态各异的乡土建筑,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情等,共同构成丰富的传统聚落形态。传统聚落传承着数以千年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载体,同时反射出我国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国内经济飞跃等因素,传统聚落数量在不断锐减,尚存的传统聚落亦大量被破坏。虽然在 2012 年至 2019 年,我国已对五批共 6819 个自然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保护,但是村落消失速度远比保护增长的速度快。据冯骥才先生的《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中所提及,我国 2000 年的自然村数量达到 360 万个,15 年后数量下跌约为 230 万;期间平均每天 237 个自然村消失。且大多传统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引起相关学者重视,导致一些具有丰富价值的传统村落被埋没在时间长河中。因此,本论文旨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传统村落的特征,以及使大众群体意识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
1.1.1 政策层面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美丽乡村已被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及十九大会议上,再三进行强调实现美丽农村建设任务。加之 2012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今已有五批共6819 个村落入选。2013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 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传统村落文物保护专项督察的通知》,2017 年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让传统村落得到了重视。
河北省具有众多传统村落,其中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有 206 个,位列全国第 12 位,居北方地区第 2 位,并对其中井陉县吕家村等 10 个中国传统村落组织建立了数字博物馆,在全国数字博物馆网站上进行展示,成为省内知名旅游景区。河北省积极相应国家政策与行动,2012 年颁布《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13 年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村落建设颁布《河北省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同年《河北加强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求各地提升农村风貌,将历史建筑与传统文化作为提升的重要内容;2015 年河北省文物局组建专家组,指导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推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2016 年政府发文《我省传统村落保护的思路与对策》;以及 2018 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颁布《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与行动无不彰显着河北省将传统村落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为全面深入剖析武安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对其进行分析并归纳,并尝试提出适应性的保护与更新措施;亦是进一步对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完善并丰富邯郸西部山区乃至河北省传统聚落体系。同时引导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对万谷城村特色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引导居民关注,使他们了解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提升文化自信。且对聚落文化保存、文化遗产保护有指导意义,有助于解读地域文化,展现历史风貌;对促进当地经济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
1.2.2 研究意义
人类聚居的传统聚落和传统建筑以及其空间形态都是千古流传的灿烂遗产。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在全球多文化冲击下,承载我国悠久文化的传统聚落在逐渐凋零。传统聚落快速消逝的同时,一批批千篇一律的现代化住宅在落地,这些现代建筑没有本土特色,失去了地区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因此,对于传统聚落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相关研究显得极为迫切,然而目前我们对传统聚落的关注甚少,对其研究深度也还不够。研究传统聚落不仅需要对聚落的风土环境、类型、选址、形态特色、发展布局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对聚落中传统建筑类型、特征、发展演变等进行探讨,从而分析出传统聚落的脉络特征,进而认识其极大的价值。
.....................
第 2 章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风土环境
2.1 区位分析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如图 2-1 至 2-2,晋冀交界处,太行山东麓,东邻沙河市、邯郸市、永年,南临峰峰矿区和磁县,西接涉县,北连沙河市,在历史上曾为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万谷城村则坐落于武安市西北部的管陶乡(图2-3),管陶乡位于武安市西部深山区,南洺河上游,地处偏远,与涉县、左权接壤,是武安、涉县及左权三县交界处。聚落在管陶乡西部的纱帽山下,聚落依地势自北向南下降而建,南坡、捞饭山与纱帽山盘桓于聚落四周,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沿袭至今并保存较为完好的村庄。
图 2-1 邯郸市区位图
2.2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风土环境中的“土”,即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气候等自然环境方面,涉及到一个地区所特有的自然因素,同时通过这些自然因素,侧面反映出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2.2.1 地形地貌
武安市处于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接触部,褶皱和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属山区县。山脉主要有小摩天岭山脉、老爷山山脉、十八盘山脉、西南横行诸山脉、鼓山及紫金山脉等五大支系,万谷城村则位于十八盘山脉。武安的四面皆被丛山环绕,太行山山脉贯通全市,唯有东北面有一豁口,是洺河流出武安之处。武安地形由中低山、低山丘陵和盆地组成,地势以西北部最高,山峦巍峨,海拔基本高达千米,其中青崖寨高达 1898.7 米;西部、西南部及北部多为山乡,相较平缓;南部鼓山海拔 891 米,山体屹立;东部紫金山绵亘;而中部则是局部小平原,即武安盆地,但丘陵沟壑起伏,其中最低处是洺河流出武安之处,海拔仅为 80 米[1]。
万谷城村三面环山,以山为屏障,居住区域海拔高度在 600-650 米之间,聚落南衔南坡与捞饭山,北傍纱帽山,形成一个椭圆的形状,如图 2-5,聚落选址充分体现出我国风水观念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万谷城村坐落在丛山中,聚落前流经西洺河及仅通一条县级环山道路,其余部分被群山环抱,由于河流源头兴建水库,河道已无水流,偶尔可看见牧羊人将羊群放在河道中。2019 年后经村民修建,建造一小局部的积水浅滩,河道将聚落与南坡分隔,中间以石块衔接相连。
............................
第 3 章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27
3.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27
3.1.1 宏观层面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27
3.1.2 中观层面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28
第 4 章 万谷城村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51
4.1 万谷城村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构成.............................................51
4.1.1 万谷城村传统居住建筑空间形态构成.............................52
4.1.2 万谷城村传统非居住建筑空间形态构成..................................57
第 5 章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和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 113
5.1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113
5.1.1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价值评价............................113
5.1.2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策略...................................116
第 5 章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和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
5.1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对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研究不单是为了解过去旧时历史文脉及发展与演变进程,同时也是为了吸取过去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对现今的发展作参考,使现今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过去。聚焦于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如何使其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延续与继续发展,是目前学术界和众多专家的关注点。在谈及对传统聚落与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这一方面,不该只局限于一个时段,应该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思考,争取将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延续并传承下去;也不该局限于单一方面的内容,而是应该将其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考虑在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特定地区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发展环境,力求使得传统聚落完整地保存与传承。
在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情况下,传统聚落已不再是以往的封闭环境下发展,再加上国家政府推出的政策与战略,传统聚落也在飞速发展演变。然而,当代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因此,如何对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科学合理发展策略,对当今社会中传统聚落与建筑发展有重要意义。
图 2-4 武安山脉图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工作
课题以武安万谷城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分析归纳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期间进行了以下工作:
1. 通过大量的资料文献搜集与整理,了解河北武安地区及万谷城村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风水思想、文化习俗,归纳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的风土环境,为后续实地调研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
2. 通过实地踏勘,以访谈、拍照、测绘等形式,对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依照宏观到微观的形式分析,包括聚落外部空间格局、选址分析、空间发展研究、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院落空间、单体空间,结合历史人文环境以及传统建筑案例,总结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同时,在进行访谈的同时了解当地居民对传统聚落与建筑的保护意识,以测绘的形式获取聚落与建筑的损坏因素,以此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二、研究结论
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研究了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的空间形态,得出以下结论。
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为:
(1)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受西洺河与阳索公路的影响,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为带状型聚落形态。
(2)选址特征:万谷城村坐落在武安深山区,丛山环绕,是一个血缘型聚落,在建村及发展初期,呈现为封闭性;依照地势北高南低,顺势而筑,背向纱帽山,面前流经西洺河,体现出顺应地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选址特征,符合我国传统自然观与风水观。
(3)点状空间特征:点状空间是小尺度的节点空间,分为聚落入口空间、街巷和公共空间节点,呈现出分布广以及数量多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
(4)线状空间特征:万谷城村街巷和水系以线状空间呈现,连接聚落内多个地点同时承担导向功能。聚落内布局为“井”字形路网,由东西横向三条主街道和南北竖向五条巷道共同组成,井然有序;居住区域外有一县级公路从聚落南面经过,没有明显的构筑物标注聚落边界,后期发展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公路与西洺河相邻,西洺河位于居住区域和耕作区域中间,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
(5)面状空间特征:比起点状和线状空间,其空间尺度更大,按照聚落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划分,使其不同的结构空间有不同的空间形态,带来不同的感受、体验和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