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带动了人类文明的又一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和机械大生产等新兴技术颠覆了原本的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方式,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在此期间大大的影响了建筑的风格,促进了建筑技术的革新,人们逐渐从传统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新的建筑类型逐渐产生,例如:1851 伦敦“水晶宫”展览馆、1889 世博会机械馆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批量的模数化标准化的住宅建筑,这些建筑后来成为了这一时期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低能耗和高效率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于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建筑的自然生态性,注重建筑的地方性和合理性。很多传统技术在现代的生活中依然没有过时,它们在当今的建筑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有着取材方便、污染少等优点,应当得以传承和发展,而现代技术也同样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适宜技术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引入了现代主义建筑后,也经历大拆大建的批量化生产模式,经历了各种建造模式的探索,建筑文明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建筑的更新换代的进程加快。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我国的传统建筑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不少传统村落建筑被遗弃,不少村落盲目跟风建造了大量的随处可见的小洋房等,不少传统村落失去了地方性和原有的风貌,这不利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3 年 12 月 12 日至 13 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如何记住乡愁?保护传统建筑,研究传统建筑,发展传统建筑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
1.2 研究内容
我国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村落建筑分布较为广泛,种类繁多复杂,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因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地质情况、文化习俗的差异,造成“适宜技术”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宜技术”。本文通过调研山东省荣成市的部分海草房村落(如:烟墩角村、小西村、鸡鸣岛村、东楮岛、东墩村等)的传统村落建筑改造项目案例,对其技术特征、常用材料和设计策略等进行深入研究,对传统村落建筑建造、改造的技术进行经验总结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其中的“适宜技术”手段作为关键要素并运用这些“适宜技术”对现存的传统建筑进行更新和改造,以实现对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改善建筑的生态环境,提高建筑在当代的使用价值,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建筑地域文化,为我国传统村落的建设提出合理有价值的建议。
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初,它只是为人类提供居住或工作的空间,随着战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许多建筑也就逐渐成为了一种情感和文化的标志。但是这些建筑的建造活动容易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资源,不少施工造价也会很高,还会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极大的伤害,这就需要考虑建筑的适宜技术方法设计出低消耗低污染的手段来解决其生态效益[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不少建筑文化也受到了外来建筑文化很大的影响,不少玻璃幕墙高层建筑、批量化的社区住宅等充斥在各个城市,相同的设计、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技术手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状,建筑迷失了自我,当前如何保护和发展我国自身的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需要通过传统建筑技艺的调查研究,找出适宜技术,为建筑的改造、修复和保护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保持和延续传统建筑特色,通过“乡土传统建筑”来记住乡愁。
...............................
2 适宜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2.1 适宜技术理论
2.1.1 适宜技术概念解释
目前国内的建筑领域中对于适宜技术的概念没有特别明确和完整的界定。“传统技术”、“高技术”、“低技术”、“适宜技术”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探讨适宜技术之前,本文需对这些概念进行一定区分(图 2.1-01)。
(1)传统技术
“传统技术”是相对现代技术而言,一般情况下是指工业革命之前的技术。在古代世界,人们的交通技术没有今天那么发达,马车行使速度较慢导致信息传递较慢。因此古代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甚少,因此建筑的传统技术通常运用本土的自然材料和资源,与当地的气候、水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个地区的传统建筑技术也就具有了很强的地域性。
我国古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古代中国封建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传统技术在当时也同样可以自给自足,其技术系统比较封闭,因此具有稳定性。我国传统技术在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生活需求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体系[2]。在我国上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建筑传统技术能抵御自然灾害、维持人们的生活并与自然和谐共存,具有很强的生态性,这其中同时包含了古人的技术智慧。
(2)高技术
“高技术”现代技术工业化机械生产的背景下产生的,通常是指利用现代技术中的高端的材料、高端技术引入到建筑的一种建造方法。高技术建筑在实现和建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的支撑,讲求利用大量的高新材料和先进的设备器材,具有系统化、工业化、机械化的特点。其特点是成本高、效益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高。
利用高技术方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最为常见的便是“高技派”。“高技派”形成的时间大致为二十世纪中期,在此期间工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高技派”讲究在建筑设计上突显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机械感和现代感,采用空间几何体的形式,突显现代的金属、塑料等工业产品带来的现代审美[3]。
“高技术”风格的建筑通常造价较高,一般用于经济较为发达、建筑业水平领先的城市。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实力相对有限,一般情况并不适用。
................................
2.2 “适宜技术”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适宜技术”发展与实践
《建筑十书》《建筑四要素》等西方经典建筑历史理论著作,对建筑起源的材料选择与应用等普适性问题有诸多探讨[12]。20 世纪 30 年代法国雅·鲁埃尔在《适宜技术的政治学》一书中提倡技术应当关怀自由和人权,而不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1960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提出“中间技术”理论,倡导小型的、灵活的、密集型的经济形式,主张要着重于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提出技术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后人将其认为是适宜技术概念的雏形。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绿党发动了绿色运动,在此背景下,英国丹皮特·杰克逊和罗宾·克拉克共同在《替代技术与技术革命的政治》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替代技术理论,又称“软技术”,是一种“以确保衣食住行为大前提,不产生公害和浪费的技术”,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与自然的适度发展。梯度技术论是由中间技术论分离出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强调每个地方的经济、科技、环境的条件不同,其技术在不同地区也应具有差异和地方性。1975 年印度学者雷第在“适宜技术”理论中提出了适宜技术在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多重目标。1985年日本星野芳郎在《未来文明的原点》一书中提出了“多样技术论”,在批判工业技术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同时也肯定了工业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技术既要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 21 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动纲领,指导了适宜技术的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3]。
在适宜技术理念的建造方式的应用上,在众多的国家地区有着众多的项目实践。众多的实践中也包括了传统民居的适宜技术改造。这些实践活动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使得建筑与地域环境、时代相适宜。著名的埃及建筑师在《为穷人的建筑》一书中提出建造不仅仅是为了建筑,更重要的是要给贫穷地区的人们灌输以技术,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构建合作团体来推进社区的重建和经济的复苏,体现“物质与精神并存”的特点。哈桑·法赛的设计讲究吸收传统建筑的经验,结合自身国家实际情况,运用本土材料完成对传统民居的更新,这其中包括有:新古尔纳村设计、阿非非村“孪生住宅单元”、新巴里斯村设计。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在 1969 年发表了题为《气候控制论》的论文,从印度具体的气候条件出发,针对不同的住宅建筑,结合自己的实际创作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建筑类型,在论文中,他提出了个非常具有实际价值的概念;1980 年,柯里亚在《形式追随气候》一文中,进一步地完善了形式和气候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处理气候问题的手法也日趋完善和丰富,柯里亚呼吁第三世界的城市建设必须要考虑环境,他提出控制气候不能单纯地从增加百叶、调整角度、控制阳光入射这些简单的手法人手,而要从平面、剖面、形状、材料、比例、建筑的灵魂去捕捉气候的要素。柯里亚主张利用地方气候条件,运用本土的材料,把建筑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进行适宜本土民居需求的更新改造,创造出另居民舒适的地域性建筑。
图 2.3-02 1 号楼
3 胶东海草房现状分析..........................................18
3.1 海草房现状调研........................................18
3.1.1 小西村...............................................18
3.1.2 东楮岛村......................................20
4 胶东海草房传统技术研究......................................33
4.1 海草房的历史发展................................................33
4.2 传统海草房建造工序....................................33
5 胶东海草房适宜技术策略.................................................43
5.1 材料、技术方面的策略.......................................43
5.1.1 传统技术改进.......................................43
5.1.2 建筑环境优化.........................................57
5 胶东海草房适宜技术策略
5.1 材料、技术方面的策略
适宜技术主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种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与该地区的发展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当这种技术不符合当地的发展状况时,往往会对该地区产生不利影响。低技术的理念符合地方的特殊实情,既可以是对地方传统技术的继承与完善,也可以是对生物能、太阳能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亦或者是对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
5.1.1 传统技术改进
传统技术当中相对比较成熟,有良好应用价值的地方,应当保留,并在原有基础上,对其去粗存精后,与现代技术结合,与现代的建设要求相适应。其本质是在尊重传统技术的材料、方法和当地的生活习惯前提下,融合现代技术成分,使之成为一个符合当地生活水平要求,且方便当前普通工人掌握的大众化技术。
(1)海草房屋面
海草在有些时节会对屋面的保温防水产生影响。将海草平整的铺在屋面上能够形成平滑的屋面,具有很好的排水性能;细长的海草紧密粘结在一起,层层叠加,形成一个坚固的三角形屋面,屋面坡度较大导致积雪雨水容易滑落,不易腐蚀屋顶,因此能抵抗强烈的暴风天气;当地的海草富有胶质,苫在一起的海草不易被大风吹走,具有不易松散、不易腐蚀、维修成本低的优点。室内顶棚和海草房屋面之间容易形成隔热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普通屋顶由于风吹日晒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需要 20 年整修;而海草房屋顶耐久性强,40 年后整修一次即可,有的海草房屋顶甚至可达上百年。平整的海草还是古建筑“原生态”的艺术体现;此外海草还有不易燃烧的特点。目前的用于制作的海草房屋顶的海苔草资源已现存不多,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采用人工栽培的方式种植海草,即解决了海苔草短缺的问题,还能增加海草房村落的就业岗位,同样还能传承和延续海草屋顶制作的技术智慧。海草屋顶易降解,废弃后不会污染环境,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为增强防水性能,不少项目在屋顶上按照现代建筑要求在屋顶增设了防水层(图 5.1-01)。
图 5.1-01
...........................
结语
本文以山东省荣成市海草房为背景,并以目前荣成市海草房所面临的的实际问题为引子,引出当代传统村落建筑的适宜技术策略研究主题。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去往相关地区对相关的建筑项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相关的方法,对当下传统村落建筑的适宜技术保护与更新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首先,本文对适宜技术进行概念解析,通过与“传统技术”、“低技术”和“高技术”的概念对比加深了对其的理解;其次,通过对相关的适宜技术项目案例研究,对低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简单初步的分析归纳;最后,在山东荣成市海草房村落建筑的保护更新设计中,具体调研和参与相关的设计实践项目,从中提取了相应的适宜技术元素,并对相应的适宜技术建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海草房村落建筑适宜技术的保护与更新方法。
本文仅对山东荣成当地的传统海草房村落建筑的适宜技术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对其研究和实践水平有限,许多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但笔者对适宜技术的策略研究依然有着许多感悟。适宜技术在技术材料、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在价值。在当今社会资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的问题下,在传统文化受到工业化的冲击的问题下,适宜技术的优势正逐渐体现出来,其未来在建筑的发展中必定更加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