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22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通过对武安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武安没口峪村传统聚落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保留完整的三重围合团状肌理,是向心、封闭、传统、稳定的水平空间形态与循环系统、立面形态复杂多变、使用效率较高的垂直空间形态的总和。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传统聚落作为其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传统聚落与生态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历经漫长历史积淀,越发能体现其发展的连续性、完整性、原真性及其独到之处,探究本土优秀的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是历代先人遗留下的珍贵的有形历史文化遗产。
1.1.1政策层面
国家、河北省、邯郸市都已经出台关于传统聚落与传统建筑的政策。2017 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2008 年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如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等,始终关注中国的传统聚落,要求地方加强聚落环境的改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河北省在 2018 年也发布了《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及 5 个工作方案,聚焦于特色传统聚落文化,打造乡村振兴的“燕赵样板”,在 2020 年、2022 年、2035 年、2050 年分阶段达到要求。邯郸市在2018 年启动《邯郸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编制工作,以国家、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和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依据,细化实化各项重点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举措,力争打造乡村振兴的邯郸样板。
1.1.2时代层面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乡村结构发生剧烈转型,导致空间结构不稳定[3]。1978 年—2018 年,中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 82.08%减少到 40.4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 70.5%减少到 26.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 27.7%减少到 7.2%[4],乡村中的居住人数逐渐占比变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此同时,在2000~2010 年间,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统聚落以每天至少 100 个的速度加速“被消失”[5],中国的自然村减少约 90 万个,平均每天减少多达 240 余个[6]。乡村的经济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传统文化遭受强烈的冲击,为了延续历史文化脉络,传统聚落与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迫于眉睫。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为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支撑;
(2)将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选择保护与更新的方式;
(3)总结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确保传统聚落与建筑保护与更新时原有的特征不会改变,并将其运用至现代聚落与建筑的建设中;
(4)提高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的知名度,促进其保护与更新的进程,加大民众心中保护与更新的意识。
1.2.2研究意义
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于明初洪武年间建立于太行山山脉深处,闭塞的环境导致其能够完整保留原始的历史肌理,便于研究其形态特征。没口峪村传统聚落是位于山地环境下的传统聚落,具有山地型聚落的特征。同时,由于地处河北与山西交界处,受到了两地风俗文化的共同影响,在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的表达方面鲜明的体现出其独到的适应性,是地域性特征的真实写照。
本论文具有学术与社会的双重意义。学术意义: (1)总结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2)补充河北省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知识体系;社会意义: 研究成果对乡村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旅游开发中的更新再利用有指导意义。
.............................

第2章没口峪村传统聚落的生成环境

2.1 区位分析
2.1.1武安市区位分析河北省历史悠久,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图 2-1),界于北纬 36°05′—42°40′,东经 113°27′—119°50′之间。河北省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较为特殊,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 48.1%。河北省环绕首都北京,东临天津,东南部、南部连接山东、河南,西接太行山与山西,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相邻,东北部与辽宁交界,总面积达 18.88 万平方千米。


图 2-1 河北省区位分析图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图 2-2),在北纬 36°28′—37°01′,东径 113°4′—114°22′之间。东临邯郸、永年县,南接磁县、峰峰矿区,西交涉县、山西省左权县,北临邢台、沙河县交界(图 2-3)。武安市总面积约 1811 平方公里,除回、满等少数民族 38 人外,均为汉族。武安自唐虞到夏商周均属于冀州,春秋时期属于晋国,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秦代属于冀州邯郸郡,西汉初开始设置为县的等级,三国时期属于魏国司周广平郡,唐代先后属于河北道洺州、广平郡、洺州、磁州、惠州。宋代属河北路磁州滏阳郡团练,金代属河北西路磁州,元朝初属于燕南河北道磁州,后属广平路总管府磁州,明朝属河南省彰德府,民国初年属于河南省河北道,后直属省政府,直达 1946 年上半年,恢复武安县建制,建立武安县人民政府。
............................

2.2 自然资源
2.2.1地形地貌
没口峪村周围的主要地貌特征是山地与丘陵,起伏频率较多,但是幅度较低。山丘之间的线状凹陷沟壑成为天然排水渠道。没口峪村位于两山凹陷山谷之中,村前方为河沟,现今干涸,只在汛期时水量充足,河沟周围相对平缓的地区为耕地所在。
没口峪村的传统聚落北低南高,传统建筑较多分布在海拔约 410 米到 451 米之间,有约 40 米的高差,呈现层层向上迎合地形的营建方式,坡度变化明显。东面的坡度变化较大,建筑之间的高差较为突出,连接建筑之间的道路较陡,变化较为明显;西面坡度变化较为均匀,较为缓和,因此西面是没口峪村传统聚落后期发展的主要方向。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中的多数民居宅院朝向偏于东南方向 15°左右,与街巷形成一个小范围的夹角空间,居住建筑的入口微微后撤,形成入口处的缓冲空间。
2.2.2土地资源
没口峪村位于马家庄西南部,村中有耕地 650 亩,山林场地 6000 余亩,有 130户 449 口人,均为汉族。没口峪村所在区域,山谷蜿蜒,位于两山相夹的山谷凹地之间,多坡地梯田,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全村总劳动力 60%,具有典型的河北山地聚落民俗风情。
笔者对没口峪村的用地情况进行分析,将其按照使用程度依次分为林地、耕地、住宅用地,清晰明确的标注不同地块的使用属性。可以总结得到的是,不管是在开发能力相对有限的原始传统时期还是现代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在没口峪村的土地范围内,大部分为林地,地势缓和处被居民开发为耕种土地,只有极少一部分规划为居民居住建设用地。因此,传统的没口峪村的土地状况可以总结为耕地耕种有一定难度,保持着传统农耕方式,居住建设的用地较为拮据。
......................

第 3 章没口峪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27
3.1 没口峪村传统聚落的选址........................ 27
31.1传统聚落选址形成过程 .................................... 27
3.1.2没口峪村传统聚落选址及其形成因素分析...................... 29
第 4 章没口峪村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85
4.1 河北省武安传统聚落建筑空间形态历史发展概述....................... 85
4.1.1武安传统聚落建筑空间形态基本构成 .......................... 86
4.1.2武安没口峪村传统建筑独特性特征体现......................... 87
第 5 章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63
5.1 没口峪村现状分析...................................163
5.1.1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现状分析............................163
5.1.2价值评估 ...........................................165

第5章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5.1 没口峪村现状分析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现状分析
5.1.1.1 建筑年代
没口峪村传统聚落历史悠久,传统聚落内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宅院保存完整,有明显的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则为近代翻新,其原始建筑特点已经无法详细考证。而没口峪村中的现代建筑,是 2003 年建成,至此没口峪村被分隔为两个部分。以村前唯一通往外界的张刘线公路为界,公路两侧是新村范围,公路南面为旧村范围(表 5-1)。


表 5-1 没口峪村聚落范围对比

.....................

结论与展望


课题以武安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收集法、实地调研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学科交叉法对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进行详细研究。
通过对武安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武安没口峪村传统聚落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保留完整的三重围合团状肌理,是向心、封闭、传统、稳定的水平空间形态与循环系统、立面形态复杂多变、使用效率较高的垂直空间形态的总和。
(2)武安没口峪村传统建筑以源于山西、北京的基础形制,受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发展出了满足不同使用需要的独特空间形态特征。民居宅院增加层数的变化,布局方式灵活,等级分明,每层各有不同的出入口,形成起伏较大的丰富立面形态;公共建筑增加院落台阶的阶数,流线简单,布局方式统一,出入口单一,形成严肃的空间氛围。
(3)武安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建筑对于该地区的聚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组成武安市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重要环节。没口峪村地处偏僻山谷之中,发展缓慢,避免了与现代文化的冲击,其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基本完整保留了历史时代的特征。研究其特征有利于该地区文化的传承,利于现代社会的均衡发展,便于探索本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之道。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