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政策导向
随着城市的发展,封闭小区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带来了许多城市问题。例如,城市肌理的破碎、街道空间的失活,同时,超大尺度的封闭住区还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对于“密路网”及“开放性住区”的探索已尤为迫切。
2016 年,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提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方式”,“打通各类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以及“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区”、“ 实现住区内部道路的公共化”。1城市道路整体布局直接影响着住区的建设,“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将会颠覆住区的空间结构。住区内道路公共化的理念,对于人行和车行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对于机动车而言,开放住区内车行道路,畅通交通微循环,使得城市路网更加密集和高效;对于行人而言,开放住区内步行街道,鼓励绿色出行,激发住区内部活力。
“窄马路、密路网”道路布局与开放性住区的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建设密路网与建设开放性住区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的建设是今后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活动的新方向。
1.1.2 建设难点
国内目前已有不少已经建成的开放性住区案例。其中有在规划之初就以开放住区为理念建设的住区,例如,万科的花园系列住区、北京建外 SOHO、沿海赛洛城等。其设计理念、道路组织、管理模式、景观规划、边界形式都有所不同,但也存在共性,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国内对于开放性住区的建设和住区模式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国部分居住小区、单位大院也在时代发展中逐步打开,呈现开放性住区的特征。例如,北京月坛北小街小区、广州的六运小区、成都的玉林小区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自下而上逐步开放的住区。
.......................
1.2 研究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1.1 密路网
密路网拆分来看,是由密集的(形容词)+道路网(名词)构成。在百度百科中,对于道路网的定义是:一定区域内、由各种道路组成的、交织成网状的道路系统。那么密路网的概念,其实质是落在“密”字上的。而密集的,它的反义词是疏密的,判断一个区域内的道路网是否密集,其实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如图 1-1,在相同区域内,疏路网与密路网的对比),具体的量化标准是比较相同大小的区域内道路网密度的数值大小。
从交通学的角度来看,“道路网密度是对道路总长度与用地面积之间的限定,计算方法为:道路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单位是千米/平方千米。”5而不同的城市,不同等级的道路也有相应的道路网密度规范要求。其中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道路网密度之和为干道网密度。
简而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区域内道路网密度数值越大,即该区域内道路网越密集,该区域内道路之间的间距越小,区域内单个街区的尺度和面积也就越小。(T/CECS-CREA377—2018《绿色住区标准》中将城市街区定义为“在城市中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的区域。”本文沿用这个定义。)而“密路网”也往往是与“小街区”一同被提及。
..........................
第 2 章 “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特征研究
2.1 从“大街区、疏路网”到“小街区、密路网”住区发展
2.1.1 “大街区、疏路网”住区发展轨迹
(一)大街坊制度
建国初期,在苏联的援助下,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动下,住区规划引进了建设强调功能效率的现代主义城市路网体系(宽马路、集中建设主次干道)和易于推广复制的大街坊住区(superblock)。这一时期是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上升期,住区建设大都依托工业建设布局,所建住区为职工住房。
1953 年,北京市委规划小组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要点》指出“居住区规模为 9-15 公顷,采取大街坊模式,住宅以 4-5 层为主。”粗略估算,居住区尺度为:300 米×300 米-388 米×388 米,若居住区四周临城市干道,则道路间距在 300 米-400 米之间。这一模式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运用。以北京为例,“目前保存较完善的有北京百万庄住区、三里河住区、和平里住区、铁道部第四住区、酒仙桥街坊住区、北京第三棉纺厂等。”11我国住区建设在这一时期下呈现“大街区、疏路网”的基本形态。
......................
2.2 “密路网”相关政策对住区规划的影响
2.2.1 街区尺度
2016 年 2 月 6 日《意见》提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不是一场拆除围墙的行动。提到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就是将城市划分为更多尺度更小的街区。对于住区而言,就是建设更多小尺度的居住街坊。
2018 年 12 月 1 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以下简称《新住区标准》),提出“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网密度不应小于 8km/km2;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 300m,宜为 150-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的布局相结合。”
如图 2-7 中,根据不同的路网密度,同一地块被划分成不同尺度的街区单元。可以看出,当街区路网密度为 8km/km2时,街区平均尺度约为 250m×250m。在实际的划分中,考虑到道路的宽度,实际的街区尺度要小于 250m 这个估算值,可粗略推算出单个街区面积约为 5.3 公顷。
........................
第 3 章 北京市开放性住区模式发展研究............................ 27
3.1 北京城市住区模式分类........................... 27
3.1.1 胡同街坊式住区 .............................. 27
3.1.2 周边街坊式住区 .............................. 28
第 4 章 北京市开放性住区案例比较研究............................. 40
4.1 研究案例的确定及概况................................. 40
4.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40
4.1.2 研究对象概况 ................................... 41
第 5 章 “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设计策略 ..................... 86
5.1 住区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86
5.1.1 住区道路组织规划设计策略....................... 87
5.1.2 住区公共配套设施设计策略...................... 90
第 5 章 “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设计策略
5.1 住区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一)住区选址
新建的开放性住区选址适宜在城市中心区或区域中心区且居民开放意愿较高的地段。城市中心区人流量及车流量大、商业活跃度较高,建设密路网及开放性住区符合区域交通发展需求,也符合多元功能混合的建设需求。呼家楼北社区、后现代城、建外SOHO、新城·国际和沿海赛洛城都是位于朝阳区,临近 CBD 核心商业区。
在人口构成上,除了呼家楼北社区以外,其他四个都是以工薪阶层和白领为主的年轻人居多,对于开放性住区有更高的接受度。例如,公共设施的共享意识以及住区内相对热闹的氛围,年轻人更能接受一些。而中老年人也表达出更多的交往需求,相对接受度也较高。学者袁春岭对合肥市民随机进行关于街区开放的问卷调查,其中“64%的居民表示赞同,且有 80%的中老年人赞成。”36一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有更多的时间以及由内心孤独感产生的渴望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中老年人承担着带娃或者照顾宠物的责任,往往需要经常带着小孩出门活动或者带宠物出门溜达。由此,使他们更倾向于开放性住区带来的社会交往氛围。例如,呼家楼北社区本就是建国初期建设的开放性住区,老人们养成了在公共空间内聚集、闲聊以及互相串门的习惯,因此住区内邻里氛围也非常和睦(如图 5-1、5-2)。
...........................
结论
住区作为城市中占地最大的一部分,与城市融合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政策的支持下,“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将成为未来住区建设的重要趋势之一,期待看到开放的住区、有活力的城市生活。本文倡导在“小街区、密路网”的发展理念下建设开放性住区,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多学科分析法,以北京为例,对“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提出设计策略。笔者对本文总结如下:
1、通过对我国“大街区、疏路网”到“小街区、密路网”住区发展脉络的梳理,从城市交通、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三个层面都论述了“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住区特征为:边界开放、路网密集、功能混合、局部封闭、资源共享和融合发展。住区开放的关键不在于打破围墙,而在于居住街坊尺度的变“小”。并对比总结了大街区与小街区的特征,得出小街区在疏导城市交通、提升土地经济效益和促进城市活力增长层面都有着更大的优势。
2、通过对北京市住区模式发展脉络的梳理,得出北京市住区呈现:从密路网-疏路网-密路网,从住区开放-住区封闭-住区开放的发展过程。住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开放性住区并不是要代替所有的居住小区,是对当前居住体系的一种丰富和补充。需要根据城市区位、住区周边环境、市场环境等等因素,建设适宜的住区,或者说适宜开放度的住区,而不是一刀切。本文从交通组织、管理模式、公共配套设施、公共景观空间、临街边界空间和街区单元布局六个方面对研究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并且绘制了很多表格,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特征和设计手法,以期为开放性住区模式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3、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开放性住区的完全打开是很难实现的。基于此,以“住区与城市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采取“大开放、小封闭”的开放模式。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混合开发、攻克建设难点、满足多元主体需求、实现城市空间公共化为建设目标。在住区选址层面,宜建设在城市中心区且居民开放意愿较高的地段。在道路组织层面,宜分级建设网状道路网、合理开放道路、区分交通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以及满足相应主体的需求。在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景观层面,宜结合住区路网分类灵活布局。在临街边界空间层面,通过功能置入,创造对城市景观和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边界,实现住区与城市边界融合,实现住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