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图底关系理论在街道建筑立面改造中的运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25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 结论:(1)对于整体性的把控,“图形-背景”法则是通过“图”元素视觉重量的相对变化,“图”元素位置的相对变化,使得图底关系进一步的深化,“图”与“底”进一步剥离,以此达到弱化作为“背景”的其他元素的混乱和反差,化解立面的不平衡感,达到一种整体统一的视觉观感。完型组织法则运用接近性组织的等级化、趋势化,完整性组织的完全化、残缺化、变异化,相似性组织的整齐化、渐变化、无序化等平面视觉组织规律,调整 “图”元素在背景中的位置,同时控制“图”元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强化立面视觉元素的内在联系,使得街道立面形成一个统一秩序的 “格式塔”。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缘起与论题提出
1.1.1 论文研究缘起
本论文是《基于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街区整治与改造研究》课题的前期研究课题。在城市街区治理和改造中,街道建筑立面作为街道构成的基本内容,在传达城市街道风貌特色和社会印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解决街道立面风貌的整体性,连续性,可识别性等系列问题上,各大城市相继出台的相关管理法规和设计导则皆有指示。2018年 9 月颁布的《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1指出了北京城市治理规范化、人性化、精细化等原则,提出在步行系统中要确保连续性,提高可达性、优化系统性;街道立面风貌方面鼓励多样化,提升可识别性,拆除加建,清理架空线杆,规范广告牌匾,塑造简洁立面轮廓等方面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重要城市及其行政区县大都发布过有关城市街道治理的相关规定和设计细则。因此,城市街道立面作为街道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改造治理工作是近年来我国推动街区整治改造升级的重要部分。
从 2018 年 12 月起,我们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实验室成员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多次前往北京市大兴区高米店街道地区,对街区沿街环境进行多次现场调研,对沿街的建筑前空间,建筑立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统计归纳,后期针对现状进行初步整治与改造设计。笔者在团队的案例研究中发现,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积累了大批优秀的街道立面更新的设计方案,大部分案例都是从建筑的风格、形体、节奏等美学的角度出发,体现的是一种感性分析和主观分析的设计思维。因此,笔者开始寻求一种相对客观理性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思路,而视知觉图底关系理论及其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组织法则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通过对视知觉图底关系的理论内容及其在建筑立面上的表达研究,探寻该理论在街道立面改造中的运用,验证其方法论的适用性,对街道建筑立面形式美的改造提供一种科学的设计指导。
1.2.2 研究意义
一.基于视知觉图底关系理论的街道建筑立面改造策略是解决街道立面形式美问题的新方法。街道立面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来的是一方水土居民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以及地域风情,我们的城市街道整治需要的是提升街道建筑立面整体性,延续性和可识别性,使得每一条街道特征都能更好地呈现。视知觉图底关系理论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立面构成分析方法和改造设计策略,为我们的街道立面改造方案提供理性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局部性的判断。
二.把视知觉图底关系理论运用到街道建筑立面改造中,是格式塔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拓展了格式塔图底关系理论的运用范畴。多年来,视知觉相关理论在设计领域得到大力的推广运用,尤其是建筑设计领域,包括城市设计、街巷设计、立面设计、室内设计、表皮改造等,而本文把研究的焦点放在街道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上,专注于街道建筑线性立面形式的研究和改造设计策略的探讨。这是该理论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研究的补充与完善。
.............................

第2章 视知觉理论及其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运用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视觉与视知觉
视觉和视知觉二者的差别只在于“感”与“知”。感觉是人类与大部分动物生来具有的五感,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它负责对外界信息的接受。知觉则是把感知到的外界事物的各种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主体对客体的印象,这种感知是间接的、高级的、通过人脑加工处理的。因此视知觉的过程就是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视知觉是指外界事物通过光的作用进入人的眼睛,刺激视网膜细胞,然后由神经细胞携带刺激的数据信息输送到脑细胞,脑细胞进行数据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该刺激由视觉的生理刺激和知觉的心理刺激组成。总之,视觉只负责对信息的接收与运输,不参与信息的加工处理,这是生物本能的范畴。而知觉则是主体通过信息的加工,形成对信息客体的认知,对它的形状、特征、数量、属性、类别、美丑、含义等进行理解,并做出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愉悦、舒适、恐惧、压抑等感受。在五种感官中视觉的感知占据人类所有感知的百分之八十三,可以说视觉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窗口。

...............................

2.2 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在我们视觉范围内的所有物象均可提取出图形与背景,视觉上作为图的物象跳出背景形成焦点,作为底的物象自动后退形成图形的衬映。人们感知事物有一个先后顺序,不可能出现图形和背景在同一时刻被感知的情况,否则就是没能识别出整体的图底关系。最经典的是下图的鲁宾杯,人们先观察到白的花瓶的时候,黑色的人类侧脸是背景,反过来观察到两个侧脸的时候,白色部分就成了背景的衬托。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视觉组织法则,其中包括“图形-背景”法则和完型组织法则,它阐明视知觉动力是如何而来的,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视知觉图底关系理论最基础的理论部分,也是我们接下来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 3 章 视知觉理论在街道立面改造设计中的运用...........................45
3.1 街道立面改造的缘起及工作目标...............................45
3.1.1 街道立面改造设计的缘起.................................45
3.1.2 我国各城市有关街道整治设计导则梳理...............................45
第 4 章 街道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案例研究............................62
4.1 案例基本情况............................62
4.1.1 区位分析..................................62
4.1.2 周边环境分析........................62

结论与展望


视知觉理论在城市街道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是一个较为科学客观的方法,它为解决城市街道建筑立面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可识别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改造设计方法,有益于提升街道的整体风貌。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 3 点结论:
(1)对于整体性的把控,“图形-背景”法则是通过“图”元素视觉重量的相对变化,“图”元素位置的相对变化,使得图底关系进一步的深化,“图”与“底”进一步剥离,以此达到弱化作为“背景”的其他元素的混乱和反差,化解立面的不平衡感,达到一种整体统一的视觉观感。完型组织法则运用接近性组织的等级化、趋势化,完整性组织的完全化、残缺化、变异化,相似性组织的整齐化、渐变化、无序化等平面视觉组织规律,调整 “图”元素在背景中的位置,同时控制“图”元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强化立面视觉元素的内在联系,使得街道立面形成一个统一秩序的 “格式塔”。
(2)对于连续性的把控,“图形-背景”法则中的图底的相对差异关系、相对位置关系、相对深度关系,可以凸显图底差异,使得“图”元素更好地剥离“底”元素呈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而街道立面的连续性把控的重点在于凸显“共同元素”,使其串联起整个线性的街道立面,实现视知觉的连续性。完型组织法则是把握街道立面的竖向元素,选择恰当的“共同元素”作为设计的“图”元素,再通过相似性、接近性、完整性和封闭性等各种组织法则进行元素的排列组合,形成街道立面的连续感、均衡感。
(3)对于可识别性的把控,“图形-背景”法则的视觉深度差异有助于控制街道建筑的立面进深变化节奏,创造“阴角”空间来营造空间节点,提升街道建筑立面的可识别度。而视觉重量的相对差异更能表达街道立面的感情性格,用较为强烈的色彩和材质拉开“图”元素与“底”元素的视觉距离,让“图”元素跃然纸上,有利于展示街道的可识别性。完型组织法则是利用街道立面的线性特征,通过相似性组织和接近性组织的整合,渐变,组合,拆分,变异等方式把街道立面构成分割为若干部分,突出一种元素或特定区域的标志性元素,使之区别与其他元素,根据“图”元素的不同分化成若干个次一级的立面“格式塔”,凸显不同性格和主题的街道立面。而各个“格式塔”的“图”元素之间依然存在内在联系,有利于凸显街道立面整体环境下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