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仪式感营造及地域性表达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23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选取佛寺建筑的仪式感作为切入点,在总结佛寺建筑仪式感特征和营造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响堂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 3 座佛寺建筑——南响堂寺、常乐寺、水浴寺为样本,对前文的仪式感营造方法进行验证,结合当地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将仪式感营造作为一种设计策略应用于常乐寺遗址的复原设计当中,有助于常乐寺宗教氛围的展现。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的缘起
响堂山属邯郸市峰峰矿区,现存大量重要文物古迹,其中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常乐寺塔、磁州窑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 余处。
以往学界对响堂山地区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南北响堂山石窟、佛造像等,针对古建筑的研究较少,响堂山地区的佛寺建筑同样是珍贵的历史遗存。笔者于 2019年跟随导师团队到峰峰矿区测绘古建筑,发现部分佛寺建筑损毁严重,需要进行及时的考察、研究与保护。
1.1.2 研究的背景
在全球化、城市化与族群冲突共存的当代挑战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指特定时期的建筑,而非一定要是历史久远的)、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历史建筑是见证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艺术审美、社会生活、技术水平的珍贵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0 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并且说道:“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明代诗人刘堤的《游响堂》“胜景磁阳说响堂,无边风致异寻常。幽亭爽垲疑蓬岛,坚石铿锵类角商。”描写了响堂山地区盛景。响堂山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建筑遗存蜚声海外,是邯郸地区重要的文化发源地。随着社会变迁,佛寺建筑中进行的宗教性仪式活动减少,但是佛寺建筑空间依然存在仪式感。对佛寺建筑仪式感的特征与营造方法、佛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复原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文试图以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为载体,通过测绘、调查走访等方法,通过建筑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视角,以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响堂山地区佛教发展史为背景,探究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历史地位;研究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仪式感营造方法及地域性特征,同时梳理响堂山地区现存佛寺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造原因,探索当地传统建造技艺的地域性特征,为北响堂常乐寺遗址的复原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分析当地多元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1.2.2 研究的意义
通过撰写本篇论文,以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仪式感为切入点,为今后响堂山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旨在增加人们对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关注度,总结当地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增强当地人对传统建筑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为传统建造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做积极的推动。为北响堂常乐寺遗址的复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复原设计重现常乐寺盛期景象,使其更好地进行展示。同时,为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复原提供帮助。
(1)通过对佛寺建筑的缘起、布局发展的梳理,分析与总结其仪式感特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从物质营造和精神引导两个方面总结佛寺建筑仪式感的营造方法。物质营造——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建筑装饰、外部空间等方面入手探讨物质层面的营造方法;精神引导——从光环境、声景观、象征等方面探寻精神层面的营造方法。
(2)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对响堂山地区的走访调研,先对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进行概述,强调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深入解析响堂山地区传统建造技艺的地域性特征,包括其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将分析结果作为一种设计策略运用到常乐寺遗址的复原设计中。把这些资料汇总梳理,展示在学位论文中,为之后的研究补充资料。
.......................

第 2 章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概况

2.1 响堂山地区基本概况
2.1.1 响堂山地区的自然条件
2.1.1.1 气候
响堂山地区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闷热多雨,冬季干冷少雪,四季分明,降雨量相对集中,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大,其中夏季平均气温一般为 22℃-32℃,冬季平均气温为-3℃-6℃。气候条件塑造了当地的建筑形态,传统建筑大多为墙体厚重的坡屋顶形式,满足保温隔热以及遮阳采光的需求。
2.1.1.2 地貌
响堂山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南临滏阳河,位于全国地势分区中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响堂山属于太行山余脉,石质优良,有丰富的石材,自然环境秀美。
2.1.1.3 植被
响堂山地区总体少雨,有大量裸露的岩石,由于采矿破坏等原因,植被生长情况不佳,大多为松树、杨树、忍冬等。
响堂山地区的传统民居是具有代表性的冀南地区传统建筑,多就地取材。由于前文所述的气候、地貌、植被等原因,部分建筑为石头砌筑,以单层平屋顶、单层硬山顶的形式最为常见,响堂山脚下部分传统民居为砖木混合结构。因为少雨的气候特征,乔木生长多弯曲而非笔直,用于建筑横梁的木材并不规整(图 2-1)。


图 2-1 当地传统民居建筑材料

.........................

2.2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地位
2.2.1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2.2.1.1 历史政治背景及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发展是依附在政权和皇权之上的,因此,它的发展与衰落随政治局势的变革而不断出现变化,并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发展传播。公元 398 年,鲜卑族拓跋圭平定北方,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公元 493 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公元 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权臣高欢自洛阳迁孝静帝至邺城(今邯郸临漳),洛阳僧尼大多随行。于是,邺城便成为佛教重镇,公元 550 年,高欢的次子高洋废孝静帝,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定邺城为上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下都,响堂山成为了往返两都之间的必经之处。这一阶段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化,佛教得到了快速发展[8],为响堂山石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缘。响堂山又名鼓山,属太行山支脉,东魏北齐时期高氏一族于响堂山开凿石窟,规模宏大,石刻精美,闻名于世。
响堂山石窟始建于东魏,其大部分的营建工作在北齐时期完成。
北齐(550~577)作为北朝的割据政权,仅二十八年[9],政治并不明朗,人民无法安居,但在此期间统治者废除道教,独尊佛教,大量开窟建寺[10],《续高僧传》记载:“北齐之世,都下大寺略计四千”[11],可见北齐的佛教发展之盛。北齐皇室推崇佛教的原因大致为:
(1)高洋帝在血统上虽然为汉人,但由于其一直生活在北方,受草原文化的影响,其思想已被鲜卑人同化,北齐皇室自认其为鲜卑人而非汉人[12]。由此可见,高氏无论在文化系统还是风俗习惯上均与鲜卑人没有差别。而佛教作为从西域传来的非本土的宗教,受到非汉族统治者的极力追捧。由于佛教的出现,自古以来“夷狄不可为帝王”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3]。
(2)乱世为社会带来了动荡与不安,当时底层民众将佛教作为精神寄托,期盼信仰佛教能够挣脱当时苦难的生活。与此同时,统治者为了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将佛教与政治关联在一起。
.......................

第 3 章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仪式感的特征及营造方法.................................35
3.1 佛寺建筑仪式感的特征..............................35
3.1.1 传统建筑的仪式感特征..................................35
3.1.2 佛寺建筑的起源与发展...........................37
第 4 章 响堂山地区传统建造技艺的地域性特征.................................63
4.1 响堂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63
4.2 建筑特征与地理气候相适应...............................63
第 5 章 基于仪式感营造及地域性表达的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设计策略.....75
5.1 佛教思想的发展与转变............................75
5.1.1 近代佛教的衰落与“庙产兴学”运动............................75
5.1.2 “人间佛教”的提出与发展..........................76

第 6 章 北响堂常乐寺遗址复原设计

6.1 常乐寺价值分析
6.1.1 历史价值
常乐寺被称为“河朔第一古刹”,寺内建筑除佛塔外均已被毁坏,仅存遗址,据寺内现存的金正隆四年石碑《重修三世佛殿记》记载“……文宣常自邺都诣晋阳,往来山下,故起离宫,以备巡幸,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因建寺,……宋嘉祐复更为常乐寺”;又有《皇清乾隆五十年重修大佛殿序》记载:“鼓山常乐寺,北齐高洋之遗迹也。时都邺,诣晋阳往来山下,于兹建避暑离宫,营殿宇而列佛像……”。
根据碑文史料记载,可以得知常乐寺的修建与北响堂石窟的开凿为同一时期,曾经作为高洋帝的避暑离宫,是北响堂石窟重要的寺院。常乐寺遗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响堂山地区佛教文化、北齐的政治文化生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6.1.2 科学价值
常乐寺作为响堂山地区重要的北齐佛教遗存,其选址体现出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发展的盛况,同时也是考证北齐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现存建筑遗址为宋代布局,是当时佛寺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之一。在佛教发展史、石窟发展史、北齐政治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对于研究响堂山地区当地建筑材料、建造技艺提供一定的依据。


图 2-3 北齐时期往来两都的路线

.....................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响堂山地区的佛教建筑遗存被称作“北齐妙迹”,其精妙的石窟艺术使响堂山名扬海外。北齐皇室在此开窟建寺,佛教在此传承发展,历经千年,响堂山拥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本文选取佛寺建筑的仪式感作为切入点,在总结佛寺建筑仪式感特征和营造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响堂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 3 座佛寺建筑——南响堂寺、常乐寺、水浴寺为样本,对前文的仪式感营造方法进行验证,结合当地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将仪式感营造作为一种设计策略应用于常乐寺遗址的复原设计当中,有助于常乐寺宗教氛围的展现。
本文主要研究和思考佛寺建筑的仪式感营造方法与地域性表达策略,结合常乐寺复原设计,得到以下结论:
(1)佛寺建筑的仪式感营造主要通过总体布局、单体建筑、外部空间等物质方面的营造以及声景观、光环境、象征等精神方面的引导来烘托佛寺崇高和空灵的意境。
(2)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特征。将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笼盔、青砖等以及斜砌拱结构等建造技艺等应用于常乐寺遗址的复原设计中。
(3)常乐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故将其进行复原设计,展示其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形象。此次复原设计旨在研究常乐寺可能的建筑形制特点,通过图纸表达和三维模型制作,直观地将真实存在于某一历史时期的常乐寺呈现出来。在面对常乐寺遗址时,得以窥见其往日的完整壮观的形象,借以唤醒此地的文化底蕴。将响堂山地区的建筑地域性特点展现出来,同时使常乐寺更加具有佛寺的仪式感。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分析,以保证三维复原模型的合理性。做到尊重历史环境,从历史环境中来,才能更好地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