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税收论文,所谓财政,就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选择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货币),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财政税收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财政分权理论在整个财政理论体系中地位显要,尤其是在转轨制国家和诸多发展中国家掀起财政分权改革浪潮的大背景下,引起理论界空前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财政体制呈现集分交替、频繁变动的特点,关于集权与分权时点划分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论文主张以 1980 年为分割线,理由是当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自此之后中国才步入实质性分权阶段。纵观中国财政分权改革路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历经了四次较大调整:1980-1985 年,为打破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经济资源的局面,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亦即“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85-1988 年,两步“利改税”后,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分权模式;1988-1992 年,为配合国有企业推行的承包责任制,实行多种模式并存的地方财政包干办法;1994 年至今,实行分级分税财政管理体制,从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转变。
随着中国财政分权实践的发展,很多学者在既存文献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一方面丰富了财政分权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理论寓于实践,指导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因此研究中国财政分权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始于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成效颇丰,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分级财政体制框架已基本建成,两个比重较低的局面得到改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但与西方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相比,中国财政分权实践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现阶段,中国有五级财政,这在国际社会并不多见,分税制要求 19个税种合理分配给五级财政,使税种少与财政层级多的矛盾凸显,另外在改革之初为减少阻力,分税制过渡色彩浓重,各种制约因素使得共享税越来越多,在四个地方财政层级间演化成复杂易变的共享与分成,而且越接近基层越倾向于包干制和分成制,为此贾康提出了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尚未真正进入分税制轨道的观点。
目前,各省可以在不违背中央政府政策的前提下自主决定,进行财政分权改革,但省际差异显著,因此可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原本寄希望动态解决省以下财政体制中所存在问题的初衷未能实现,财力分配的矛盾逐渐聚焦于省以下各级地方财政,因此深入研究财政分权理论对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财政分权实践呈现一环套一环的特点,即中央决定与省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省内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由省级政府决定,市内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市级政府决定,论文将其称为嵌套式财政分权模式。该种模式使处于较高层级的政府形成向上集中资金的逻辑,伴随着一系列矛盾出现,其中县乡财政困难问题颇为严峻,甚至发展到影响基层政府职能发挥的程度,若不寻求解困之路可能成为引发财政危机的隐患,后果严重。在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县乡财政遵循何种路径发展以及如何解困已经成为重要且现实的课题。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在分税制之后日益严峻,因此论文将关注要点放在中国财政分权实践与县乡财政困难两者的内在联系上,通过选取指标体系构建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试图从体制层面寻找县乡财政解困之路。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论文对财政分权和县乡财政困难问题进行综述研究,奠定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中国财政分权实践,指出现阶段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再次分析中国县乡财政困难的现状和一些可能成因,然后选取代表财政分权和县乡财政困难的指标,建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在模型结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寻求县乡财政解困之路。论文在理论论述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法,选取相关数据构建模型以期解决现实问题。
1.3 文章创新之处
论文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界单独研究财政分权和县乡财政困难的很多,但从财政分权视角研究县乡财政解困之路的成果较少,因此这是本论文在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之处。第二,论文选取合适指标体系,构建 Panel Data 模型,使用 Eviews6.0 软件处理样本数据,找出两者定量关系,试图通过设计新制度,调整财政分权程度,从体制层面解决县乡财政困境。第三,与国内学者县乡财政解困对策有所不同,论文认为使财政分权规模处于适度状态是解困关键所在,省际差异使得各省面临不同的最优财政分权度,因此在制度设计之初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供符合省情的政策建议。另外鉴于中国嵌套式财政分权模式的事实,论文认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考虑扁平化财政层级。
第 2 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2.1 财政分权理论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主要论证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未能解释地方政府客观存在的缺陷,核心观点是向地方政府倾斜资源配置的权力,通过地方政府间竞争更好反映纳税人偏好,主要包括蒂博特、施蒂格勒、马斯格雷夫、奥茨、特里西、布坎南、麦圭尔等经济学家的观点。财政分权理论起源于蒂博特,作出 7 个严格假设后,他指出当某一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征收税收的组合能最大化人们的效用时,便会聚集于此,否则居民会“以足投票”迁移到更能满足其偏好的地区,居民的流动引起政府间竞争,逐步消除地方政府间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差异,最终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蒂博特的贡献在于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解释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引出一系列地方税设置问题,为地方税收竞争打下理论基础。施蒂格勒—夏普的最优分权理论以公众需要和政府职能发挥为研究视角论证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施蒂格勒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中提出地方政府存在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接近选民,更了解辖区内公民的需求与效用;第二,国内不同人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投票表决权,其逻辑结论是地方政府能优化资源配置,增进社会福利。夏普则认为公民消费公共产品的意愿具有显著地域性,地方政府能较大程度考量区域利益,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第3章 中国财政分权实践..................... 23-31
3.1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历程 ..................23-26
3.2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现状.................. 26-29
3.2.1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取得的成.................. 26-28
3.2.2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存在的问题.................. 28-29
3.3 中国财政分权实践的特殊性.................. 29-31
第4章 中国县乡财政困难概述.................. 31-34
4.1 中国县乡财政困难现状分析.................. 31-32
4.2 中国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分析.................. 32-34
第5章 财政分权与县乡财政困难.................. 34-40
5.1 相关指标选取.................. 34-35
5.1.1 财政分权指标.................. 34
5.1.2 县乡财政困难指标.................. 34-35
5.2 数据选取及模型假设.................. 35-37
5.3 建立模型及样本处理.................. 37-40
结论
弥补县乡财政缺口的一种途径是进行转移支付,但现阶段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尚未规范,存在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应该清晰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在转移支付规模和方法上设定立法保障,以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取代基数返还、零星补贴等分散化支付形式,排除人为因素和基数法弊端的负面影响,测定分配地方转移支付额时,用标准化公式计算。在转移支付制度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力求做到公开透明,便于监督的同时亦可减少某一层级政府的道德风险行为,避免出现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县、乡政府在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坚持绩效原则,积极引导资金使用方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各省的县乡财政所面临困难程度不一,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县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可由省级根据省情,制定具体方案,构筑层次分明、纵横交织的转移支付框架。
中国县乡财政面临着困境,有的已经发展到影响政府职能发挥的程度,任其放任,可能会诱发财政危机,甚至影响整个财政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寻求解困之路已成为重要且现实的课题和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财政体制改革不能单兵推进,要与之配套的改革联动推进,这将是一项浩大工程,甚至会触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深层次问题,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需要一场进行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的改革。要想实现县乡财政解困的预期目标,本论文认为应该从体制层面寻找原因,并予以解决。理论而言,财政分权度的变动会影响县乡财政自给系数,即县乡财政自给能力,进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参考文献
[1]Musgrave R A.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M].New York, McGraw-Hill,1959.
[2]Ma Ju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nChina[M].England:Macmillan press,1997.
[3]Oates W E.Fiscal Federalism[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4]Phillips. and Woller K G.Do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lead toeconomic growth? [R].USA: Departmentof Economic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Working PaperSeries, 1997.
[5] Davoodi H. and Zou Hengf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growth: A cross-country study[J]. Journal of UrbanEconomics,1998,pp:224-257.
[6] Montinola G. Qian Yingyi. and Weingast B.Federalism,Chinese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in China[J].World Politics,1995,pp:50-81.
[7]Oates W E. 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 [J]. 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9(Sept)pp:1120-1149.
[8]Qian Yingyi.and Weingast B.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preservingfederalism,Chinese style[J].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pp:149-185.
[9] Qian Yingyi and Barry R W.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market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4),pp:83-92
[10]Qian Yingyi and Roland G.Federalism and the soft-budgetconstrai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pp:1143-1162.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意义
提高财政透明度对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意义在于:第一,由于财政活动的背后实际上都包含着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所以公开财政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实际上也是强化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全面监督的必要条件。提高财政透明度,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提高政府透明度,有助于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也有助于促进政府公共管理的民主建设。第二,提高财政透明度是加强财政监督的基础。缺乏财政透明度,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无法获取相关的信息,也就谈不上有效的财政监督,而没有财政监督也就不可能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机制。第三,提高财政透明度有助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缺乏财政透明,得不到相关信息和数据,就无法在财政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也就无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财政资金使用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此外,财政透明度对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优化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运行效率都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财政透明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财政透明度这个概念最早始于欧盟成员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信息的公开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财政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的国家的普遍做法。Kopits和Craig于1998年给财政透明度的概念做出了初始的界定:政府向公众公布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各部门职能,解读财政政策的方法和目的,并公开所有相关的财政信息。同时要求,公开的这些财政信息必须是及时、准确、详细、易于理解和可供比较的,便于公众能公正客观的评估政府的财政地位、财政活动中财政资金的成本和效益等问题。他们从制度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指标与预测的透明度等三个方面对财政透明度的含义进行了详细说明。V.V.Chari,Larry Jones和R.Marimon等人(1997)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去探索了预算复杂性和透明度的关系,研究公民作为“委托人”是如何向财政当局、预算支出部门、政治家等从事财政活动的“代理人”施加制约的。
Fetejohn(1999)提出了分析财政透明度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提高透明度会有助于社会公众去管理和控制在公选中获胜的政治家们,强化政治家为选民的利益去服务的心理。而这反过来会让选民更加乐意把资源配置到到公共部门中去,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规模。
Poterba和Von Hagen(1999)则提供了透明的预算程序的例子,对政府财政决策的各个部分都能提供清楚的信息,包含有特殊账目的财政预算。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把所有的财政活动都合并到一个有约束的预算是不透明的,反之,能够让公众获得信息并且能参与政策制定和提供合并信息的预算是透明的。这一分析判断针对我国目前财政预算体系不完整,因而也表现在公开的财政信息不完整这种状况很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Milesi Ferretti和Hau erberg etal(2001)的研究表明,在欧洲的不少国家中,财政绩效和财政透明度之间有某些直接的关联。Shi和Svemson(2002)从政府债务的角度研究了其与财政透明度的内在联系。选民希望选出最有才能的政治家,因为他们可以在一定的税收收入和私人消费水平下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但选民的这种偏好会刺激现任官员通过增发公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来表明自己的能力。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他们建构了一个政治代理模型中,财政透明度是从债务的时间、数量以及在任官员利用债务来显示自己能力的程度决定的。如果财政透明度足够高,选民就能够观察到官员这一企图,从而抑制官员利用公债来表现能力的行为,降低公债的发行规模。J.E.Alt和D.D.Lassen(2003)发展了Shi和Svensson的债务积累的模型,用来分析财政透明度在公债积累过程中的作用。在这个模型中,他们利用OECD国家中的19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得出的三个结论:(1)更高的财政透明度能够减少债务积累;(2)偏好较低公共支出水平的右翼政党有着比左翼政党更高的财政赤字(3)政党之间的政治分歧越大,公债规模就越大。
第二章 财政透明度与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财政透明度与公共财政的理论关系
公共财政,是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种财政模式,是政府实现其经济职能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但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公共产品领域,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会出现“失灵”的状况,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进行合理干预,弥补市场的不足。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及公共财政在西方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共财政有三大基本属性:民主性、公共性、公开性。这三大属性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构架,同时也是财政透明度的理论基石。
(一) 民主性是公共财政的首要属性
要探究民主性的历史变迁,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思潮,可以说,社会契约论是公共财政民主性的理论渊源。《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卢梭认为,国家起源于人民根据自由意志所缔结的社会契约。在原始的社会中,由于没有政府和法律,人们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扰乱了社会秩序,妨碍了社会安定,于是人们聚集一起缔结契约、组织政府,这样便产生了“国家”。卢梭、洛克等人根据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使民主政治成为可能,这也是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核心。他们认为,既然国家是由人民订立契约形成的,那么自然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人,应该直接参与到所有公共事务的管理,自然包括对公共财政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社会后,如果我们把政府的经济活动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公民缴纳的税费,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两方面都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这就必然导致社会成员要求公共财政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以便更好的行使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当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供给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后,通过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来充分实现民主性成为时代大趋势。为此,民主性不仅是公共财政的首要属性,也是财政透明度的基本属性。
第三章 财政透明度的国际借鉴................... 24-38
第一节 国外财政透明度的进程................... 24-29
第二节 国际组织针对财政透明度................... 29-32
第三节 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实践与发展 ...................32-38
第四章 我国财政透明度存在的问题................... 38-46
第一节 我国财政透明度存在的问题................... 38-41
第二节 我国财政透明度现存问题................... 41-46
第五章 提高财政透明度与促进公共财政建设................... 46-55
第一节 提高财政透明度的两个基本要求................... 46-48
第二节 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完善对策................... 48-55
结论
第一,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政府网站成为各级政府联系人民群众重要的方式,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效率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了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和实现社会多种功能的重要手段。应通过政府网站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政府绩效信息服务,设立专门的绩效信息专栏,建立公众信箱,方便公众对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与结果中的问题进行咨询和投诉,并给予及时回复。
第二, 扩展政府绩效信息公开的渠道。强有力的舆论环境是政府绩效管理透明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覆盖面宽、发布成本低、影响力大的特点,及时向社会公众传递、发布政府绩效信息。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及时、真实的公开各类绩效信息,对政府绩效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做全面而深度的报道,既发挥了媒体本身的监督职能,又更好的促进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绩效评价的参与和监督。
参考文献
[1]王晟.财政监督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刘飞宇.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龚焕文.地方人大财经监督探索[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
[6]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周汉华.我国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9]刘恒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刘飞宇.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船舶融资租赁释义
第一节 发展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的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关于“两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大力发展航运业。由于航运业具有资本密集性的特点,所以必须解决融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因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无论是银行还是航运公司都开始谨小慎微。我国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而融资租赁这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引入我国的融资方式开始广泛受到运用。其优势在于既避免了因银行信贷造成航运企业的高额负债率,又解决了航运企业发展自身规模需要获得融资的困难,同时规避了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风险。正因为船舶融资租赁具有的这些优势,使得其在我国的发展成为必要。
第二节 船舶融资租赁的内涵
一、 船舶融资租赁的定义与主要形式
船舶融资租赁主要有直接融资租赁、转租、售后回租、委托租赁和杠杆租赁等形式。本文仅就直接融资租赁与售后回租进行分析。船舶直接融资租赁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船舶融资租赁,是指租赁公司根据承租人的要求选择出卖人以及船舶,再由租赁公司把船舶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待船舶租赁期限届满,双方当事人根据合同约定选择留购船舶、续租、或者退回租赁公司的融资交易形式。售后回租售后回租有出售和租赁两个环节。首先由承租人将自有船舶出售给租赁公司,与其签订租赁合同,然后再由租赁公司将船舶租给承租人继续使用,待租赁期满后,由承租人以少量价款转移回该船舶的所有权或者直接由租赁公司将该船舶予以出售的交易方式。
二、 船舶融资租赁的主要法律特征
从船舶融资租赁的交易结构来看,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笔交易、两个合同、多方当事人。1、一笔交易:船舶融资租赁交易;2、两个合同:船舶购买合同、船舶租赁合同;
第二节 船舶融资租赁业中的税负租赁
在全球航运融资市场上占据相当比重的份额,融资租赁已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但反观我国,船舶融资中利用租赁方式进行融资的比重甚小。我国融资租赁公司大都以船舶租赁作为其业务的核心,但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却受到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种种阻碍。在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流转税类税收占主体,占到我国税收总额的 70%以上,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其次是所得税类,约占我国税收总额的 15%,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税收,比如资源税、财产税等等。根据第二节中提到的船舶融资租赁的法律特征,可知船舶融资租赁需要经过多个交易过程,结合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一笔船舶融资业务需要多次交税,具体则分别落实到融资租赁公司以及承租人身上。结合上文,以下列举在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下开展船舶融资租赁业务所涉及的税负(包括但不限于,并均将在第二章中予以分析论证):
1、融资租赁公司的营业税与增值税。租赁合同的签订就意味着将来租金的产生,租金的产生,则意味着融资租赁公司需要缴纳营业税;
2、船舶出口退税。如果境内融资租赁公司把船舶租赁给境外的承租人,则还需涉及到船舶出口退税;
3、融资租赁公司的船舶进口关税与增值税的缴纳。如果境内租赁公司购买境外船舶租赁给境内航运企业,那么就会涉及到船舶进口关税与增值税的缴纳。
第二章 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对发展船舶融资租赁业的瓶颈
第一节 营业税
我国国情和部分商品劳务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现行税收体制是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并行模式。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以及《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营业税是指“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行为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是指“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的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由于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的特殊性,所以在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的模式下容易导致对同一交易重复征税。
根据(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对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所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无论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转让给承租方,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方,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未转让给承租方,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根据(国税函[2000]909号)的规定:“对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与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内资企业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同样对待,按照融资租赁征收营业税。因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有关规定,同样适用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根据(商建发[2004]560号)的第六条规定“本通知第二、三条所列的融资租赁公司(即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的规定享受融资租赁业务的营业税政策。”
第三章 解决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 14
第一节 建立合理的流转税制............................................... 15
一、平衡不同融资租赁公司的税负...................................... 15
二、降低无经营资质的融资.............................. 15
第二节 应对增值税转型方案............................................... 15
第二节 调整船舶进口关税................................................. 16
第四节 融资租赁公司的出口退税........................................... 16
一、融资租赁公司船舶出口退税建议.................................... 16
二、融资租赁公司内销远洋船退税................................ 17
第五节 制定明确、系统的船舶融....................... 17
结论
融资租赁船舶在国际上早以被广泛采用,并卓有成效。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融资租赁模式,但是历经三十年,其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与国外也相差甚远。本文通过分析及论证阐述了我国税收法律政策对其发展的阻碍,成为我国发展船舶融资租赁业的瓶颈。在我国发展船舶融资租赁已势在必行,但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并未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去助力于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然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阻碍。但值得庆幸的是,自船舶融资租赁方式被我国逐步采用开始,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都参与其中探讨并提出建议如何才能更有效的通过税收政策上的改进来促进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我国也出台了关于规范融资租赁公司的法律法规,税务部门也在各界的呼吁下出台了关于船舶融资租赁的退税政策,这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是船舶融资租赁业在我国还只是开始阶段,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创新型的产物,无论是专家学者或者是相关税务部门都对其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所以如何出台有利于船舶融资租赁发展的税收政策同样是个缓慢的过程。船舶融资租赁,这一在我国属于创新型融资模式的盛行,对我国现有税收法律制度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也可以说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已经成为发展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的瓶颈。如何更好的调节双方的矛盾,本文通过实务调研以及资料的收集给出了相关法律建议。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税收政策的扶持,融资租赁将会发展成为我国进行船舶融资的主流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苏明,增值税转型对融资租赁业的影响,涉外税务,2009 年第 4 期
[2] 戴勇,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借鉴,上海经济研究,2010 年第 1 期
[3] 邓卫国,航运企业船舶融资租赁税收筹划,水运管理,2008 年 10 月第 10 期第 30 卷
[4] 杜力夫,杨荣波,国际船舶融资租赁的法律环境,世界海运,2002 年 6 月第 3 期第 25卷
[5] 高山,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2010 年 6 月
[6] 胡群峰,船舶售后回租融资模式研究,中国水运,2009 年 12 月 2 日
[7] 侯华伟,欧洲、韩国船舶融资租赁及借鉴,船舶经济贸易,2006 年 1 月
[8] 李莅,国际航运市场及船舶融资方式,船艇,2008 年 5 月
[9] 路妍,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管理世界(月刊),2002 年第 10 期
[10] 梁育从,破解融资租赁业“流转税困境”的探索,中国税务,2009 年第 6 期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部分 导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县级财政是地方的基础财政,更是国家的基层财政。作为国家在地方的管理者,县域内国家财政政策的实施以及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财政,甚至基层政权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由于经济、资源以及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县级财政还存在财政基础薄弱、能力建设落后、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基层财政困境问题,探求基层财政困境的症结所在,努力从根源上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问题,着力提高县级财政收入和支出能力,为实现地区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对于巩固协调各级政府财政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县级财政负债问题进行研究,透视目前财权事权的现状及问题,从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财政分权理论的启示,着眼于制度分析,从而为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对策:科学扩大财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体制和制度,转变法制与监督策略;合理设置机构,健全管理体制;实行领导任期责任制,落实发展一贯制以及其他的配套措施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直接针对中国的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研究比较少,主要侧重与从财政分权的理论和实践等相关方面的研究。马斯格雷夫、奥逖斯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认为,政府层级间财政支出职能的配置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效率。支出的引致和控制政策需要双管齐下,否则, 收入政策的任何改进都将毫无作用。Ehtisham Ahmad 等的研究认为,省级政府和更低级别的政府之间的支出划分更为模糊。由此导致的地方政府承担本应由上级政府承担的职责,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收支责任的不对等化。缺乏具体操作性的支出划分,是地方财政困难的直接原因。
Bren-nan 和 Buchanan 从公共选择视角出发解释了分权的必要性。认为政府追求自身预算资金最大化。因此,需要限制政府的规模,否则最终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害。但作为一个最大的权利机构---政府(拥有最大的约束力量),只能在政府内部分权,引入竞争机制①,创造出一种约束体系。Diego Romero-ávila 和 Rolf Strauch 通过对欧洲 15 国财政改革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得出了财政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不利,说明了财政分权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财政分权的可能性、必要性、合理性,并指出应依据事权划分财权,使得财权与事权相对称,从而创造出预算约束机制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政府履行职责的能力。
(二) 国内相关研究
贾康、白景明在《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一文提出了改革政府体制的建议:(1)减少政府和财政层级;(2)健全转移支付,完善分级财政;(3)积极推进区域要素的制度创新。文章认为合理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财政改革的必经之路。阎坤、张立承编著的《中国县乡财政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解决县乡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需要从技术层面改革,还需要制度创新,如:事权与财权相统一;预算管理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基层财政债务治理等政策选择方面去完善。马海涛、殷瑞锋在《制度约束下县级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分析》中指出,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和收入划分模糊直接制约着县级政府能力的发挥。地方上级政府通过税收分享集中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较大部分的财政能力,造成县(区)政府的收入能力依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容易产生“上级政府代理人”效应。刘尚希、邢丽在《从县乡财政困难看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以西安贫困县为案例》中,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区分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实行差异化的政府间财政体制才是解决县级政府财政困难的基本出路。李梅志在《重视财政支出效益,提高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一文中指出政府财政能力的核心是财政支出效益。因此应当健全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财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部分 理论依据
一、 公共财政理论
关于公共财政理论,国内主要学者研究认为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财政体制或模式。主要特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政府财政,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
第二,公共财政就是为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由政府对市场提供的与预算有关的公共服务的行为。主要特征:以国家(政府)为主体;行为对象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最终目的是为实现政府的职能。
第三,公共财政是指政府向市场或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行为,这种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财政的必然要求与基本选择。总而言之,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财政运行机制就是公共财政。这种公共财政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财政运行的公共性。二是财政收支的公共性。三是财政行为的法制性。
第三部分 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 17-30
一、 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现状.............. 17-20
(一) 收入概况.............. 18-19
(二) 支出概况.............. 19-20
二、 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存在.............. 20-24
三、 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原因.............. 24-30
第四部分 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 30-41
一、 明确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 30-33
(一) 准确定位县级政府财政职能.............. 30-31
(二)深化县级财政收入管理改革.............. 31-32
(三)深化县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32-33
(四)深化县级财政的监督管理改革 ..............33
二、 统一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 33-37
(一) 坚持重要理论思想.............. 35-36
(二) 落实科学发展观.............. 36
(三) 创新财政运行机制.............. 36
(四) 科学调控财政关系 ..............36-37
三、 科学界定县级财政基础.............. 37-41
(一) 近期改革任务 ..............37-38
(二) 长远改革任务.............. 38-41
第五部分 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 41-67
一、 科学扩大财源是根本.............. 41-43
(一)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42
(二) 坚持“三财之道”.............. 42-43
(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3
二、 完善体制与制度改革.............. 43-50
三、 科学合理设置机构.............. 50-57
四、 实行领导任期责任制..............57-61
五、 增强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 61-67
结论
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当代财政学以及现代财经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县级财政基础以及能力建设改革进行了尝试性与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一系列完善县级财政基础以及能力建设的措施。科学扩大财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使地区经济发展结构适应国家政策的引导;完善体制与制度改革,转变法制与监督策略。逐步规范事权,使财权事权相匹配,拓展监督范围,转变监督的方法,塑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监督理念;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健全财政管理程序。
取消乡镇一级政府,建立三级政府结构,从根本上减少行政运行成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行领导任期责任制,落实县级财政发展一贯制,把领导任期考核和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解决了领导“上”“下”的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达到为县乡解困的目的;增强县级政府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其他配套措施。建立干部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民主的听证与审批制度以及不当举债的追究制度,为县级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论文设计的解决方案是兼容共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是从理论到实际,由浅入深,由单一到整体的过程。对策的提出对解决县级政府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瓶颈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虽然对目前县乡财政困难进行了简单论述和分析,也试图提出具体详尽的措施,但受作者学识水平以及研究条件的限制,并未以实际理论模型进行论证,数据方面引用的只是公开数据,缺乏论证性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谭建立、昝志宏 《财政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年
【2】 滕霞光《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财政体制建设》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朱钢、贾康等著 《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
【4】 朱钢、谭秋成、张军 《乡村债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5】 谢庆奎 《当代中国政府》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6】 田丁主编 《中国地方国家机构概要》 法律出版社 1989 年
【7】 寥晓军主编 《2005 财税改革纵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杨光斌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刘尚希、傅志华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路径选择》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
【10】黄佩华、迪帕克 《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 中信出版社 2003 年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财政教育支出绩效就是将评价的对象一财政教育支出增加到绩效概念中。在西方国家,财政教育支出通常被称作公共教育支出,它是指国家宪法构成的各级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中央或联邦政府、州政府、省或地区、地方权力机构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不包括私人和企业的教育投资以及国外提供的教育贷款和援助。在中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的教育资金有限,因此,政府允许学校以某些方式创收,同时学校可以用这些收入来发展教育。综上所述,财政教育支出是指政府用于维持和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教育支出,校办产业、勤工助学、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支出的部 分以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是主要的财政教育支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文中的财政教育支出就是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
绩效是指实施一项活动所取得的效率与效益,它包括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从过程来看,它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的要求、过程是否合理合规;从结果来看,它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产生的影响。综上所述,财政教育支出绩效,就是指财政教育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益和效果。它反映的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受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部门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一是看政府配置的教育资源总量是否符合整个社会的客观比例要求,二是看教育资源的使用是否达到效用最大化的预期目标。
二、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为了提高财政教育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效率,在有效开展财政教育支出合规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参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根据绩效评价的内在原则,对照财政部门的预算要求,对财政教育支出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比较和综合判断。其本质是在财政分配基本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体现政府主体对其他相关主体的一种绩效性的制约功能,其目的是促进财政教育支出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提高。16从动态角度分析,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财政教育支出的资金运行链条。在整个链条中,财政教育支出过程可以划分为财政教育支出的分配环节、财政教育支出的拨付环节、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显效环节等若干个运行环节。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显效环节又涉及到财政教育支出活动的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方面。这些环节构成了财政教育支出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资金运行的全过程都需要进行绩效评价。因此,从动态上说,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就是财政教育支出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具体来说,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应该包括:一是制定合理、明确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目标;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实施的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四是运用评价结果,提高支出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第二节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是指对公共物品的选择,是政治性集体行动的组织把该组织中成员的个人选择有效率地转化为整个组织的选择。20世纪3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开始兴起,普遍引用的定义是指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的指在政治学的分析中引入经济学。从研究对象来看,公共选择与政治科学无异:国家理论、投票规则、选民行为、党派、官方体制等。公共选择理论是指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和市场决策是不同的,个人主义体现在其对政府进行集体决策的性质所持有的观点上,也就是说,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一个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政府这个制度复合体来做出集体决策,尽管个人也可以进行决策,但通常是集体做出最终决策,决策的对象是公共产品,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实现。因为政治决策的规则制定和决策人都带有经济人的特征,所以公共决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失误。就像市场存在失灵一样,政府也同样存在失灵,政府部门也会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趋向于资源的滥用,进而导致公共支出的规模过大或者资源的运用效率低下,导致预算上出现偏差,政府的活动达不到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对经济主体所作出的干预政策应该比经济主体自己所作出的决定的社会效应更高,否则,政府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但是政府的决策往往不符合这一预期目标,反而有些政策的作用还恰恰相反。政策的效果不但没有达到改善社会福利的目的,反之还对其起了削弱作用,从而导致了政府失败。正是因为政府的失败,或者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效率低下,公众就以某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选择,当这样的选择把个人的选择集合为组织的选择时,就会对政府造成巨大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政府失灵”的条件下,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寻求政府决策体系规则的最高效率,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第二章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3E”原则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简称,是从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要回答政府是否在以好的方式做事就是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检查和评价;而要想回答政府做的事好不好,就是对政府活动的效果性进行检査和评价。经济性和效率性反映的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而效果性反映的则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果,也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效果或是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对政府活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财政教育支出属于财政支出,因此,“3E”原则也可以作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指导原则。
第三章云南省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24
第一节模绩效指标实证分析................ 24
第二节结构绩效指标实证分析................25
第三节产出绩效指标实证分析................27
第四节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实证分析................28
一、经济发展绩效................28
二、社会发展绩效 ................30
第五节云南省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 ................32
第四章云南省财政教育支出的优化对策................36
第一节优化财政教育支出规模................37
一、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 ................39
第二节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45
第三节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产出水平................47
第四节完善教育财政体制................ 52
结论
1、财政教育资金统一管理财政教育资金统一管理就是把一般税收中拨付的收入与教育附加、预算外收入等都放在一个账户内统一管理。对于那些资金使用权属于学校的预算外资金,特别是校办企业的自主创收收入,财政部门要设计出一个既承认其资金使用权,又防止其滥用资金的管理办法,对财政教育资金的管理必须集中化、公幵化、透明化,以此来强化预算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
2、建立统一的部门预算实行部门预算,取消教育预算中原来的功能预算编制方法,在预算中将教育事业费支出和教育基本建设支出相并,实现教育支出预算单列,将其预算科目细化,级次升格。编制预算管理时,应先由教育部门在生均费用等客观基础上提出预算,并纳入政府预算,报人大审议批准。将教育经费的拨付方式做此改革,既有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又有利于财政加强教育资金的管理。
3、加强财政教育支出资金的监督严格执行财政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绩效。对教育的拨款要通过政府审计、人大监督等形式来监督,同事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由政府官员、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组成的校董事会来监督学校的财务情况,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丛树海.公共支出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磊著.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泽云著.教育投资收益分析——基于投资收益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燕.公共支出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萨尔瓦托雷?斯基亚沃-坎波,丹尼尔?托马西著,张通译.公共支出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Helms. Efficiency in Government through Systems Analysis[M].Willy, 1958
[7]Hall Winery.Angela Baronl Performance Managementp [M].The CramwellPress, 1998
[8]Aghion,Philippe,Howitt Peter.A model of grow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Econometrica,1992(3)
[9]PARKWATLER 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growth [J]. Journal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8(34)
[10] Florencia Castro-Leal,Julia Dayton,Lionel Demery. Public Spending in Africa: Dothe Poor Benefit [J]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9( 14)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1绪论
1.1选题意义
税收遵从是个既老又新的课题,实际上,自从有了税收,便有了税收遵从,但严格意义上说,税收遵从问题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以美国对税收遵从问题的关注及美国国内收入署推行的纳税人遵从测度项目(TCMP)为标志。由于税收遵从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逃税问题,因而从逃税问题进行税收遵从的研究成为国际研究的主要方向。现代经济学研究逃税最早、最著名的理论模型是1972年米歇尔.G.阿林俄姆(M.G.Alingham)和桑德姆(A.Sandmo)提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即A一S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加大执法力度和稽查概率会抑制逃税。由于税收遵从的标准模型没有考虑非经济因素或心理动机因素,一般认为标准理论模型可能高估了人们的不遵从行为。因此,后来的学者试图在效用函数中加入了心理成本或耻辱成本,如Benjamini和Maital(1985)以及Spieer(1986)。
考虑到避税与逃税的转换,也是对A一S模型的修正。A一S模型只考虑到逃税者中减少纳税义务的方式,但事实上纳税人也可能采取避税方法,即利用税法上的各种漏洞来合法减轻纳税义务。如CrosS和Shaw(1982)、Alm(1988)等学者考察了纳税人的逃税一避税综合决策问题。这些研究表明,人们根据税率和威慑变量(审计率和处罚率)的变化,在逃税与避税之间自由转换,两种行为可能是互补的。考虑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Reinganum和Wild。(1985)等考虑了纳税人申报决策与税务机关审计规则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委托代理模型。但在这些模型中都假设纳税人是不诚实的,只要有逃税机会并且风险不高就会逃税。而Erard和Fe1nstein(1994)认为,这种前提条件不符合现实,有些纳税人是天然诚实者。因而他们构建的博弈论模型包括了诚实和潜在不诚实的两类纳税人,从而改变了在假定纳税人都是不诚实者情况下的均衡结果,得出了影响纳税人真实申报的一些因素,包括纳税人对税制公平性的认识和对政府的态度。考
虑心理因素对税收遵从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开始利用将认知心理学引入经济学而创建的前景理论分析纳税人的实际遵从决策。根据前景理论的反射性效应(或损益框架效应)原理,纳税人在中报决策时,如果发现同当一前状况、预期状况或者其他纳税人相比处于“损失”前景是,就会在纳税中报时采用更冒险、更不遵从的立场,而在面临收益(盈利)前景时,则会采用更遵从的立场。税收遵从的研究角度是多元的,目前己有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了财政、税收执法、组织结构、道德伦理等范畴,国际上对税收遵从的研究以美国最为深入,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荷兰、西班牙、瑞士和牙买加等也有类似的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税收遵从的研究起步较晚,为数不多的研究或者是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或者是对今后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方向性探索,直接以税收遵从(或纳税人遵从)为论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全面、系统研究较为有限,不可否认的是税收遵从问题研究引发了我国财税理论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者如雷根峰、沈峰(2002),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税收遵从成本理论进行讨论,通过对税收遵从成本概念、分类进行梳理,提出我国应该加强对税收遵从成本的重视程度,采取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来降低我国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的政策建议。也有研究者如马国强(2000)将税收遵从与税收不遵从行为分别为了归纳,将税收遵从分为防卫性遵从、制度性遵从、习惯性遵从和忠诚性遵从,将税收不遵从分为自私性不遵从、社会性不遵从、无知性不遵从和情感性不遵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决定税收遵从与不遵从的五个因素,即税收观念、税收知识、税收制度、税收程序和税收处罚,并研究了促进税收遵从的三个系统,即税收服务系统、税收处罚系统和环境建设系统。也有研究者如朱门添(2002)对征税主体、纳税主体以及相关主体的天性和税务管理机关的职能出发,说明了纳税主体的税收遵从和税收征管的关系,提供了相应的强化征管措施。也有研究者如麻爱勇(2002)强调在税收工作中应关注纳税人的个性特性,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个体利益,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征纳关系,重视对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也有研究者李林木(2005)从借鉴国外税收遵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弥补我国税收遵从理论的空缺,并在遵从能力、遵从压力和遵从动力等方面构建一个提高我国税收遵从水平的政策体系。还有研究者如孙玉霞(2008)建立了一个税收遵从理论分析的框架,从纳税人、税务部、政府以及税收文化等多角度来分析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决策,还应用了信息不对称、串谋等博弈论理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对税收不遵从进行了分析。
虽然在税收征管的框架内着重从管理对策上研究具体的税收不遵从行为(如逃税、骗税、欠税)的研究数量比较多,但一般只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或已有的做法,按照“问题一原因一对策”或者“做法(经验)一评析一完善”之类的思路进行定性探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理论性和系统性往往不够,总体上说,由于这类研究是从税收征管者的角度出发,以完善和便利税收征管为目的,以税收收入最大化为目标,一般不大考虑是否也有利于纳税人的遵从(比如是增加还是减轻纳税人遵从成本),因而,这类研究与着重从纳税人决策的角度出发的税收遵从研究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因而,本文从税收遵从理论分析和国外税收遵从实践经验出发,把纳税人税收遵从作为评判税收征管的考核标准,我国税收征管体系进行优化的政策建议,还是有一定意义和创新性的。
2税收遵从、税收征管的理论概述
2.1税收遵从理论概述
税收遵从是个既老又新的问题,随着税收的产生,就有了税收遵从与不遵从的问题。但是对于税收遵从的明确定义和系统研究,则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目前公认的税收遵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收入署(IRS)研究部组织的“税收遵从研究课题组”及其推行的“纳税人遵从测度项目”(TCMP)。美国政府为应对不断增长的财政需要,开始估计地下经济造成的税收流失状况,进而发现纳税人遵从相关研究的医乏,1981年较为精确的数据分析发现税收不遵从造成的税收流失相当严重,鉴于纳税人遵从研究的潜在价值,美国对纳税人遵从问题开始了系统研究,并取得积极进展。这以后,国际上逐渐把税收遵从作为公共经济学或财政学的一个独立范畴开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到上个世纪90年代,税收遵从仍是西方公共经济学的前沿课题。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行自行申报的纳税制度,这使税收不遵从行为,特别是逃税问题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税收征管重大难题,这正是各国对税收遵从问题的研究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管理要与其相适应,而发达国家政府管理上的重大变革,也不断推进税收管理理念的演进变革,从以税收管理部门为中心向以纳税人为中心的转变成为税收管理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纳税人权利运动的兴起,发达国家“纳税人权利宪章”的制定,更使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促进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标准和原则。
3 税收遵从与优化税收征管的关系分析.................. 20-26
3.1 提高税收遵从对优化税收征管.................. 20-23
3.1.1 博弈论理论视角.................. 20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 20-21
3.1.3 激励理论视角.................. 21-22
3.1.4 其他视角 ..................22-23
3.1.5 小结.................. 23
3.2 优化税收征管对提高税收遵从的重要意义.................. 23-26
3.2.1 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24
3.2.2 提高稽查概率,加大处罚力度.................. 24
3.2.3 优化纳税服务.................. 24-25
3.2.4 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 25-26
4 我国税收遵从现状及原因分析.................. 26-36
4.1 我国税收遵从现状分析.................. 26-28
4.2 我国税收遵从不高的原因..................28-36
4.2.1 征管机构设置不合理..................29-30
4.2.2 税收征管模式不完善..................30-31
4.2.3 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31-33
4.2.4 缺乏税收遵从专门管理机构.................. 33
4.2.5 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 33-36
5 提高我国税收遵从度的对策分析..................36-43
5.1 完善征管机构的设置.................. 36
5.2 强化税收成本意识.................. 36
5.3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36-38
5.4 推进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8-39
5.5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体系.................. 39-42
5.6 建立和完善税务机构内部管理.................. 42-43
结论
积极推出多元化的申报方式。在巩固传统申报方式,如现场大厅申报和邮寄方式申报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化申报方式的建设,例如建立2小时电话申报、网络电子数据申报等多元化纳税申报手段。通过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方式,一方面,缓解税务机关办税大厅的压力,实现征管的无纸化申报,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纳税人的时间成本,降低纳税人的心理压力,促进纳税人税收遵从。规范办税服务流程运行管理。完善办税大厅服务功能,合理设置办税服务场所,通过建立办税服务厅提供贴近式服务,扩大并规范受理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构建“网上办税服务厅”,纳税人可在网上办税平台准确提交相关电子资料后,到办税服务厅一次性办结申请事项,从而节省纳税人现场填写资料、排队等候以及税务人员录入系统的时间。
税务机关应根据依法行政的需要,建立健全评估税收执法活动风险性的机制,重视风险预判,强化执法风险的日常控制,完善税收执法风险防控体系。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考核评价,建立和完善税务机构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实施严密、科学的工作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高税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实战能力,有效提升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形成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教育、控制、监督、查惩有力,提高依法治税能力持续,根据税收工作的特点,采用税务人员绩效考评法,形成以工作人员的能力高低为主要依据的人力资源动态配置机制。通过税务人员的管理来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整体发展,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火生.美国的“纳税人遵从”理论及其对我国征管改革的启示[J]涉外税务,1998(1).
2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胜良:《纳税人行为解析》[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锡德里克•桑福德.税制改革译丛: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美国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成功税制改的经验与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贾绍华,税收流失的测算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J],财贸经济,2002(4).
6朱门添.强化税收征管和纳税主体遵从税法程度的关系[J].涉外税务,2002(4).
7雷根强、沈峰.简论税收遵从成本[J].税务研究,2002(7).
8范恩洁.国外税收遵从成本研究:经验与借鉴[J].四川: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3.
9李文宏,美国估量纳税服从程度的方法及启示[J],涉外税务,2003(7).
10李林木,美国国内收入局审计选案系统的发展述评[J],税务研究,2004(9)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第 1 章 绪 论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财政自主能力提高,使地方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在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是否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是否能长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位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出现公共产品缺失、外部效应、经济波动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府活动进行弥补。首先,我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增强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为了保证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的成功实现,政府必须承担各种改革和转型所需资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防止经济和社会过度动荡,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构建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支持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Stanley Fischer 认为“已经转型国家第二次转型的关键是改革财政制度”,健全、完善的财政管理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进一步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是我国财政改革的关键点。财政学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对政府的消费和投资活动进行研究,发现资源配置最优途径,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公平。
财政学研究内容广泛,以财政收入和支出为例,本文选取财政支出为研究对象是因为:(1)财政支出表示政府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使用和支配规模,对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更有意义;(2)财政支出比收入更能准确反映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政府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调节能够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这也是政府职能之一。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华北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寻求优化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国外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财政支出相关研究大多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为基础,这与我国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和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引起地方政府自主配置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进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本文研究采用因果关系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华北地区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财政分类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对补充和完善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从整体来看,华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实力和技术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对较高。各地方政府为促进共同发展不仅形成了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经济圈,同时不断加强地方间沟通合作,形成了以京津冀晋蒙五大省市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京津冀北、冀中南、晋中南和呼包鄂四大城市群。虽然华北地区拥有如上所述的很多优势,但是目前华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地方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其中的原因不仅有国家相关政策方面的,也包括地方政府自身发展的缺陷。
第 2 章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为了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对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力求在理论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本章主要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本文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1 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2.1.1 公共物品的含义与特点
最权威的公共物品的定义是萨缪尔森的解释: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的本质属性应该是社会共同需要,社会需要决定了一种服务或产品是否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出现,公共物品由私人或者企业提供是不现实的或者是不充分的,萨缪尔森等人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政府干预,而且从效率的观点考虑,它只能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则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给企业和家庭部门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2.1.2 财政支出定义与范围
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平所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它既是政府的行为成本,也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财政支出的具体范围可以用图 2-1 表示:
第3章 华北地区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 28-41
3.1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28-29
3.2 华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29-30
3.3 华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30-40
3.4 本章小结 .................40-41
第4章 华北地区地方财政支出................. 41-64
4.1 研究思路 .................41
4.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1-42
4.2.1 样本选取 .................41-42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4.3 变量定义................. 42-43
4.4 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析 43-48
4.4.1 因果关系分析理论................. 43-44
4.4.2 因果关系分析结果................. 44-48
4.5 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48-56
4.6 实证结果与原因解释 .................56-63
4.7 本章小结 .................63-64
第5章 华北地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对策................. 64-73
5.1 调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对策................. 64-65
5.1.1 合理确定地方财政支出范围................. 64-65
5.1.2 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责任................. 65
5.2 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 65-71
5.3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管理体制................. 71-72
5.4 本章小结 .................72-73
结论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在理论方面阐述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并对华北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其次,利用Eviews5.0和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华北地区财政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数据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和多元回归关系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华北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并符合“瓦格纳法则”;各地方经济建设费支出规模逐年增加,但其占财政支出规模比例呈现上下起伏不定的波动趋势;2006年之后社会文教费支出比例呈大幅度上涨。以上现状说明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财政政策变化相关,而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不彻底导致行政管理费支出规模和比例不合理,影响财政支出效率。
(2)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财政支出是引起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 Granger 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财政分类支出中经济建设费支出是引起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 Granger 原因;农业支出和文科教育费支出与地方国内生产总值互为 Granger 因果关系;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行政管理费和国防支出与地方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 Granger 因果关系。
(3)通过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从华北地区整体来看,经济建设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支出不利于经济增长,农业、文科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治觉. 中国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研究[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1.
[2] 陈共. 财政学[M]. 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2.
[3] 张昌法. 华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对策[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4, (2): 41-42.
[4] Rati Ram.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C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1): 191-203.
[5] A R J-Naini. Economic Growth and Fiscal Policy[J/OL]. (2005-05-06) [2011-10-18].
[6] 林玉霞. 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 知识经济, 2010, (8): 39-40.
[7] Yuk Wing.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or the UnitedKingdom, 1830-1993[J/OL]. (2005-01-05) [2011-10-24].
[8] Futagami Koichi. Dynamic Analysis of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Public Capital[J]. The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95(4): 607-625.
[9] Blanchard Olivier, Perotti Roberto. An Empi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ynamic Effect ofChanges in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axes on Outpu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 117(4): 1329-1368.
[10] Landau Danie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Study[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83, 49(3): 783-804.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案情回顾
一、 基本案情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发生在2007年〔白团网店偷税第1案的基本某情:在网络交易模式兴起的前几年,某夫妇合伙办了一家黎依市场策划公司,这家公司主要是做礼品生意。其中妻一子张黎女担仟该市场策划公司的法人代表。在公司经营到2006年6月,第次为人母亲的张黎女士开始了在网卜购买婴儿用品。不久,张女士吃惊地发现,婴儿用.显.在网卜的销路很是畅销。最后,张女士自己决定也在网上销售婴儿用品,并用其原来所经营的黎依市场策划公司的名义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并进行了网络销售。经营不久,张女士的生意越来越好,在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之后,张女士又用其黎依市场策划公司的名义为自已筹建了一个专门销售婴儿用品的网站—“彤彤屋”。经营半年来,“彤彤屋”的生意日渐壮大,到其案发为止总共销售了价值280多万元的婴儿专用商品。由于张女士在做网上销售之前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因此张女一士了解到在网上交易过程中几乎是不开发票的。在和其他网上卖家交流网上销售商品时,张女士自己摸索并掌握了一套网上销售并逃税的方法。比如说:商品售出后,不开具发票、不记账等。后来,张女士在案发接受庭审时说:“所有的人几乎都是这样交易的”。然而,对于黎依市场策划公司这种在网上交易的偷税行为却是警方在侦查一起诈骗案中被无意顺带发现的。案发后,上海市普陀区国家税务局通过具体数额核对,并最后认定巨海黎依市场策划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份至12月份期间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各种货物,其所含金额已经高达人民币289.5万余元。最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对张女士的公司即上海黎依市场策划有限公司以偷税罪的罪名判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同时法院还判处张女士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罚金6万元。
二、 案件焦点
2007年该案的出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婴儿用品网站“彤彤屋”居然成了网络交易偷税漏税的代名词了。在该案仁审官可能只是许多企业偷税、漏税案中的沧海一粟,可该案之所以引起关注的原因却是在于该偷漏税发生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因为这场纷争关系着每一个网上购物弄潮的切身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目前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电子商务的命运。是应该立刻开始征收网络交易税,还是暂缓开征步伐?是应该把网络交易平台上所有的买家都列为征税主体,还是仅仅针对大宗的企业卖家进行征税呢?是应该依靠传统线下的模式进行征税,还是顺应时势的发展模式呢?等等各种不同的质疑层出不穷。总之,这一场惹人注目的官司成为了众人热议的话题,其中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网络交易己经对我国传统税收制度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第二章网络交易对我国传统税收制度的冲击
在展开分析网络交易对我国传统税收制度的冲击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比较。那就是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含义。从电子商务的含义可以判断出其所包含的内容比网络交易这个词所蕴含的含义要宽泛的多,为电子商务这个词的含义不仅包含有商况:买卖,而且包括为提供服务而直接产生利润的其它交易行为,甚至还包括为促进该利润所户各项具体业务活动,譬如:为产品经销商和客户提供各种与产品有关的服务、便利商业伙伴的通讯或市场调研等。然而网络交易则仅仅是指通过商品买卖与提供服务而直接产生利润的交易行为,在电子商务的运作中,通常与税收有关也就是指其,利润的那些交易行为。正因为如此,我国传统的货币交易税收征管制度无法满足当今电子化的网络交易,即通常所说的“无纸化”交易。这也正是我国当前税收基本原则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一、网络交易对税收基本原则的冲击
(一) 税收法定原则的冲击
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和法治原则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举足轻重。“税收法定要求税务机关在征税时必须要有明确严格的法律依据,否则小能轻易要求纳税人纳税。然而网络交易本身是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该模式具有“无纸化、虚拟化、无址化”的特点,对传统税收法定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而现行税法制度中对于网络交易的税收问题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因此,国家对于从事网络交易的纳税主体征税时便失去了相应的法律依据,所以对网络交易是否该征税、该如何征税、该征多少税,便成了国家税务机关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 税收公平原则的冲击
所谓税收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水平保持均衡”。根据该原则可知,国家税收必须以普遍性为前提,而且还必须合理均衡税负,不管以何种手段来进行的市场交易,都于‘能因为交易手段的不同而对纳税主体进行区别对一待。相同条件的纳税几体必须承担国家规定的相同税负,从某种方面我们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必须以公平原则为灵魂。然而,随着发展,这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的“虚拟”贸易形式,往往不能被现有的传统税收制度所完个覆盖,而网巨交易的模糊性和边缘性也导致了传统贸易主体与电子商务主体之间税收负担水平的不均衡。现有的税收制度往往都是以传统的有形贸易为基础,故对于网络时代的无形交易活动,其根本无法适应,因此常常使从事网络交易的一些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这种虚拟状态来轻易地达到避税的,所以这也就导致传统商务型企业与电子商务型企业在税收负担方面出现显著一下同;另一方面,要对网络交易进行课税,现有的税收征管方式明显难以做到,因为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由于网络交易的隐蔽性和流动性特别强,加上税务部门获取其信息的能力明显之有限以及传统税收征管方式上的不适应,即交易活动本身的虚拟化及交易主体的隐蔽性,都造成了税务机关不能以现有的税收征管手段来征税。
第三章 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的探讨................... 20-32
一、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的必要性分析.................. 20-23
二、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的原则 ..................23-32
(一) 以现行的税收原则为基本原则 ..................23-24
(二) 坚持和完善税收征管法.................. 24-26
(三) 不单独开征新税种的原则 ..................26-27
(四) 简化、实用原则.................. 27
(五) 实行统一的税收管辖权原则 ..................27-32
第四章 完善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的初步设想.................. 32-40
一、完善相关税收法律框架 ..................32-38
(一) 税务管理的完善 ..................32-36
(二) 税务稽查系统的完善.................. 36-37
(三) 确立税收评估制度 ..................37-38
二、培养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的专门人才.................. 38
三、强化跨国间的税务合作与协调.................. 38-40
结论
众所周知,税收征管法与税收实体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完善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的同时,也不能够忽略对相关税收实体法的进一步完善。就目前我国网络交易的发展情况来看,现行的税收实体法律制度基本上可以满足对其进行征税的目的和要求,然而毕竟是传统的税收制度,对其在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这一块仍然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目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应该而且应当看到网络交易对传统税收法律制度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因为其不仅涉及到私法领域,如民商法等,也涉及到公法领域.如: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等;既有实体法方面的问题,一也有程序法方面的问题;既有国内法的问题,也有国际法的问题。可见网络交易的发展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与保障,如税收实体法、刑法、证据法等等。鉴于笔者水平有限,不能一给予解答,在此,仅做抛砖引玉之说。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网络交易虽说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但究其本质仍然是商务活动的一种,解决网络交易的问题尤其是税收征管问题,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交易税收法律这种工具的整合作用”。在全球经济体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力量显然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网络交易所带来的有关税收问题。因此有一关国家机关必须做到以法律规范为主、技术支持为辅,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平等协商和合作,建立新的国际税收平衡。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十分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因为网络交易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加之笔者水平有限,所以对于完善网络交易税收管理问题仅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和设想。
参考文献
[1] A.C.Pigou.The Economics of vvelfare[M].]VIacMillan Company Ltd, 1952
[2] Aschauer.DavidAlan.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 [J] AmericanEconomic Rewiev.; 1985J5:117-127
[3] Babich V.Independence of Capacity Ordering and Financial [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POLICY2010.1:204-228
[4] Christoph Grimpea,Wolfgang Sofkaa.Search patterns and absorptivecapacity:Low- and high-technology sec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J].ResearchPolicy,2009,38:495-506
[5] Chung-Jen Chena,Chin-Chen Huang.A 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 of high-techindustries for the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in Taiwan[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41:839-851
[6] C.Watanabe,B-Asgari,A.Nagamatsu.Virtuous cycle between R&D,functionalitydevelopment and assimilation capacity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Japan'shigh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3,23:879-900
[7] Feldman Maryann,Kelley Maryellen.The exante assessment of knowledgespillovers: Government R&D policy,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private firmbehavior. Research Policy,2006,5(10):1509-1521
[8] H.Hotelling.The General welfare in Relation to Problem of Taxation and ofRail way d and Utility Rates.Richard D.Irwin Inc,1969
[9] Hood,Christopher C.The Tools of Government,London and Basingstoke., 1983
[10]Hood,Christopher C.&Helen Margetts.The Tools of Government in the DigitalAge. Palgrave Macmillan,2007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新技术"一词的出现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过程中,政府是推动其产生和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也颁布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来促进其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1993年的4460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5618亿元,年均增长22. 7% ,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约11个百分点(《"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为3768. 6亿元,比2001年增长21.8%,增幅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3. 9个百分点(舒春、綦良群、常伟,2004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各国政府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来达到其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世界各国政府用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较多,这其中较为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是财政政策,而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财政补贴政策工具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因而,研究财政补贴政策工具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中的使用程度、具体分布和其自身的发展历程等内容非常有意义。
财政补貼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被政府用于实现多种政策目标。为实现我国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所制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中较多使用财政补贴政策工具。财政补贴指的是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政府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既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从而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无偿支出(李扬,1989 )。财政补贴按方式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和税式支出四类。.据统计,在1978年至1989年期间,我国财政所负担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由135. 99亿元增加到972.43亿元,其中价格补贴支出平均每年递增37.6%,且在1979年我国财政补贴首次突破百亿。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价格改革以及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化,1994年,我国的价格补贴支出为312.8亿元,企业亏损补贴为363. 5亿元,两项补贴之和为676. 3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2. 2% (王家富,2000 )。
世界各国政府也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工具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是政府直接投资,自1982年以来,美国每年的基础研究经费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90年其研发投入总额为615. 96亿美元,而2003年其研发投入总额则为852. 8亿美元,这14年间增幅可达236. 84亿美元;法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特点之一是研究开发经费的增加,而且其在1982年通过"研究税收信用"(Research Tax Credit)财政措旅激励创新企业的R&D投入(陈向东.胡萍,2003 );韩国在1990年至2000年间,政府研发投入增加了 4倍,政府科技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2. 32%、 1997年的3. 61%,上升到2002年的4. 7%;曰本在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中规定,2001年至2005年间,曰本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总额将达到24兆曰元,政府财政预算中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欧盟政府也制定关于增强企业创新融资能力的政策。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公布的《2007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003. 10亿元(钟泽圣,2008 )。
因而,本文就我国政府在1991年至2011年期间如何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工具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皆在探寻财政补贴政策工具在1991年至2011年间颁布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中的使用程度、具体分布、组合使用等变化历程,与此同时,力求发现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中财政补贴政策工具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影响和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投资者提供系统的参考,此外,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为能够更好地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
1.2 研究思路本研究的思路:
结合主题严格筛选并系统梳理出我国于1991年至2011年期间颁布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为分析样本,对所筛选出的样本中的财政补贴政策工具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分析单元和分析维度,构建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工具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分析框架量表;根据所构建的政策分析框架量表对所梳理出来的126份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在编码的基础上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和量化分析,以政策文本颁布时间、政策颁布部门、政策补贴对象、政策补贴类型为维度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此研究来探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中财政补贴政策工具中的使用程度、具体分布、组合使用等内容,探讨财政补贴政策工具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中的发展趋势和在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
"高技术"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且在1971年美国科学院编纂的《技术与国际贸易》中正式提出其概念。高技术、高新技术皆从英语High Technology (简称Hi-tech)翻译而来。日本用高级尖端技术表示高技术,而"高新技术"则是根据我国国情所提出,在1988年8月组织实施的高新技术产业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中将之前的"高技术产业"拓展成"高技术、新技术产业",至此之后,我国的书籍、期刊杂志等出版物中逐渐将高技术与新技术合并为"高新技术"。我国高技术产业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为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还尚未有公认的明确的解释。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概念,其内容和所涉及的范围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出现的高新技术将不断取代原先的高新技术。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不同国家和组织对其给出不同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总产值的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且OECD在20世纪90年代时将研究与开发经费占总产值高于8%的行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该标准在80年代时则为4%,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动态发展。曰本长期信用银行将"能节约资源和能源,高技术密度,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认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的产业称为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劳工统计局将高新技术产业定义为:研究试制费以及科研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一倍以上的产业。美国商务部认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 5%以上,职工中每1000人中有25个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新技术产业。
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29-51
3.1 样本选择 ..............29-31
3.2 确定分析维度.............. 31-33
3.2.1 政策文本年度.............. 31
3.2.2 政策颁布部门分析.............. 31-32
3.2.3 政策补贴对象.............. 32-33
3.2.4 政策补贴类型 ..............33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33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33-34
3.5 高新技术产业财政补贴政策..............34-51
3.5.1 总体政策概况.............. 34-35
3.5.2 政策颁布部门分析.............. 35-39
3.5.3 政策文本年度分析 ..............39-40
3.5.4 政策补贴对象分析.............. 40-45
3.5.5 政策补贴类型分析.............. 45-51
4 研究结论.............. 51-59
4.1 政策主体间合作程度较高.............. 51-52
4.2 政策发文反映国内外经济形.............. 52-53
4.3 财政补贴对象在不同时间段具.............. 53-55
4.4 财政补贴类型及组合.............. 55-57
4.5 不同政策文本中运用.............. 57-59
5 政策建议 ..............59-62
结论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中财政补贴政策工具在不同时间段其补贴对象具有相对偏好性,其补贴类型及组合具有侧重性,而财政补贴政策工具运用情况直接影响政策的效果,故我国政府在颁发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需统筹安排并合理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工具,从而能更好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上文中将1991 一2011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财政补贴政策工具的使用程度、具体分布、组合使用等变化历程和其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以后财政补贴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加大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统筹力度,特别是其政策文本中财政补贴政策工具的统筹安排,做到科学有效地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工具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A.C.Pigou.The Economics of vvelfare[M].]VIacMillan Company Ltd, 1952
[2] Aschauer.DavidAlan.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 [J] AmericanEconomic Rewiev.; 1985J5:117-127
[3] Babich V.Independence of Capacity Ordering and Financial Subsidies to RiskySupplier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POLICY2010.1:204-228
[4] Christoph Grimpea,Wolfgang Sofkaa.Search patterns and absorptivecapacity:Low- and high-technology sec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J].ResearchPolicy,2009,38:495-506
[5] Chung-Jen Chena,Chin-Chen Huang.A 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 of high-techindustries for the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in Taiwan[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41:839-851
[6] C.Watanabe,B-Asgari,A.Nagamatsu.Virtuous cycle between R&D,functionalitydevelopment and assimilation capacity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Japan'shigh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3,23:879-900
[7] Feldman Maryann,Kelley Maryellen.The exante assessment of knowledgespillovers: Government R&D policy,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private firmbehavior. Research Policy,2006,5(10):1509-1521
[8] H.Hotelling.The General welfare in Relation to Problem of Taxation and ofRail way d and Utility Rates.Richard D.Irwin Inc,1969
[9] Hood,Christopher C.The Tools of Government,London and Basingstoke., 1983
[10]Hood,Christopher C.&Helen Margetts.The Tools of Government in the DigitalAge. Palgrave Macmillan,2007
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日益加深,特别是对本身具有弱质性的农业来说冲击更大,此时稳定农业生产、保持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农业是基础;改善和保障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为保民生、促生产、扩大内需,政府推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为了扩大内需,实施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把对“三农”的投入作为重点。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资金向“三农”倾斜,加大对中西部政策扶持和农村公益性项目的投入等。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提高农业推广服务水平和农民作业安全的宣传力度。普及农作物播种和收割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加快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
(3)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资金。在增加农业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加大良种补贴,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技术成熟、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
我国不断推出惠农政策,涉及农业的各个环节,政策的力度也是持续增加,比较突出的就是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施以来,从2004年的7000万元到2005年的3亿元,2008年的40亿元,2009年的130亿元,补贴幅度不断加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财政农机具补贴政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研究意义
1、 理论价值
促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财政政策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对财政补贴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表现在:
(l)财政补贴理论完善了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财政补贴政策是财政实现其上述职能的重要手段,财政补贴的支出规模是否合理以及支出结构是否完善都是影响公共财政职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财政补贴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财政农机补贴理论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理论指导。财政农机补贴政策在我国起步很晚,对于该项新的政策的研究更是不足,对财政农机补贴理论的研究为政策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2、 现实意义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来看,无论是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是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倾斜是农业发达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我国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农业的附加值和农产品的价格都比较低、但是农业的生产成本又偏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所以我国开始把“三农”问题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其中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中,财政支农补贴政策又是重中之重,财政农业补贴是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等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农业补贴的政策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财政补贴的理论分析
2.1财政补贴的一般分析
财政补贴实际上是指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无偿转移给另一部分人使用,是经济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再次分配,所以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畴是不同群体博弈的结果。财政补贴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
第一,从财政补贴的经济范畴来看,财政补贴是政府向微观经济主体无偿转移财政收入,如同课税一样,只有在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有明确的财产界限时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财政补贴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体制沿袭苏联的一套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的财产全归国家或是集体所有,补贴也只是个形式。
第二,从财政补贴支出的性质上看,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区别于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性的支出,政府没有获得相对等的收益或是代价,主要包括债务利息、支出、社会福利支出、补贴支出和捐赠支出等。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是指维持政府存在的一些耗费性支出,因为支出的经济性质不同,对全民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在政府预算中分清这两种支出区别,对财政行政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3. 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国际比较与借鉴................... 30-36
3.1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简况................... 30-34
3.1.1 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30-32
3.1.2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农业政策................... 32-33
3.1.3 WTO规则下的农业补贴政策................... 33-34
3.2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启示................... 34-36
4. 中国财政农机补贴的实证分析................... 36-63
4.1 中国财政农机补贴的现状................... 36-42
4.1.1 财政农机补贴含义................... 36
4.1.2 财政农机补贴的范围................... 36-37
4.1.3 财政农机补贴的流程................... 37-39
4.1.4 财政农机补贴政策的评价................... 39-42
4.2 财政农机补贴规模与结构................... 42-48
4.2.1 财政农机补贴的规模................... 43-45
4.2.2 财政农机补贴的结构................... 45-47
4.2.3 小结................... 47-48
4.3 财政农机补贴微观影响................... 48-63
5.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63-67
5.1 我国财政农机补贴政策效应................... 63-64
5.2 我国财政农机补贴政策优化的思考................... 64-67
结论
(1)采用竞争择优机制确定补贴产品目录。通过竞争性选择的办法,制定每年补贴产品目录,不对任何企业施行特别待遇,不对农户选择农机实行任何的指定和限制,使农户充分拥有选择权。
(2)加强农机监督管理。加强农机具的管理与监督,以防出现套用国家财政补贴资金,应做好:一是把享受补贴的农民名单及购机情况录入全国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和社会都可以随时查看并监督。二是将农机补贴政策内容、补贴的程序全部公开。受益对象实行公开制,按照优选的条件、报名顺序或是农民认可的方式初选受益者名单,实行公开监督,保证补贴对象在确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3)农机补贴政策实行考核制。财政农机补贴制度要做到双向绩效考核,把实施绩效和补贴资金挂钩,由于地域差异,可能会导致财政对某一地区安排资金远远高于该地区可以有效吸收的资金,而另一地区又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为此政府应该建立一项考核机制对此实时监督,从而可以及时的对补贴资金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政策的效果。该绩效考核制度也应该对企业做出一些硬性规定,对没有按照合约履行的企业,考虑取消该企业补贴产品的资格。
(4)补贴资金实行省级集中支付。中央高额补贴资金只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不再向下支付,一来可以实行统一管理降低资金的管理成本,二来不会造成资金在下拨过程中的寻租行为。
(5)做好财政农机补贴政策配套措施。财政农机补贴政策是针对农民,考虑到农民对政策的理解水平,政府要提高服务质量。例如2010年为提高农机补贴政策知识的普及率,使农民能很好解读国家政策,切实保障购机农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财政部和农业部共同编印了62万册《2010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读20问》和40万张《农机购置补贴申请程序图》,免费发放给农民以及生产补贴产品的企业,也使该政策内容透明化,资金落实到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监督,确保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参考文献
邓子基:财政与宏观调控〔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邓子基:财政理论与财政改革〔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范小建:加入WTO以后的中国农业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郭俊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年7月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郭庆旺,三好慎一郎,赵志耘:现代西方财政政策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高峰,羊文辉等: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补贴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哈维•罗森[美]:财政学(第七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何忠伟: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