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 2000/2006本院口腔科门诊确诊为慢性根尖周炎,并接受根管治疗或干髓术治疗后2~6 a的患者89例,其中老年(60周岁以上)组49(男28,女21)例,共58颗牙齿;青年(16~25周岁)组40(男22,女18)例,共50颗牙齿. 两组年龄性别,患牙的牙位分布,接受治疗的种类,治疗前后X线片的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 PAI)[1]及疗效观察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治疗前后相对应牙位的主观症状,患牙功能,患牙的叩诊、松动度,牙龈有无红肿及瘘管,牙周袋深浅,牙周有无萎缩,根尖X线片表现. X线片评价方法用PAI来评定,共分为5级. Ⅰ级:根周膜间隙均匀一致、无增宽,牙周膜从根尖向侧方呈逐渐变细的锥形,骨质结构正常,骨硬板边界光滑、均匀. Ⅱ级:根尖孔外的根周膜不规则增宽,其上方骨质结构轻度紊乱,部分骨小梁粗细不均,根面无吸收. Ⅲ级:根尖孔处或超充物周围的X线透射区中度增宽,骨质结构更加紊乱,骨小梁有环绕透射区,根面可有吸收. Ⅳ级:根尖上方的X线透射区宽度明显增加,骨小梁变细,骨髓腔变大,部分骨小梁可呈弓形、放射状排列;根面可有吸收. Ⅴ级:根尖周X线透射区大而不规则,边界不清,骨质结构紊乱,骨小梁变细,根尖孔处的根面常有吸收. 疗效判断标准[1] ,治愈: 自觉无不适,临床检查未见异常,X线片PAI为1~2级. 有效:自觉无不适,临床检查各项未见异常,X线片PAI为3级. 无效:自觉不适感,临床叩诊不适或根尖区粘膜红肿、扪痛,有瘘管,X线片PAI为4~5级.
2结果
两组患牙的疗效比较: 老年组2~6 a有效率74.1%;青年组2~6 a有效率86%,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4 a以上的有效率,老年组58.0%明显低于青年组84%(P&<0.05). 分析老年组与青年组慢性根尖周炎疗效与病变范围和治疗方法的关系,老年人根尖周病变直径<4 mm者的疗效优于直径≥4 mm者(P<0.05).
3讨论
本研究为患慢性根尖周炎的老年人和青年人组,在接受根管治疗术或干髓术治疗后2~6 a,对有可比性的两组病例进行了复查. 一般认为年轻人修复能力强,根尖病变治疗后,数月即可见到骨质增生,老年人则需要更长时间[1].
临床观察根尖周状况,常采用临床症状与X线片综合评价的方法. 但过去的研究对X线片的解释大多集中在“成功”与“失败”的概念上[2],评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总疗效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复查&>4 a时,两组的疗效间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后两组PAI明显不同,进一步说明了PAI基本能反映根尖周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疗效情况,有了更确切的量化概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仪,朱亚琴,主编,现代根管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4-87,105-111.
[2]马绪臣.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