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AIM: To discuss the using of two different frequency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facilitation techniques to affect the motor function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METHODS: Eightyseven cerebral apoplexyinduced hemipleg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low frequency (3 Hz) group (n=45) and high frequency (12 Hz) group(n=42). They were treated with the two frequency electroacupuncture based on facilitation techniques. Their motor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Rivermead index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y Barthel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Rivermead index and Barthel index didnt have obvious difference(P>0.05) between the 2 groups, while they were extremely different(P<0.01) after treatment. And throughout treatment, the Rivermead index and the Barthel index also had obvious difference(P<0.01) in the same group. CONCLUSION: Both low and high frequency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facilitation techniques can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especially the low frequency electroacupuncture has the better result.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frequency; facilitation techniques; cerebral apoplexy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频率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低频(3 Hz)电针组45例、高频(12 Hz)电针组42例,两组患者在促通技术基础上采用两种不同频率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Rivermead指数评定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测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两组间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两种不同频率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具有促进作用,且以低频电针组疗效更为明显.
【关键词】 电针;频率;促通技术;脑卒中
0引言
电针疗法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常用方法之一,因其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针刺疗效等优点,在国内外日益广泛应用. 然而,因电针不同刺激参数(频率、强度、波形等)的变化及选穴等因素可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目前诸多报道尚无统一结论. 我们采用以电针为主,结合促通技术治疗本病有独到之处,临床疗效较为明显,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87例均系200509/200610我科住院患者,其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头MRI确诊. 患者排除既往有严重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全病史者,年龄35~75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存在较重肢体功能障碍(River mead评分[2]在3分以下),愿意接受电针治疗并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频电针组45(男27,女18)例,年龄35~75岁,脑梗死30例,脑出血15例;高频电针组42(男25,女17)例,年龄35~75岁,脑梗死28例,脑出血14例.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肢体功能评分(River mead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促通技术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日病情稳定后即接受促通技术进行康复训练. 训练方法依据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状况不同,综合应用Rood, Bobath, Brumstiem, PNF等技术,按卧位→翻身→离床→步行顺序进行治疗. 训练方法包括:良肢位的摆放,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桥式练习,半蹲起股四头肌耐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肢体按摩(采用按、摩、捏、揉4法). 训练时要求患者注意力集中,充分体会每一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的正常运动感及所需力度,经由被动到主动的训练过程,使患者能更好地掌握和提高运动控制能力. 每次运动量均以患者能耐受,不觉疲劳为度,每天训练2~3次,每次20~30 min.
1.2.2电针疗法两组患者在运用促通技术康复治疗同时,辅以不同频率电针进行治疗. 取穴:患侧上肢取阳池、解溪、手三里、合谷,下肢取环跳、承山、足三里、阳陵泉. 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1.5寸、28号不锈钢毫针,直刺1~1.2寸,反复提插捻转获取针感,至得气后加电刺激. 电针仪器使用北京产ZYZ20GZI型针灸治疗仪,低频电针组治疗频率为3 Hz,高频电针组治疗频率为12 Hz,电流强度由0逐渐增至2.0 A,两组均为疏密波,每天刺激1次,每次持续刺激15~20 min,连续2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 d,再进行下一疗程. 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1.2.3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三个疗程后采用Rivermead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低频治疗组共有20名患者伴有肌肉痉挛性偏瘫,高频组18名患者伴有痉挛性偏瘫,我们对电针治疗对部分患者伴有的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进行评价(中风偏瘫明显的痉挛出现约在发病后3 wk,痉挛一般持续3 mo左右).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Rivermead评分和Barthel指数测评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Rivermead评分和Barthel指数测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两个电针治疗组Rivermead评分和Barthel指数测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1). 两组治疗前上下肢痉挛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低频组上下肢痉挛度低于高频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低频组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度优于高频组(表2).
表1各治疗组Rivermead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略)
bP<0.01 vs治疗前; dP<0.01 vs高频电针.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痉挛的改变(略)
3讨论
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电针能使脑卒中患者脑血管扩张,脑血管阻力减少,脑血流量增加. 起到活血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其通过脉冲电流的持续刺激,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更能有效地阻止肌肉萎缩,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3],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5],降低致残率[6]. 金真等[7]应用功能性磁共振研究人脑对不同频率穴位体表电刺激(TENS)的反应,结果显示,在相同穴位给予不同频率的TENS可以在大脑引起不同的反应,提示不同频率的TENS可以激活不同的脑区,其中低频TENS选择性地激活腹侧丘脑、下丘脑和内嗅叶,而高频TENS则激活背侧丘脑和扣带回. 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电针参数的变化和针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目前,不同频率电针的镇痛机制已经被韩济生院士所阐述[8],且已得到世界公认,这为临床上利用电针进行镇痛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但是在镇痛以外,用不同频率电针对其他疾病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研究的也不是很深入和系统,得出的一些结论也不统一,这就为临床上对最佳频率的选用带来了困难.
鉴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我们以促通技术作为一般性治疗,并辅之以电针治疗,在取穴、针刺方法、电流强度、刺激时间等实验因素尽可一致的基础上,首先研究比较不同频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依据现代医学指标对其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经电针结合促通技术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疗效确切;同时,采用低频电针较高频电针临床疗效更为明显,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差异非常明显(P<0.01),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低频电针有着更好的反应性,这对指导应用电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79-379.
[2] 王玉龙.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8.
[3] 张淑杰,高维滨. 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1):36-38.
[4] 高维滨.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7-39.
[5] 龚国强. 双侧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J]. 中医杂志,2006,47(6):448.
[6] 吴广伟,朱克武,杨湘宇. 早期针刺干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J]. 中医杂志,2006,47(8):629.
[7] 金真,张蔚婷,罗非,等. 人脑对不同频率穴位电刺激反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J]. 生理学报,2001,53(4):275-280.
[8] 韩济生. HANS的设计和应用[J]. 中国针灸,1994,S1:358-362.
[9] 黄永嬉,徐本华. 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1-118.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