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20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黄淮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充分发挥了“分”的作用,但“统”的作用遭到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成产率,实现粮食自给,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局限性不断凸显,在现有分散经营的土地政策下农户很难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进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细碎化的土地经营规模更使获得规模效益无从谈起。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土地集中创造条件,目前黄淮粮区的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利条件。黄淮粮区家庭农场发展迅速。2013 年以来,国家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得到重点支持。河南省登记的家庭农场中,黄淮四市占近 40%,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倾向和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强,在农业补贴、农地使用、政策保障、技术扶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各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新的条件。黄淮粮区农村面临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这决定着未来农业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河南省是中国三大粮食核心区之一,黄淮地区更是支撑河南粮食生产的支柱。黄淮粮区所包含的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四市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多,总耕地面积占 40%,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占河南省 40%以上,但黄淮四市中的多数县市仍未摆脱“农业大县、高产穷县”的窘境。黄淮粮区普遍存在粮食占比较大,农民种粮收入较低,农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家庭农场模式就是农村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模式,既克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又有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是适合现阶段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

........

1.2 文献综述

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土地细碎化、农民兼业化、“石油农业”中化肥农药投入过量导致的土地质量下降。基于这种现实,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符合中国现实的适度规模经营,循环经济理论在经营模式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了诸多研究。

1.2.1 关于家庭农场的研究

国外对家庭农场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中,主要从农地制度、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存续、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等方面出发。2013 年 9 月,欧盟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非正式会议,会议认定家庭农场是欧洲农业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是地区社会和经济的支柱。联合国将 2014 年定位国际家庭农业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Farming),希望全球关注和重视家庭农业在减少饥饿和贫困,改善民生,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各地政府制定政策,支持发展家庭农业。拉南·魏茨将家庭农场分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多样化或混合阶段和专业化阶段,更是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处每隔数年都会对美国家庭农场的规模、结构、经营者状况、农场收入及财务业绩等情况发布美国家庭农场报告,为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国内对家庭农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点、必要性和规模等方面。2013年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从事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且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农业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朱启臻(2014)等认为家庭农场是扩大的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在科技、金融、保险、合作等需求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稳定性的一种农业组织结构[1]。郭熙保(2013)、关付新(2015)等明确界定家庭农场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和农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学者对家庭农场的特点各有侧重,但大家认识比较一致的是家庭农场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特点,家庭农场具有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依托现代农业科技,以利润为导向的规模管理的与农业企业相契合的特征[2][3]。黄宗智(2014)等认为在众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我国近三十年来广泛兴起的适度规模的、“小而精”的真正家庭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4];家庭农场经营的影响因素问题,黄宗智(2007)等认为在大规模非农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中,需要重视我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的转变,其他学者从土地制度、经营规模、物质投入、技术进步、政府支持等方面分析对家庭农场的影响[5]。

.........

2 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32]。2013 年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从事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且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农业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但至今仍未有明确的定义。2013 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在中国,其规模界定尚存争议。国外对“家庭农场”的定义更为成熟和具体[20],如美国农业部定义的家庭农场概念为:第一,生产销售农产品,其数量需足使得农场得到社区认可,区别一般乡村住宅;第二,能够获得足够的收入(包括通过非农职业所得),支付家庭和农场运作费用,偿还债务,维持不动产;第三家庭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主要的农业劳动力;第四家庭农场主负责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决策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第五可雇佣季节工或长期稳定工人[22]。我国的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且以中小规模为主[24]。在家庭农场经营行业中,种植业约 40 万个,占比约 50%;从事养殖业的有 39.93 万个,占 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 5.26 万个,占 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 1.56 万个,占 1.8%。《中国农场、牧场行业市场深度评估》的统计结果显示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 200 亩左右,其中,经营规模 50 亩以下的占家庭农场总数的 55.2%;50-100亩的占 21.6%;100-500 亩的,占 19.5%;500-1000 亩的有 1.58 万个,占 1.8%;1000 亩以上的有 1.65 万个,占 1.9%。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多集中在 200亩以下,多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23]。

........

2.2 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化理论基础

农户作为最基本的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功能的单位和组织,是农民生活、生产的基本组织单元。面对“三农”问题,更需要从农户行为即从农业微观主体的行为解释和和论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25]。就农户行为理论,我国学者不仅关注和研究国外农户行为理论[26],更针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农村社会进行实证和分析,并取得一系列成果[27]。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户的研究和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农户是指农民家庭;第二种,农户指家庭农场。A·V·恰亚诺夫在关于小农经济的研究中认为,小农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在于劳动力雇佣方面和产品生产是否商业驱动;第三种,农户是由家庭关系紧密结合的多功能社会经济组织,指“生活在农村,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家庭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经济生活(卜范达等,2003)”[19]。作为生存小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俄国的恰亚诺夫[51],在其代表作《农民经济组织》中,通过对 1930 年以后俄5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5.1 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3 年以来,我国的家庭农场注册量大增,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但我国的家庭农场实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土地流转问题;其次是扩大农场规模和拓展经营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相对不足;再次黄淮粮区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环节和内容上存在不足和缺失;近几年,河南省关于家庭农场的发展扶持方式尚在探索中,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扶持政策;最后,家庭农场经营者在自身理念转变和农场经营管理还有较多不足。能否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国的集体化之前的农户的长达 30 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小农生产已满足自身需求为主要目标,生存小农追求最大化的规避风险,而非利益最大化,利用边际学说的劳动-消费均衡论得出生存小农是非理性的、低效率的。与资本主义农场相比,家庭农场只要其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便继续投入,不考虑边际收益与市场工资的对比,因此,生存小农的最优选择为自身消费的满足和劳动辛苦程度的均衡。1976 年,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Scott)[52]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提出“道义经济”的命题,对恰亚诺夫的理论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斯科特认为以生存为导向的小农奉行“安全第一”的原则,不会冒险追求利益最大化。此外,有学者将“风险规避理论”和“不确定性”的决策理论进一步运用到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中。

..........

3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现状 ...... 13

3.1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条件 .......13

3.1.1 黄淮粮区家庭农场发展自然条件 .........13

3.1.2 黄淮粮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 ...........14

3.2 黄淮粮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15

3.3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20

4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模式研究 .......... 21

4.1 种养一体循环模式 .........21

4.1.1“粮-菜(果)-食粮牲畜”循环模式......21

4.1.2“粮-食草牲畜”循环模式.......22

4.2 不同种养循环模式物质流和价值流分析 .......24

4.2.1 不同种养循环模式的物质流特征 .........24

4.2.2 不同种养循环模式的价值流特征 .........25

4.3 两种循环农业模式对比分析 .........29

5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1

5.1 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5.2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5 黄淮粮区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1 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3 年以来,我国的家庭农场注册量大增,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但我国的家庭农场实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土地流转问题;其次是扩大农场规模和拓展经营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相对不足;再次黄淮粮区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环节和内容上存在不足和缺失;近几年,河南省关于家庭农场的发展扶持方式尚在探索中,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扶持政策;最后,家庭农场经营者在自身理念转变和农场经营管理还有较多不足。能否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黄淮粮区的家庭农场在在土地流转和利用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土地集中连片难度大。调查中发现,土地流转实际实行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土地流转中介机制不健全,目前的土地流转中介主要被村干部、乡镇干部担任,有他们居中调解说和,但是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农民护地情绪严重,目前的土地流转在黄淮粮区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还很小,仍以家庭承包为主,家庭农场要想所承包土地集中连片难度很大,有的以提高承包价格或者农场在其他地方承包同样或更多土地进行置换,造成农场经营成本加重,但大多依然难以达成合约。第二,土地管理体制不成熟。关于家庭农场的土地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设施用地的土地用途转变困难。调查中发现,黄淮粮区的家庭农场在发展多种经营和拓展加工环节时,所需农业设施用地加大,在申请时面临审批难的问题,土地用途的转换需要土地许可证,土地许可证目前需要农户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办理,家庭农场无权办理流转土地的土地许可证,将耕地转变为农业设施用地的难度很大。第三,土地流转投资大。黄淮四市驻马店、商丘等地的土地流转成本较高,流转价格多在 800-1000 元/亩之间,家庭农场与农户所签订的流转协议中,有许多以 800-900 斤小麦的市价核算,仅土地流转成本一项在家庭农场的总流动成本中占比最高可达 50%,最低也在 10%左右。受到物价、其他高收益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影响,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这其中还不包括在土地流转中介和为实现土地集中连片所产生的的相关交易费用。

......

总结

本文在对家庭农场的标准界定尚不清晰的情况下,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模式问题思路,运用文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采用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对种养一体化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经营现状、经营模式间的对比分析,尝试给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家庭农场在黄淮地区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模式借鉴吸收,鼓励家庭农场拓展种养价值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第二,通过对比分析,小规模的家庭农场更具有推广性。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容易出现“摆盆景”情况,财政资金、金融信贷更多支持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发展。第三,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和互联网的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关注产品质量,也愿意为此付出更多,新的市场业态的发展启示我们农产品在提质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