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学术背景——人地耦合系统亟待微观的实证研究
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⑴。在IGBP和IHDP等国际机构的联合推动下,GLP研究计划被启动并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界的行动指南。把“人”和“地”作为一个系统,力图加强自然和人文的界而研究,试图以界面过程为基础来寻求综合途径.GLP强调如下界面过程:人文因素如何引起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然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福利,人们如何认识和响应自然系统的变化。量测、模拟和理解人类环境親合系统成为该计划的目标。因此,探寻人地系统的变化,加强自然人文界面过程研究成为新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范式之一。
人类与自然系统不断地相互作用促使人类与然糊合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中指出社会科学家经常关注人类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影响的理解不够;而生态学者则只关注环境本身,把人类作为外部和非主导方。将人类和自然系统分开研究是无意义的,并呼吁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加强对人地稱合系统研究吋的学科融合。
其实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一直是我国地理学尤其是陆地表层系统研究核心内容,其实质就是各种地域范畴内的人地关系状态的变化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和土地变化科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两个重点研究领域。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研究强调自然与人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地理系统中界而过程的综合研究是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而在土地变化科学中,构建人类和环境稱合的土地利用系统理论体系是其重要的科学问题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们均热衷于对其理论研究的深化。吴传钧院士强调,地理学要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人”与“地”两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交织在一起,交错构成复杂开放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空间上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一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吴传钧院士同时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七个研究内容影响深远,从形成机理、相互作用、系统演变、地域分异规律等方而提出了导向性的研究方向蔡运龙先生从哲学与伦理思辨、全球实证及地域系统实证等方面探索了人地关系研究范型。
近年来,为探寻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研究途径,自然和人文小尺度的界而互动下的生计方式演变逐渐成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视角。小尺度的土地利变化研究对深入分析其吋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资源效应有着深远的义。农户作为农区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元,在农村人地系统微观作用机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农户的综合研究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Ellis认为户是很有用的研究单位,在该尺度上,资源被集中起来,收入被共同使用,户内成年人共同决策。生计研究的兴起源于国际上对发展中国家小农贫困的持续关注密切相关。如今,农村发展和生计己经被列为未来全球农业个优先研究领域之一。
1.2研究意义
生计方式显然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在“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八大报告以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诸多要求的背景之下,深入研究农牧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互馈关系、厘清生计与土地利用互馈关系以及定量化表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兼冇着传统农区、半农半牧区以及纯牧区等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农牧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厘清不同生产系统内的人地关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国家科学合理地制定青藏高原农牧区的发展政策提供丰富的案例及建言献策。
第2章文献综述
近年来,为探寻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研究途径自然和人文小尺度的界面互动下的生计方式演变逐渐成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视角。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生计定义是指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包括了决定个人或家庭生活状况的资产(自然资产、物资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活动以及获取上述资产或进行上述活动的途径和权利(制度、社会关系)。在人地系统中,人类生计决定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方式,从而驱使着人地系统演化的方向,成为人地系统演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2.1国外研究进展
2.1.1生计如何影响土地利用
生计多样化是发展中国家居民普遍釆取的一种生计策略。学界针对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研究,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生计多样化背景下,农业和非农活动在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产生竞争,影响着土地利用。如:Clay等在卢旺达的研究发现,不断增长的非农就业与作物生产产生竞争,作物生产上的劳动力和肥料等的投入不断降低。等同样表明,非农收入减少了农业耕种活动的动力,导致较低的农业生产力,包括农户自身粮食生产,使农户因此成为粮食购买者。由于劳动机会成本增加,对土壤和水的保护投资减少,土壤侵烛增加,杀虫剂和其他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对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Koczberski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研究指出人口压力上升的背景下,土地安计划(正在通过发展非农收入、增加粮食产量、获取土地或者进行社会迁移等来发展生计策略,而迁移或土地获取的策略取决于农户对各种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和资本的获取。力对乌干达农村生计与贫困的研究表明贫困是与土地、牲畜的缺乏以及不安全的非农替代品减少了农业机会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农活动培加了农户的总收入,促使其有足够多的资本,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有助于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品种的釆用。Koczberski等的研究也发现,收入多样化,特别是来自非农业的收入,有助于较高的农业投资和革新。
2.1.2土地利用如何影响生计
土地是农户重要的生计资产。土地制度的完善和改变,会改变区域和农户的土地利用,引发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响应。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土地垦殖计划,使人口增加,农户通过追求非农收入、增加食物产量、获得新的土地或迁徙,形成新的生计策略。Bradstock以南非某省实施土地改革后获得土地的8个受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户成功利用土地,将农业融入其生计中的情况。Kassahun等在埃塞俄比亚的两个牧区,通过农户访谈和土壤取样的调查数据,评估牧区草地退化的状态和趋势,分析退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Albinus等通过农户调研发现,耕作面积的扩张、河岸边的过牧行为、湿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森林及灌木等的消失或细碎化等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并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
2.2国内研究进展
2.2.1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
Zhang等以靑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金川县克尔玛村为例,研究农户生计多样化与耕地利用模式,研究表明:各种生计策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主要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水平,以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可能是该区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阎建忠等在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个典型村对当地土地利用与土地投入的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当地除了非农外,纯农户、一兼户、二兼户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已集约为主。这为区域差持比对和研究方法改进上提供了较好的实证案例。谭淑豪等从生产规模、收入水平和兼业行为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经济政策刺激的反映及其可能釆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保护)的效果。欧阳进良等分析得出,受农户兼业性、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生产规模影响,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地块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存在差异。
2.2.2生计变化对土地利用旳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外迁,农村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造成农业经齊的利润减少,农地的地租下降,土地的利用呈现边际化迹象。已冇的研究里然认识到了农地上劳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变化对农地利的影响,但宏观层而的研究很难揭示农地经营主体响应市场环境变化,且已有的案例研究很难解释地域分异下的特殊性。玉军,陈瑜琉辛良杰等弥补了微观层而的实证,其研究丰富了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对农地利用变化的案例。但是,诸多研究仍是将务农机会成本的变化作为一种诱因从而解释农户尺度农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较少考虑务农机会成本变化导致农户生计资本的变化及生计策略的调整。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导致农户家庭生计资本的变动,进而对农地利用产生影响。将作为诱导因素的务农机会成本变动与农户生计研究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从农户尺度来解释微观层而的农地利用变化。
第3章研究区概况.........10
3.1典型农区概况.........11
3.2典型半农半牧区概况.........11
3.3典型纯牧区概况........13
第4章典型农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影响因素分析........17
4.1引言.........17
4.2数据和方法......17
第5章典型农区农户生计资产对生计策略的影响.......29
5.1引言......29
第9章典型纯牧区定居牧户放牧行为的影响因素
9.1引言
青藏高原的游牧区域被看作非平衡生态系统,气候多变、雪灾、干早及其他向然灾害成为该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长期以来,周期性的灾害维持着草地载畜量和植被生长的平衡。在恶劣的环境下,牧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草场和牲畜。牧民们通常会混合词养不同品种且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的牲畜,草场也被划分成为季节性草场并根据多元化的管理及生产目标进行使用。基于长期以来积累的畜牧知识,牧民根据气候、草地质量等多种因素决定转场的吋间。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部落,有利于牧民应对各种风险。
近年来,气候变暖、人口增加、过牧、鼠害等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计。针对草地退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广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主要的措施是“四配套”,即草地承包到户,补贴牧民建设房屋、畜棚、栏和人工草地。政府机构的普遍看法是,草场实行承包经营后,能够调动牧民经营草地的积极性,提高牧民保护草地的意识。近年来,一些研究关注草地承包的效果,在内蒙、四川西部、青海和西藏幵展了一些调查。这些调查表明,草地承包确实提高了牧民保护草地的意识,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滥釆滥挖得以控制。部分牧民也在承包草地上自己花钱建设围栏和人工草地。同时,这些调查也发现,草地承包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草地分配不公平,部分牧民分到了很差的草地,冬春季节因海拔太高,不能放牧;一些牧民分到的草地缺少水源,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背水;承包的草地偏远,无法利用各种社会服务设施;越来越多的草地纠纷;单个家庭无力应付偷牛盗马等安全问题;路、电也等基础设施缺乏;劳动强度增大,且主要由妇女承担。此外,牧民定居后,放牧半径缩小,牲畜无法大范围迁移,会加剧草地退化。
第10章结语
10.1结论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耍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敏感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长季推后、生长期缩短,可能导致一年巾部分吋间内会出现草料短缺的现象。此外,土壤出现严重的侵烛、沙漠化现象,导致地力减退、牧草质量下降。中高覆盖高寒草原和高覆盖高寒草甸草地面积显著减少,草地退化严重,在空间格局上影响范围大,时间过程上持续时间长。本文通过青藏高原不同农业生态区的调研实证,系统认识不同农业生态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手段进行定量化研究。为我国针对青藏高原个农业生态区的农牧业现代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引导农牧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
(1)在以大渡河上游典型地区为例的农区,通过Tobit和OLS估计方法,定量对比分析了河谷与半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将区和半山区在耕地利用渠约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资本集约度还是劳动集约度,河谷区均高于半山区。影响河谷与半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的因素有承色耕地面积、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家庭固定资产、离集镇的距离、二三产业收入、农业劳动力、年需换工数量、人情往来支出等。耕地资源禀赋和农业劳动力数量是导致集约度差异的关键因素,农业生产条件或环境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其有重要影响。在农户生计策略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多元排序模型,定量分析了生计资产对生计策略的影响及边际效应。研究表明:不同生计策略农户其生计资产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人力资产、然资产和金融资产状况是生计策略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家庭整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健康人数比重和人均现金收入的影响为正,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实际耕种面积、家庭牲畜数量和同定资产数量的影响为负;家庭整体劳动力和家庭人均收入上升时,纯农户和一兼户的比重均会减少,二兼户和非农户比重会上升。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健康人数比重提升,一兼户会减少,非农广会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实际耕种面积、家庭牲畜数量、家庭固定资产比重的增加,纯农户和一兼户的比重会增加,二兼户和非农户的比重会减少。
(2)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半农半牧区,主要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通过调查青藏高原东部半农半牧区5个典型乡镇农牧民的生计过程及所拥冇的生计资产,分析了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生计风险及农牧民对风险的认知差异,深入理解农牧民采取适应策略的地带性差异。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主要体现在草场退化、药材退化、粮食减产、牲畜死亡、疾病、高利贷等六个方而。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适应策略选择差异较大。研究区内农牧民适应策略主耍为自适应策略、未戚扶助、国家的计划适应策略以及多种适策略的组合。从青藏高原半农半牧农牧民的生计过程和资产流动过程入手,认知农广风险冲击下的受灾情况以及釆取适应策略。在样带水平上,为我国其他生态脆弱区农户脆弱性的评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