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中的赵本夫文学小说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58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本文论述了赵本夫小说中的地域性特征:婚丧嫁娶书写、饮食文化书写、建筑与空间书写、方言俚语书写、文化心理特征书写。对于地域文化的书写是赵本夫回望故乡的方式,也是赵本夫构建小说的方式,此种特征也为探讨作家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第一章 地域文化与文学生成

第一节 全球化与地域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与文化趋同

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碰撞、彼此影响、相互交融,强势文化逐渐占据主动,东西方文化走向趋同。互联网使整个地球变为“地球村”;交通发展迅速,空间与时间都被大大压缩,飞机的航线密布全球地图上,国内的“复兴号”将北京到上海的时间缩短为三小时,未来可期的“超级高铁”则将会把此段距离的行驶时间缩短至二十分钟;电子商务让我们出门只需要带上手机便可以……我们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变得极为便利。在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文化也不断碰撞,文化趋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世界的整体意识逐渐增强,而在生活方面的趋同,势必是带来语言的融合及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在结婚时大多会穿西装与婚纱,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

这都是文化趋同的一个反映。在网络上,豆腐脑的咸甜之争、汤圆与元宵的叫法之争、南北方人到菜市场买菜的区别,这些争辩都引得人人参与。在争论的过程中,本身是一种相互理解。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我们的生活愈加便利的同时,没人对这一过程负责。

令人担忧的是,在各方面趋同的同时,差异常变得难以启齿,同质化大有席卷之势,个性变为负担,“百花齐放”成为奢求,文化的趋同似乎也成为市场规律,欧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较有文化的话语权,这规律在国内也成立。这种负面影响是全球化积极影响的附加属性,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来不适用于文化方面,文化应是“和而不同”,“和”是指各种文化之间能够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不同”则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不会失去自我。文化的发展同样适用于哲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语言与民族之间那种“天然”联系逐渐断裂,这必将导致语言与民族语言、语言与民族文学、语言与地域文学之间“天然”关系的瓦解。
......................

第二节 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一、地域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地理学中将文学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是“真实的”,第二空间是“想象的”,第三空间则是结合前两种的“真实”与“想象”所创造的文学空间。第一空间是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二空间则是以第一空间为基础所“想象”出的文学空间;第三空间则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再加上作家的再创造。由此可见,“第一空间”是文学创作最为基础的一环,它为文学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题材,地域对文学有重要影响,对于赵本夫,黄河故道和徐州便是他的“第一空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头便强调了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文与天地并存。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中,气候这一因素对于文学的影响最大。斯达尔夫人也在比较“南北文学差异”时将气候归为主要原因,在《论文学》中她曾说:“北方人喜爱的形象和南方人乐于追忆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差别。气候当然是产生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提出了气候对于文学产生影响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阳气”、“阴律”的变化影响到“物色之动”,这里的“阳气”、“阴律”是指气候,从而又影响文学的生成。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另一位重要批评家钟嵘也讲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①这四句话概括性道出了气候对于文学的影响,气候改变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影响着人,人便在文学中体现出这一变化。自然气候对于文学内部景观造成差异,故有“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因海拔差异造成的气候不同而表现出的相异景观。东西差异也会影响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不同。“单车欲问边”时,王维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在“竹林馆”则写了幽篁、深林、明月等景物来表达自己月下独坐的悠闲生活。《使至塞上》与《竹林馆》便反映了文学内部景观的差异,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

第二章 赵本夫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书写

第一节 婚丧嫁娶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赵本夫自然不会错过对于婚姻礼仪的描绘。无论是“压轿”,还是“闹房”,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天地月亮地》中,赵本夫对于“压轿”的描写非常细致,从其散文《到远方去》可知,这是他亲身经历的事,而且他至少有三次“压轿”的经历。“迎亲队出村,先放三声炮,轰天巨响,能传出四五里远。一路逢村就放三声炮,回来时也是一样,这样能及早告知迎娶双方花轿已到哪里,好早做准备。也有沿途招摇的意思,让人知道某村某家娶媳嫁女。”①正是这种亲身的体会,我们才看到赵本夫对于“压轿”的演绎,在《天地月亮地》中,每次有人娶新娘,天易都是重要角色。因为“迎亲轿不能空着,要有一个童子压轿,天易是长门重孙,自然非他莫属。按规矩,童子坐轿去,回来只能坐太平车,由牛拉着骨碌骨碌往回返,前头的轿子里坐着的已是新娘子。”②但天易不喜欢太平车,想要和新娘子坐在一起,新娘子知道天易在未来家庭中的重要位置,便让天易一起坐在花轿上,但是,“新娘的盖头是不能中途揭开的,被人知道了会说这女子浪。”新娘的盖头自出门前盖上,要从娘家上轿到新郎家中落轿再到洞房花烛夜由新郎解开,在这期间,新娘都要盖着盖头。天易每一次都调皮的将新娘的盖头揭开,在多年后,八音被逐出家族时,她忽然想起天易在花轿里揭开她盖头的事。这个风俗古朴而充满形式感,却也表现出女性地位的低下,而八音娘的疑问也说明她自我缺乏女性的主体意识与反抗精神,这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恶果。

在八音嫁给七子后,“闹房”则更是让她受尽凌辱与折磨。“新婚三天无大小,男人们可以一闹一个通宵,这对新娘子来说近乎残酷。在这三天里,任何男人都可以去胡闹,除了摸捏扭搂,闹到忘形时有的男人还掏出家伙让新娘看,吓得新娘子无处躲藏,更有甚者索性扒掉新娘的裤子让她一切暴露无遗,无数双贪婪的手伸过去往阴处乱摸,新娘子尖声叫着讨饶,有的被逼抽出一把剪刀自卫,还有的被羞的自杀。新婚三夜新娘子承受的是蹂躏和灾难。一个姑娘变成一个女人差不多是在闹房时就完成了。”①时至今日之文明社会,这种现象仍会发生。相对于八音,《陆地的围困》中的菱菱、《黑蚂蚁蓝眼睛》中的柴姑与小迷娘、《天漏邑》中的七女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是赵本夫所赞扬的,尽管她们大都在感情上处于被放逐的状况。赵本夫通过“压轿”、“闹喜”这两种婚嫁民俗的描述,揭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于女性所造成的愚昧与重压,也表明了根除文化糟粕的迫切性。
.........................


第二节 饮食文化
美食学家蔡澜曾说“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②这句话中所说的“妈妈的味道”其实是指人在孩童时期所形成的对于味觉系统的认知,妈妈将味觉如同传授语言一般植入到孩童的记忆中,而这种记忆一旦形成,便形成了一种乡愁。
徐州历史悠久,彭祖更是徐州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徐州既有来自浪漫传奇的菜肴,又有从诸多战争年代继承而来的美味。在赵本夫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具有徐州地域特色的食物:羊汤、烙馍、壮馍、辣汤、凉粉、煎包、三刀、角蜜……在小说《刀客和女人》中,赵本夫对于马家酒馆做羊肉汤的做法有详细的描述:每逢煮羊肉时,选肥一些的切成大块入锅。同时,把几尾活蹦的鲤鱼剖好,也投进锅里,放上各种佐料,一同用大火烧开,之后再用文火炖一会。这时,羊肉煮到八成,熟而不烂;鲤鱼已完全煮透,汁水都浸在锅里,捞出来扔掉。把羊肉用飞刀打成薄片,放在一个大盆里待用。③此种做法源于徐州名菜“羊方藏鱼”,“羊方藏鱼”相传为彭祖发明,彭祖被称作中国烹饪的鼻祖。将“鱼”和“羊”一起做菜,便形成一个“鲜”字,“羊方藏鱼”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菜”,伴以古老的故事,徐州的味道便从这一道菜开始。在马家酒馆喝羊肉汤的有私塾先生、大户管家,也有铁匠、剃头师傅、庄稼人,他们吃着茴香豆、羊蹄,在羊肉汤中泡着烙馍,充满烟火气息。“烙馍”也是徐州的代表性食物,徐州地处战略要地,人口流动又较大,南北文化的碰撞形成了烙馍这种南北交融的食物,相传在宋代就出现了“烙馍卷馓子”,因其不易变质又方便携带而成为军队中的食物。在徐州有句顺口溜,“正着咬、斜着拽、咬不动、多包菜”,非常生动形象地道出吃烙馍时的形态。在《天漏邑》中,赵本夫所写的彭城特产糕点“三刀”和“角蜜”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那东西确实好吃,用蜂蜜、冰糖、芝麻做辅料,炸出来香甜而不腻,又酥又糯,老人都爱吃。①除去吃物,赵本夫在小说《刀客和女人》中还写到了烟的制作过程:第一道工序是把晒叶和炕叶的梗子去除,行话叫扯片。然后在烟片上喷洒豆油、香油、白糖水、冰糖水、蜂蜜、玉兰香粉等,再用姜黄和金黄染色。这一切做好了,把烟叶片压紧,用烟刀切成一个一个条方,很像印花厂切纸的样子。把切好的条方用皮绠绷紧压实,用刨刀刮成烟丝,然后再次拌料、染色。根据用料和成色不同,加工好的烟丝分别叫丹桂、兰绒、金丝等,一包包封好待卖。
.........................

第三章 赵本夫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的价值与意义..........................47
第一节 对土地的皈依...........................47
第二节 对江苏文学的影响............................. 50
第三节 人类学意义..........................54

第三章 赵本夫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对土地的皈依
一、“土生土长”

对于土地的关注是赵本夫小说的根本特色,赵本夫从乡土文明嬗变角度、城乡对照角度,书写出土地与人的复杂关系。《黑蚂蚁蓝眼睛》中柴姑便是一个典型人物,柴姑具有俄罗斯血统,当她从东北来到这片土地,她为这片土地能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惊叹,这与在东北大片大片的森立迥然相异,柴姑惊异于土地的神奇力量。柴姑用挖出来的金子从清朝官员那里买来一大片土地,她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让这片土地长满自己所种的庄稼。柴姑甚至搂着种子一起睡觉,也希望自己能够生很多的孩子,并让他们走在这一大块土地上。柴姑对于土地的崇拜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她本身与土地也构成了同构关系。小迷娘是赵本夫在《黑蚂蚁蓝眼睛》中着重写的另一个女性人物。小迷娘与柴姑有很多的相似点。比如,

她们都有“超自然力量”,柴姑可以召唤蚂蚁,小迷娘则能够“与蛇共舞”;她们都追求自由,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柴姑与老石屋三兄弟有“乱伦”关系,却仍旧找老大疯狂交媾,小迷娘则选择离开老三,放弃了荣华富贵的老板娘生活,而选择重新回到乞丐生活,走回了荒原。柴姑似乎能从小迷娘身上看到自己,小迷娘也对柴姑充满好奇。然而两个人身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她俩对于土地的认识,在柴姑看来,土地是万物的载体,土地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

结语
本文力图通过对赵本夫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的书写研究,较为深刻地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与文化趋同背景下地域文化书写的意义,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生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赵本夫小说所受苏北地域的影响;通过对赵本夫小说中的婚丧嫁娶书写、饮食文化书写、建筑与空间书写、方言俚语书写、文化心理特征书写的探究,以达到对地域文化对赵本夫小说创作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探讨作家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理论;探究赵本夫小说中地域文化书写对于江苏文学及当代文学的意义,乃至人类学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