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另一种可能——木心散文的文学内在矛盾及其解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65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本文从他广受读者喜欢,也是他成就最著的散文入手,做一整体的剖析。从文本出发,窥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艺术上的矛盾性。再回归作家自身,联合其与读者之间的文本互动,探究木心在面对自身与外在矛盾时,迸发的文学想象和艺术创造,打开其文本要达到的精神空间。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绍兴的富庶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他,凭着优渥的条件,及自身对文学艺术的喜爱之情,饱读诗书。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青年时期的他热血方刚,曾在内战期间,领导上海美专的学生运动,抗击反动政权。解放后,木心成为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的设计师,凭借专业的技能与自身的艺术天赋,在艺术实践中得到了提升。木心命途多舛,三次入狱,期间著作及手稿全部被毁。80年代初国门初开,木心便去国至纽约,直至2006年回到家乡。此前他的作品己被收录美国大学的文学教材,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首刊中推介木心,引发关注,自此台湾圆神等多家出版社开始出版木心的文学作品。2006年陈丹青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刘瑞琳合作,陆续出版了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鱼丽之宴》、《爱默生家的恶客》;诗集:《我纷纷的情欲》、《巴珑》、《西班牙的三棵树》、《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的日记》。木心开始在大陆为人所知晓,迅速卷起一股文化潮流。生长于浙江绍兴却多年旅居海外的木心,不论是作为“新作家”亦或“老作家”,都备受争议。木心的身份是独特的,其人生跨越的时代以及接受的文学素养也是独特的,坚守人文与自由的堡垒,挑战流行话语与现世束缚等等,使得木心显得与当代大陆文学秩序格格不入。这位自称为“文学鲁滨逊”的作家,他的散文世界,字字句句给人以新奇之感。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自出世就会被所有人接纳并喜欢,但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如动人的乐曲,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具有多样解读的可能性。有着诗人智慧与秉性的木心,他的散文给人以小众、奇特、细碎的感觉。散文作为艺术作品是智慧的表征,最能彰显作家的文笔与情感。散文有时充满了想象的可能性,强调在创作中渗透诗性、创造性、审美性以及基础的真实性,这些都使得散文具备诗性智慧的同时,也达到“灵性共感、心智交融”的境界。
.............................

.......................

第二章抒情的恶客——木心散文内在矛盾的产生

2.1与世界之“勃谿”
鲁迅说“铁屋子”里没有觉醒的人民是愚昧的,要把他们叫醒。'木心说,“睡着的男人们得到片刻的内心宁静,醒来时又面对真实的残酷。”鲁迅拆屋子是在内忧外患的国难时期,是对禁锢人们思想的旧传统进行强烈的批判。木心写作的年代是在“拆屋子”之后,面对现实的不完善与自身的困境,苏醒后的人民将如何应对外部世界?他在《爱默生家的恶客》中谈沮丧一一“正当看穿这世界的矫饰而世界因此属于他的时候,他摇摇头,回绝了”。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世界的人和人的世界无疑是共存的。木心看穿了矫饰的世界,即看穿了矫饰的人,那被看穿了矫饰了的人的世界,木心与之是存在“勃谿”。“妇故勃谿”指“表现出愤怒的脸色。语出《庄子外物》。指婆媳间的争吵”。所以在木心看来,这样的“勃谿”终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他称这是“情人间的争吵”。对现实的不完满不满,对其始终存有隔膜,这使木心的文本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爱有恨、有情有痛的“恶客”形象。
木心生长于20世纪的乌镇,那是个动乱的大时代,大到国共分裂,南昌起义;小到家园沦陷,由汪伪政府统治。而木心作为旧式的富家子弟,年少时并未有大时代应有的颠沛流离。私塾教育,名师相教,有足够优越的条件去饱读诗书,文学艺术的根已经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孕育。他的童年就是在守护古典时代的遗产中,一路成长过来的。去国后,身边没有优秀的中国书籍阅读,木心此时写作的很大一部分资料,都是在此时所涵养的。
.......................

2.2予世界之情
木心用“一只是情郎的眼”,在对世界进行诘问之际,又满怀温柔之意。“但就文学而言,木心本质上是个诗人。”他的散文又体现着对世界的深情关怀。正是因为怀着诗意之情看待生命世界,所以无法忍受生命世界的不完善。热爱世界,故要与污损之处不断去斗争,也是去“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艺术家不满意于现实世界,才想象出一种理想世界来弥补现实世界的缺陷。”木心宣称做人类的情人,在与世界的“勃谿”面前一边以“恶客”的形象理性思考,一边将现代世界的另一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点出,实则温情脉脉,发出自己热诚的祈愿。
2.2.1坚守人文主义传统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但是惟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返本。因为他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对木心而言,返乡就是坚守人文主义。以这个人文主义为根本,木心建构了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家园”,在这个家园中,他驰骋双眼,始终不失本心。
木心一生都在前往希腊的路上,这希腊的魅力让他愿意为之受苦罹难。只是漫步在二十世纪里,总是在无情的对比中失落,祈求邂逅“文艺复兴人”。“凡一国正式或非正式的文艺复兴,都是浪漫的、人文的、重现实的、异端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是春秋战国,一是唐代,另一或可说是五四运动。”在《哥伦比亚的倒影》中,他在“此岸”寻找人类历代文化,满怀希望地寻找合理清净兴隆。不论在人文思想还是人类生活方面,皆无所踪迹。“彼岸”逝去了的社会的很多细节在思想中流过,然而只是得到了它的倒影,这个倒影甚至并不恒久,连微风有时都无法抵过。以人作为主语和中心语的句子,都表现了木心的人文主义视角。当古人文主义可以打破中世纪人们认识与幻想世界的藩篱时,那种认真又笃定的精神,将人的尊严与个性发挥出来,这是人文主义深刻改革的曙光。
..........................
第三章恭于文学的“玩家”——木心散文内在矛盾的表现及转化............17
3.1木心散文矛盾的具体表现..........17
3.1.1在“二律背反”之间驻扎理想国营地.............17
3.1.2语言与自由.............19
第四章想象另一种可能一一木心散文内在矛盾的解决............27
4.1想象另一种可能的内涵............27
4.1.1艺术与生活同一的可能性...........27
4.1.2美学建构世界的可能性............29

第四章想象另一种可能一一木心散文内在矛盾的解决

4.1想象另一种可能的内涵
艺术的创造需要想象的存在,黑格尔曾言:“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它就是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作为这种产品,它是为旁人的,为听众的关照和感受的。这种创造活动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散文写作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自己的园地的写作,整日纠结在鸡毛蒜皮的事物表象之上,却不重视精神生命及思想的可能性想象。木心作为“抒情的恶客”的形象横空出世,这看似是一种矛盾的形象。一方面是木心自身处境下的选择,一方面是作为“隐退艺术家”的观众。在“二律背反”之间,才能更自由的借助想象的桥梁。拉离日常经验的规训设置,打破经验束缚,不断努力地追寻“美”与“真”的统一,重新审视世界并建立了新的美学体验。散文的内在矛盾反而作为他追寻另一种可能的动力和支点,终极目标便是,对人存在的可能性领域的挖掘。想象另一种可能,在诗意性的关怀和无声的对抗中,逐步解决了自己的内在矛盾,且完成了自己与那个心存“勃谿”的世界所不同的话语建构。
...........................

结语
当屈服于现实世界的不完善,继而用错的判断面对世界时,我们的思想便会产生一种奴性因素。这个奴性因素会导致人失去自由的方向,陷入对神、权利、金钱等的盲目崇拜的泥淖。木心生平三次入狱,出狱后仍然长期地被人为的监视与禁锢。去国后,他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现实的贫困、孤寂与无名的潦倒中度过的。木心理解人类的生存弊病,也明白自己的现实处境。在现实世界与自己存在“勃谿”,将身体和思想禁锢时,他仍然是满怀深情地寻求与世界的对话和沟通。他选择以“抒情的恶客”这样的形象横空出世,正是怀揣着恭于文学艺术的精神。与世界的“勃谿”是他建构理想国的动力,予世界的深情是他不断挺进的基础,他的矛盾正是因为热爱世界,而不愿意就此屈服于世界的不完善。反映在散文中,以“恭于文学的玩家”的方式,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以异质性的语言,多样性的文体,“分身”的艺术主体,具体表现自己的矛盾。在文本中是一个“玩世不媚俗”的形象。在这些文本表现的基础上,想象对经验的打破、整合、回归,使得与现实的“勃谿”,以诗意的新美学体验在文本中转化。木心散文的内在矛盾反而成了原始的驱动力,使得美与真更好的融合统一,散文作品由此迸发出想象的另一种可能。这些可能性降临木心制造的美学体验中,理想和矛盾有了碰撞的可能,产生了奇异的火花,激发着众多个体生命以纯粹的本身姿态,多次进入精神生命家园发现另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