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学位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论
一、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第二次北伐时期即以蒋介石 1928 年 1 月 4 日复职为始,1928年 12 月 29 日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为止这一期间蒋介石的表现及策略。1928 年的第二次北伐战争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清除共产党、蒋介石复职后、掌握国民党实权的特殊背景下发生,这可以说是蒋介石第一次独立领导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战争,此时的蒋介石步入不惑之年,历经世事,心智成熟,他在第二次北伐时期所做出的各种表现行为以及政治策略、军事决策也就能相对丰富真实的体现出他的思想。习近平主席也曾讲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1因此,加强这个阶段中蒋介石初期政治思想及军事思想的探析对于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蒋介石思想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1978 年以来,中国大陆的政治氛围日趋缓和,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而对“反面人物”蒋介石的研究也从“为政治服务”向“为学术服务”转型。在这些关于蒋介石的研究中,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为主,鲜有研究早期即青年时期的蒋介石,以研究蒋介石的抗战思想为主,少有研究蒋介石初期军事政治思想,对仅几个月时间2的第二次北伐战争时期中的蒋介石更是鲜有研究,因此,本人就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对第二次北伐战争的过程战果梳理清晰,将蒋介石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体考察分析,以期了解蒋介石初期的军事及政治策略萌芽及其特点,更全面完整的探析蒋介石的一生,希望对以后学者的相关研究能够有所裨益。
........
二、研究现状
进入 21 世纪以来,制约蒋介石研究的诸因素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社会生活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史学研究的观念也呈多元化趋势。虽然大陆在民国档案的开放方面还有所限制,但台湾地区开放了蒋介石的全部档案,并选择一部分陆续出版,蒋介石的日记也经其家人同意对外开放,大陆学者通过海外访学的机会得以利用。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对蒋介石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蒋介石研究中又多以蒋介石的生平经历综合性研究为主,对其思想的研究相对偏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当属杨天石的诸多著作。杨天石自 1985 年起陆续访问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接触到大量珍贵档案,同时他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读到蒋介石日记的学者。凭借着蒋介石日记等大量详实的史料,近年来杨天石发表了许多关于蒋介石研究的专著。他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这本书中,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蒋介石日记,展现蒋介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人生活、思想性格、政治作为、治国方略等详尽内容。张宪文、方庆秋主编的《蒋介石全传》,运用大量档案馆收藏的尚未公开出版的史料,如:蒋介石日记、书信、年谱、会访记录;蒋介石的亲信们的各类有关史料;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文献资料等,详述了蒋介石复杂曲折、耐人寻味的人生历程。进入 21 世纪对于蒋介石的研究又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是杨天石利用海内外档案完成的一系列蒋介石研究著作——《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等。以上这些关于蒋介石研究成果的代表性的专著,都是以蒋介石的生平,经历为主要研究中心的综合性著作,而涉及其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方面的专门性著作较前者少之又少。学者黄道炫、陈铁建出版的《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是从蒋介石的思想源头及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分析了蒋氏思想资源的构成,也未曾涉及到蒋介石的军事及政治思想方面。台湾有部“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的《先总统蒋公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其中有数篇关于蒋介石军事思想文章,大多是集中于蒋介石成立黄埔军校时期的军事思想及抗战时期的军事策略研究,而且研究人员政治立场特殊,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彩色,不是完全站在学术角度而研究。相较于专著,学者的研究性文章则较多的涉及到蒋介石的军事思想。刘子明 1993 年发表于《军事历史研究》的《蒋介石军事思想初探》宏观提出蒋介石的立国尚武、持久消耗战略等的军事思想及策略。仲华 2003 年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中的《1931—1937 蒋介石应对日本侵华的军事思想》,这篇文章也只是研究 31——37年间蒋介石的抗日军事策略及思想。综上所述,对于蒋介石在第二次北伐时期的军事政治策略与特点的研究鲜少存在。
.............
第一章 第二次北伐战争准备时期的蒋介石
一、蒋介石进行第二次北伐战争前的形势
北伐之前,中国大小军阀混战,各据一方,实力强大的军阀控制着中央,小军阀以联省自治为借口控制着地方。这些军阀的目的一致,通过手中的权力,搜刮民财,以此用来招兵买马。1民国时期的军阀与帝国主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关系:军阀把帝国主义作为庇护,帝国主义者把军阀作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工具。因此,帝国主义者依赖军阀实行其侵略行为,军阀依靠帝国主义者稳固其地方或中央统治地位,他们两者两相利用,各得其所。2自 1927 年第一次北伐中止至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北伐,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内,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以及各地方军事割据势力斗争不断,矛盾重重,国内局势可谓是纷繁复杂、波诡云谲。在 1926 年发生中山舰事件后,迫于各方面压力,汪精卫选择出国躲避,相反,蒋介石因为此次事件势力日益膨胀,国民党右派占据上风。为了抵制和改变这种情况,国民党左派积极开展“迎汪运动”,左派人士强烈盼望汪精卫回国。彭泽民在 5 月 25 日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上提出,汪精卫虽然身体欠佳未康复,处理政务不便,但还是热切期望他能尽早着手处理各项事务。3北伐军从广州出发进而攻克武昌,此时蒋介石便产生将南昌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的想法,但事不遂蒋的心愿,由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委员会组织的临时联席会议在武汉暂时执行最高职权,蒋介石并不是联席会议中的会员,迁都之争以蒋介石的失败而告一段落。与此同时,北洋军阀势力奉鲁军南下在河南与吴佩孚部爆发了奉吴战争,吴佩孚势力土崩瓦解。表面上是奉系军阀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河南战争则是加速了北洋军阀的崩溃,此次战争造成的结果便是吴、阎、奉“三角讨赤联盟”解体,奉系成为了孤家寡人,也使得奉系成为北伐军的主要目标。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后,使得党权掌握在武汉国民党左派手里,军权掌握在蒋介石手里。国民党左派的主要方略是以党权制衡军权,企图以群众大会、通电宣言、决议等约束蒋介石。但是,事实证明,胜利者是军权,不是党权。左派这种恢复党权的运动使双方矛盾激化,蒋介石以暴力回应,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党反共”,并且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在宁汉对峙期间,北伐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盛大的北伐誓师典礼由武汉政府操办,于 1927 年 4 月 19 日在武昌南湖举行。
..........
二、蒋介石在第二次北伐战争准备时期的军事策略
蒋介石对嫡系部队看重之深由来已久。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第一军,由何应钦统领。在蒋介石的统领下,嫡系与非嫡系的待遇差别极大,“蒋始终不愿其在第一线,以牺牲自身实力”。1在其日记中也有记载:“冷眼凉面,天下之最难堪者,莫窘于嫡系部属也”2足以可见他对嫡系部队的看重。但第一军总指挥何应钦与蒋介石若即若离,使蒋介石对此忧心忡忡。为了切实控制嫡系部队,蒋介石于 1928 年 2 月 9 日秘密前往徐州,在何应钦不知道的情况下,下令撤销何应钦的职务,并对何应钦的亲信李仲公称,他之所以撤销何应钦的职务,一是因为何应钦与白崇禧联合逼蒋下野,二是迟迟未发拥戴蒋复职的电报,三是桂系在外散布蒋已不能指挥黄埔系的言论。蒋介石讲这番话意指通过李仲公向何应钦提出警告,不许在嫡系中另立山头。蒋介石先发制人,剥夺了何应钦的军事实权,何应钦只得表示服从。
...........
第三章 第二次北伐战争后期的蒋介石 .............21
一、北上津京,坚决完成北伐任务 .............21
二、力排众议,坚决采取和平手段统一东北 .....21
(一)皇姑屯事件促进蒋介石采取和平手段统一东北....21
(二)利诱张学良,和平统一东北..........22
第四章 对蒋介石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的评价 .......25
一、蒋介石领导的第二次北伐战争的评价 .......25
(一)第二次北伐的正面意义....25
(二)第二次北伐的局限性......26
二、第二次北伐战争中蒋介石的评价 ...........27
第四章 对蒋介石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的评价
一、蒋介石领导的第二次北伐战争的评价
本文研究的是蒋介石的军事思想表现,以第二次北伐战争中的蒋介石为研究对象,所以对蒋介石领导的第二次北伐战争性质的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蒋介石此阶段的军事表现。从第二次北伐战争的结果上看,北伐军收复平津及张学良改旗易帜,标志着长达十六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蒋介石实现了全国表面上的统一,这无疑证明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这应该是蒋介石独立领导的战争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胜利。虽然奉系在军力与财力上弱于南京方面的综合力量:安国军的 60 万大军难以抵抗国民军号称的“百万大军”。但是这次战争中蒋介石出色的军事指挥和军事策略也是保障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蒋介石采取了兵分三路的策略,两路攻,一路进,有守有进,刚好破解奉系军先攻两路,后集中力量攻一路的战术。具体来说,张学良安排沿正太路和京汉路展开攻势的第三、第四方面军率先攻打阎锡山和冯玉祥,再集合兵力打败蒋介石。这刚好迎合了蒋的策略,方便了蒋安排的第一集团军率先在津浦线上的推进,而且安国军在正太、京汉两线上屡屡败退,使蒋的第一集团军得以迅速向北深入。此外,对于这次战争性质的评说,我觉得也应从积极的一面上分析。对于蒋介石领导的第二次北伐,有人认为它发生在国共分裂后,因此它已不是革命的战争,而是蒋介石领导的军事扩张,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后曾发动两次北伐战争,他认为“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为功”1,他认为只有通过北伐才能结束封建军阀统治的时代,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蒋介石也曾于 4月 7 日发布北伐誓词,宣称“党国存亡,主义成败,人民祸福,同志荣辱,在此一战”。2在这些誓词中也可看出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北伐的目的同孙中山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如果说誓词的设计一般具有鼓舞煽动、积极向上的特点,容易掩盖发起者的真实目的。但当国民政府平定京津、实现二次北伐的最终目标后,于 6 月 12 日,国民政府对内宣布结束军事,开始进入训政时期,15日,国民政府又对外宣布中国统一大业完成,为建设新国家应该开始一段新的外交关系,所有不平等的条约都废除,建立互相尊重主权的平等外交条约。1并且蒋介石宣布开始进入训政时期,这证明他一直遵守孙中山在 1924 年发表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所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的思想。2可见,蒋介石一直在遵守孙中山的思想,继承其衣钵,排除万险,取得北伐的胜利,实现国内的统一。
..........
结语
1928 年第二次北伐是蒋介石复职后,整合新军阀力量独立领导的并获得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在军阀割据的情况下,他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调和斡旋,将各派收归其领导之下,在国民党党内也实现了从宁汉分立到合流的统一,继而联合冯、阎、桂系各派,共同北上进行第二次北伐战争。在国外以日本为代表的侵华势力阻扰下,他通过谈判协商,争取帝国主义的协助,顺利完成北伐。蒋介石领导的第二次北伐战争形式上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统一。其策略有积极的一面,消灭了北洋军阀,有益于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但其策略也有消极的一面,他对日的妥协退让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军民的极大伤亡。蒋介石在第二次北伐中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都体现其坚决北伐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表现出他希望结束国内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多次就“三民主义”发表演说,增强了军民的国民意识以及同仇敌忾的决心,为第二次北伐战争的胜利提供精神援助。最终,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北伐军收复平津、张学良改旗易帜,这标志着长达十六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的政治中枢,引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促进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然而在蒋介石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中也体现其不成熟的一面,集中表现为在对国内外矛盾势力的处理上主要以妥协忍让态度为主。在对各军事集团的联合中,以政治手段为诱导,承诺以优惠条件取得对北伐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合作仅能是具有短暂效应的,不具备长期稳固性。这在第二次北伐战争的后期有所体现,在奉系和平移交北京的工作即将顺利完成之际,退出北京城时,遭到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的军事阻拦。因此,这种合作局面岌岌可危。蒋介石在对待国外以日本势力为代表的阻挠中,他所采取的政治策略中显然也存有消极软弱的态度,对日本祈求通过谈判协商,以及妥协避让来获得北伐的顺利进行。他为了完成北伐,实现统一,而忽略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没能正确认识国家统一的目的,仅仅为了实现国家内部的统一而实施统一策略,将国家内部统一作为直接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与外国侵略者进行妥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国家统一的意义。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