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学位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魏了翁(1178 年—1237 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浦江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历仕宋宁宗、宋理宗两朝,经历过韩侂胄、史弥远两大权相主政时期。长期在四川为官,出知过嘉定府、汉州、眉州等处。在地方期间,积极创办书院讲学,对理学在四川和湖南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在端平二年(1235 年),在宋理宗对他的信任和其政敌的“鼓吹”中,魏了翁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成功击退了进犯蒙军,完成了一次军事实践。嘉熙元年(1237 年)卒。根据《宋史·魏了翁传》记载,他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
1.1 研究内容与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历史学方法,以南宋后期著名历史人物魏了翁围绕“督视”任命的前后过程为线索,主要力图获得三个目的:首先,证明魏了翁被任命“督视”而后又迅速被诏回虽然其政敌确实作出了很多努力,但起核心作用的是宋理宗对魏了翁因时、因势作出的选择,史书中“前后皆非帝意”的说法不对;其次,通过对魏了翁“督视”前的经历和言论进行分析,证明魏了翁确实是一位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文臣,其政敌的“鼓吹”并不完全是错误的观点;最后,通过从其政敌对其不择余力的攻击这个角度,加深对南宋后期政治斗争风气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内容、目的、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等作了叙述;文章第二部分对魏了翁所处时代背景和南宋士大夫心目中“恢复故土”情结进行了分析,得出南宋文臣士大夫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必然有机会参与军事实践;第三部分着眼于魏了翁在宋理宗亲政还朝后,表现出超强能力、进而遭遇政敌妒忌的时候,利用宋理宗对他早已产生的重要之意,其政敌通过借助蒙军入侵、需要创立“督府”和“督视”之机,鼓吹其具有军事才能从而使魏了翁被选定为“督视”。魏了翁在被选定“督视军马”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宋理宗因其才、顺其势而产生的意愿,其政敌的打压都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部分根据魏了翁作为一位具有任职“武学博士”的经历,又结合他本人对与金国“和”“战”问题、对“开禧北伐”和“汴洛之役”两场战争、对北军问题、对南宋地方武装力量不足的弊端、倡导恢复“府兵制”五个方面的言论来看,他确实有一定的“知兵”能力;第五部分通过对魏了翁在其“督视”过程中,通过“战争动员”、“处理叛军和安抚北军”、强调抛弃于敌人和谈的幻想、军事防御中坚持以襄阳为重点的四大举措进行研究,得出了魏了翁调度、指挥得当,加强了南宋京湖地区的防御,客观上对于此次南宋成功抗击京湖方向入侵的蒙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去职后,魏了翁又对整个“督视”过程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富有实用价值的建议。最后简要分析出魏了翁被诏回的原因是宋理宗对大臣意见的让步;第六部分对魏了翁军事才能进行了总结。
............
1.2 研究意义
第一,完善对宋蒙(元)战争背景中南宋方面统帅的认识。魏了翁此次“督视”虽然是被偶然因素所促成,但他确实承担起南宋京湖前线指挥的重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蒙(元)战争持续四十余年之久,其不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通过对魏了翁这一位被动卷入战争、曾任宋军前线指挥的个人经历进行研究,可丰富宋蒙(元)战争的研究。第二,完善对魏了翁这个南宋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中,所有学者都应该有注意到魏了翁具有“督视”的实践经历,但未能就魏了翁“督视”任命本身及所涉及的魏了翁是否具备军事才能的问题展开探讨,本文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空白。第三,加深对南宋后期激烈政治斗争的理解。从魏了翁“督视”任命过程可见,虽然魏了翁的“督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南宋方面击退此次蒙军自京湖方向的入侵贡献了力量,但是魏了翁并不是当时作为“督视”的最佳人选,是其政敌利用宋理宗欲重用魏了翁的心理,将“督视”任命作为打击、排挤魏了翁的手段,政争发展到如此地步也是罕见。
..........
2 南宋文臣士大夫参与军事实践的必然性
作为在南宋后期与真德秀齐名的理学大家、位列人臣的魏了翁,其对南宋思想和文化领域有很大影响力,元人所撰《宋史》将其归入“儒林”(《宋史·魏了翁传》卷 437·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中。虽然近些年来,学术界对魏了翁这位南宋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在理学、教育事业、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史料中魏了翁的经历显示,他也曾同南宋名相虞允文相似,在南宋危机中由各种偶然因素交织将他推上历史前台,魏了翁曾“督视京湖、江淮军马”,领导前线宋军抗击进犯蒙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南宋击退自端平二年(1235 年)六月开始对南宋京湖战场方向发动进攻的蒙军起了较大作用,从结果上来看,这场胜利使魏了翁可以归入宋蒙(元)战争中使南宋王朝得以延续四十年的功臣序列之一。魏了翁作为一个当时极富盛名的文臣,在当时又是作为与真德秀齐名的理学大师,在数十年的官宦生涯中,却产生了一些军事能力,并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不是处于偶然,而是其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所决定的。
2.1 时代背景的影响
两宋都面对非常严重的外部军事威胁,以南宋时期尤胜。从南宋建立到灭亡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和金、蒙(元)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中,连杭州也一直称为“行在”而不称都城。其间涌现了很多反抗外来侵略、在军事领域有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武将方面主要有岳飞、李显忠、毕再遇等等,儒将方面主要有虞允文、杜杲、曹友闻等等。南宋的北部疆域大致局限于淮河、秦岭以南,军事实力相较北宋时期更为弱势,在南北对峙期间,南宋方面基本是消极防御为主,很少主动北伐,而北方政权则屡屡南下,所以现在有专家认为,南宋时期其实一直处于战时状态,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①。而且延续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传统,即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五代时期军人割据的局面,提高文官地位,重用儒臣(儒将)来统兵成为两宋时期非常普遍的自觉。自北宋仁宗时期开始,出现文官大量侵入武官地盘,而安抚使制度的建立,文官统兵更成为普遍现象②,每个边防区的统帅(经略安抚使)更是“祖宗之制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③虽然在两宋交际之时,出现过短暂的以武将掌控宋军主力的情况,在“苗刘兵变”后,通过“御营司”的设立、解除以岳飞、刘光世为首的武将兵权等手段,南宋方面又恢复了宋代一直存在的“崇文抑武”传统。这项传统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借鉴五代历史教训而对武将进行压制,另一方面此项传统一旦建立起来,便又受到宋朝士大夫崇尚“祖宗之法”(宋朝人所说的“法制”常同“祖宗之法”联系起来,开国以来制度化的诸多纲纪,冠以“祖宗之法”名义予以固定;尚未稳定实施者,通过不懈不休的解释,将其收拢入“祖宗之法”范围中,逐步制度化①)的观念约束。在武将势力受到压制,文臣(或文臣出身的儒将)在面对南宋危亡局面的时候则必然走向战争历史的舞台。故南宋士大夫参与、接触战事成为当时非常寻常之事。
.........
2.2 南宋士大夫心中的“恢复故土”情结
“恢复”情结自北宋时期就深深影响了宋朝方面部分文臣士大夫的心理,北宋时期的“恢复”情结主要目的应是以恢复昔日汉唐旧疆为目的②,核心是在“华夷意识”下所希望恢复的昔日“汉唐”故旧疆域。“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③、“以驱除他族,恢复边陲”④。北宋士大夫所谈论的“汉唐故疆”包括:后晋时期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西夏和吐蕃、羌族等占据的河西走廊和陇南地区。当士大夫如此“情结”再遇到追求武功的皇帝,便能推动对外政策发生转变。北宋时期的开边行动:王韶开“熙河”之役、马植献计联金灭辽,都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而到了南宋时期,其“恢复”情结是基于面对国家被创、徽宗钦宗二帝蒙尘的“臣子恨”和北宋故疆的失陷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含义中有着远比北宋时期更为强烈的复仇情绪。其内容也包含了“恢复”故土、一雪前耻的讨论。“宋人的华夷意识随边患加剧而抬头,至靖康之难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⑤。“恢复”一词频繁充斥在南宋时期相关文献中,例如岳飞曾向宋高宗建议“如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⑥、“(杭州)南渡遂为行在所,列圣志在恢复”⑦。而且“恢复”一词慢慢变成对金国政权的专门仇恨,在金国灭亡之际,南宋面对蒙古在其边境制造的摩擦不闻不顾,坚持联蒙灭金,以“获其主完颜守绪遗骨告太庙”⑧作为一场雪耻大胜而不是尽力争取故土。
.......
3 秀才知兵:魏了翁被任命为“督视”...........10
3.1“督视”前魏了翁生平回顾........... 10
3.2“督府”和“督视”的含义............11
3.3 当时建立“督府”、选择“督视”的必要性.........12
3.4 宋理宗因才任命魏了翁为“督视”......13
3.5 宋理宗欲重用魏了翁的表现.......... 15
3.6 魏了翁在“谎言”中被迫接受任命.......16
4“督视”前魏了翁“知兵”的能力探析.......18
4.1 曾担任“武学博士”的经历.......... 18
4.2 魏了翁对与金国“和”“战”问题的态度....19
4.3.对“开禧北伐”和“汴洛之役”行动的认识........20
4.3.1“开禧北伐”......20
4.3.2“汴洛之役”......21
4.4 对“北军”问题的看法......... 22
4.5 建议加强南宋地方的武装力量......23
4.6 建议恢复“府兵制”.....25
5 魏了翁的军事实践及被诏回原因............28
5.1 进行战争动员........28
5.2 处理叛军及安抚北军.....29
5.3 强调丢弃与敌人“和谈”的幻想...........30
5.4 防御作战中以“襄阳”为重点.....30
5.5 结束“督视”后的献策......... 31
5.6 魏了翁指挥得宜而被诏回的原因...........32
5 魏了翁的军事实践及被诏回原因
魏了翁“督视京湖、江淮军马”的时间从被任命到接到召还诏书大约三个月左右,如果算上还朝过程中随宜处置“襄阳兵变”的时间,实际总的时间为五个月左右。魏了翁开府之初,关系全局的“督府”从一开始便没有获得朝廷各部门的全力支持。运转之初首先面临幕僚将佐人选和经费不足两大问题,甚至成为其请辞“督视”的主要理由。“既而祈请钱物、辟置属官皆不能尽如初意”①,“所带钱物绝不足以充一犒之用。”②直到出发时,经费只能达到最初所定的一半。而选拔属官时更是遇到人为掣肘,“府吏胥徒无一可使,文书行移率自为之。虽欲从密院差拨,茫不知其人数。日间欲遣人至外郡,与欲辟之官属,先定去就,尚无一人可谴。……所辟之官,以其资浅望轻不肯乐就,所御之将士,皆是乌合,又必以其非素拊循,动多扞格。”③甚至连督府护卫问题也需上奏理宗请求解决,“今欲差殿司人,或者难之。将取之镇江,左丞相云镇江已不肯抽那……盖不惟到司之后难于运调,而沿途次舍元未有一兵可以为卫。万一寇盗瞷知督府之单弱,事有出于意料之外。”④出发前便魏了翁便已考虑到督府到达京湖前线时间至少要两个月时间,而通过邮传只需七日便可将信息传递至京湖,为防止局势恶化,便以私人及督府途径发出指令“十项指令”:要求自镇江到鄂州间沿江州郡将境内隘口数、兵员数目、船只数、统兵将佐姓名等信息上报督府以备调遣;命王旻、孟珙招纳德安叛军;作书给赵范、何元寿随宜措置,黄伯固权参赞军事以督府议事厅一面行事措置等等。⑤其行进的路线由临安-嘉兴-平江府-无锡县--常州--镇江--建康--太平州--池州--江州。在镇江与淮东制置使赵葵、建康与沿江制置使陈韡分别会面,并沿途犒赏将士。
........
结语
整个“督视”活动,是南宋朝廷内政治斗争的结果,魏了翁个人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虽然结合他“督视”过程中的实践证明,魏了翁确实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魏了翁政敌进行的存有一定真实性的“鼓吹”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影响了宋理宗的判断。不能说魏了翁不具备担任“督视”的条件,只能说其并不是当时最佳“督视”人选。他的任命主要来源于宋理宗对他早已有的重用之心(对其执政能力的认可)和因时、因势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魏了翁获任“督视”任命并取得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而非理性。综合来看,魏了翁是在“谎言”中完成了一次拯救国家命运的军事实践,最终侥幸取得成功。对于魏了翁个人来说,在整个“督视京湖、江淮军马”的军事实践过程中,虽然期间遭遇了一些朝廷同僚、军队将领不配合的情况,但对于一个缺乏实战经验、首次承担多个战区军队指挥任务的文官来说,其表现显得相当优秀。尤其是在其已被诏回时突遇“襄阳兵变”这一紧急情况,他以事关重大继续行使督府职能,减轻了“襄阳兵变”带来的影响,再加上当时蒙古方面对襄阳战略地位的认识程度不够,使得襄阳在接下来 30 多年宋蒙(元)战争中继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次行动也可以看作魏了翁从“知兵”到“指兵”的一次很好实践,但对于魏了翁的具体军事才能无法做到定量分析。综合魏了翁的其他方面才能来看,他比晚宋其他空谈性命之学的理学大师更具有实干能力,具有成为南宋一代名相的条件,正如有明人评价:“魏鹤山以道学之懿,兼负经济之材,遭遇理宗以佥枢督视江淮军马,竞不能成安夏攘夷赫赫之功,而去其所成就,顾出张德远(张浚)、虞允文下”。①对于南宋方面来说,尤其是魏了翁的政敌在魏了翁“督视”前后的排挤、攻击、掣肘,加上理宗皇帝前后不同的想法,这对抗蒙战争的发展其实是很不利的。部分史书为宋理宗推脱责任,说前后对魏了翁的起罢皆不是帝意。实际上,如果说理宗在诏还魏了翁时只是暂时屈服于群僚要求而采取的不得已方式,但至少派遣魏了翁“督视京湖”时理宗是抱着很大期望,并不违反理宗的意志。从魏了翁外出“督视”前后的同僚相轧时间正是南宋号称“小元祐”的政治较为清明的时期,居然在大敌当前之时,部分臣僚专注个人利益、个人喜好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居然将关系国运的战争指挥问题视作政治斗争的工具,南宋灭亡已成定局。虽然我们可以从后面的史实看出,这段时期内蒙军的入侵是以掠夺为主,不以占据土地为主要目的(魏了翁出发达到江州后,蒙军已开始北退,故而未派兵接应襄阳方面的叛军),从这个结果来判断,似乎魏了翁被排挤去“督视”又被迅速诏回这个事件对当时历史并不会产生巨大影响。但当我们将目光置于魏了翁所身处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谁能保证或者判明蒙军不是为了灭宋而来?作为当时的朝臣应该不会忘记宋金联合灭辽之后两年,金军便攻占开封。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