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学位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调必须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以及建立资源共享的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2015 年 3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协同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16 年 5 月 19 日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创新能力分类标准与创新评价体系。[1]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是一项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的战略任务,科学评价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是进一步培育与加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有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如今,大部分研究仅从军民融合的管理体制、具体产业、路径选择等进行研究,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军民融合为视角,深入分析影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建立评价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选择科学的模型进行定量评价,然后以成都、绵阳、德阳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通过科学评价,了解我国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升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水平,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对创新的研究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于 1912 年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那么是谁来进行“创新”的呢?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承担者,即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创新领域早期开始的理论研宄之一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Arrow 最早确定科技进步这一要素被包含在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在因素里,同时分解科技进步的作用,并内生化其中部分的科技进步作用。罗斯韦尔(Rothwell,1992)在其基础上通过研究拓展了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两个定义的内涵,将产业创新和科学创新融为一体,并定义为集成创新。Grossman. G.M.等学者则建立了经济增长模型,此模型立足于自主创新视角,提出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应包括创新的相关要素。Rainer Andergansen 认为内生创新不需要外力作用,是系统的自主行为,是区别于引进创新和模仿创新的另一种新的创新方式。LengniCkhall、Hoskisson、Busenitst 等学者提出了自主创新是创新主体以研发为手段,通过利用资源和运用能力创新技术或开发新产品,将其进行推广,并最终获取经济收益的过程。Kim and Lee 深入分析了韩国的部分产业发展经验,最终提出了“逆向 A-U模型”,此模型给科技落后的国家指明了可以通过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积累、再创新,并以此形成具有国家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
........
2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及活动机理
从当前的研究资料来说,国内外对军民融合的认识有一定差异,关于“军民融合”的定义,有代表性主要有以下几种。Busza(1996),Kulve(2003),Korski(2009)等专家都讨论了军民之间关系,其中明确给出军民融合概念的是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在《军民融合潜力评价研究论文》中给出军民融合(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的定义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这一定义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但定义主要强调工艺及技术层面的协同,弱点是忽略了制度层面的共享。而国内对“军民融合”的概念第一次在《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正式提出。关于“军民融合”的定义,目前没有官方的或较权威的学术阐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资源有机共享是实现军民融合的必备条件和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论文中,军民融合,是通过一定机制调动军民间企业各种资源的全社会资源,完成军民技术的分享和相互转移,实现综合整合的改革创新进程,促进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研究领域可分为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等层次。 而在国家经济层面,研究的是军民融合对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是研究由区域内军民融合组织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内部推进军民发展一体化需要的战略和措施。
2.1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内涵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就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部,为满足军用和民用两方面的创新需要,通过突破军民融合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资源整合构成“创新组合”而实现建设军民创新资源共享的过程,也就是把军用创新和民用创新体系整合起来,通过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这样的整合过程,相互吸收借鉴,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13]。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是目前我国的创新体系基本模式。国防协同创新在保密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与国家民用协同创新相比,参与主体也要受到严格的审查,其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紧密相连。其协同创新成果转化面临更多限制性因素,在灵活性、开放性方面远不能与民用协同创新体系相比,因此不能简单以市场导向为基准,迫使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拘泥于在指定范围、指定对象和指定的主体上。在人才、技术、和工程设施等诸多方面,国防科技与民用企业科技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较于国防科技领域,快速发展的民用协同创新如今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远远超过它,但今天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二者处于分割的状态,其原因在于民用协同创新成果进入军工领域的渠道不畅通,同时存在各种限制性条款。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军用创新和民用创新体系的相互融合。
..........
2.2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
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综合融合,是实现中华民族 “中国梦”的起点和归宿,更是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伟大目标。近期目标是为了在国家层面实施对军民融合的统一领导,统一军用和民用资源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军地协调的机制。远期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目标,即“一个投入,两个或多个产出”,最终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总目标是实现各个时期少投多收,其中的收益包括军事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是建立在自由环境下军用创新和民用创新体系系统自发相互约束耦合的状态,其过程表现在空间、时间和功能这三个维度上的有机结合。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不仅需要军用产业与民用产业的合作要在时间和功能上的有序衔接,更需要两个产业动态变化规律趋势相一致,因此它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军用产业与民用产业之间的联动状态和过程。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中,应实现三个层面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投入层面,要实现要素和资源在军民间的互动、共享;过程层面,要实现军民协作研发、共同攻关;在形成成果层面,要实现军民协同共用共享。
.........
3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目标与原则.........20
3.1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目标............ 20
3.2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 21
4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方法.........24
4.1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24
4.2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计算........ 26
4.3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的确定.......... 28
5 实证研究.....34
5.1 区域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35
5.2 主成分分析............ 43
5 实证研究
本论文以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为实例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现状,首先选择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为了克服逐对比较法的不足,提高指标权重设计的科学性,层次分析法则是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分析,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此方法能够利用少量的已知定量信息,实现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实证研究数据来源是在与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四川省社科院和高校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问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向其发放问卷。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衡量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项描述的同意程度,再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形成专家的综合意见,建立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各指标的成偶比对矩阵。如表5.1 是收集到的部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定性指标的相关数据(便于数据的收集,先统计市属各区,然后再汇总统计分析)。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实际问题为前提,将多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划分成若干层次,最上层为目标层,目标层只有一层;中间层为准则层,准则层可以有多层,最下层为方案层,方案层至多为一层。且同一层的诸因素受到上层因素的影响,同时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一层因素的影响。最上层为目标层,只有一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中间可以有多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从心理学的角度,当准则因素过多大于等于九个时,应必须分解出子准则层。
.......
结论
本文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掌握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水平状况,并在研究提升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基础上,提出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这不仅丰富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军民协同创新建设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通过成都、绵阳、德阳进行的实证研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同时提出了可推广的意见及建议。
(1)结合区域特征提升关键薄弱指标投入。不同区域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实证发现无论是深度和广度,成都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明显强于绵阳和德阳,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根本原因在于在本区域内对影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要以国家行政区划划定的行政区域比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及政策制定的对象,考察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根据论文中提出的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特点,细化对应的三级指标体系,对不同行政区域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找出该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不足与薄弱点,针对性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提炼出的共性指标要作为军民融合指数进行监测,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数据库,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为推进军民融合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政策建议。
(2)长效机制与短期措施相结合。同一区域内影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指标权重不一样。因此在提升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的政策制定上,抓住那些如激励水平、设备和人才的投入这类长远性指标,则可以形成长效机制,长期让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可持续健康的提高。倾向于那些关键因素指标的投入,就可以得到比较快的成效。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