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倦怠现象的影响因素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13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发现,朋友圈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信息因素、工作因素、现实因素、平台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情绪、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印象管理、年龄和个人隐私;信息因素包括信息过载、社会比较、认知协调、持续性在场;工作因素主要指工作需求;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社交媒体倦怠涌现
20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两微一端等社交媒体的用户量越来越多,人们的社交圈也逐渐从现实世界扩展至虚拟世界,人们通过社交媒介构建出一个庞大的虚拟环境,并沉浸其中。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应用更加普遍,给予了人们更便利的互联选择。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已经成为社交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看似“繁荣”的背后,也逐渐衍生出了新的问题。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2018年凯度[1]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33%的受访人群认为社交媒体影响注意力,且认为社交媒体对的个人生活产生负面效应的占比高达93%,同比增长4%。从GWI[2]发布的关于社交媒体内容的趋势报告中可以发现,在2018年接受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近一半国家的社交媒体在线时间并没有出现增加延长的情况,时间维持在不变甚至是缩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20年。在GWI2020年报告中,接受调查的46个市场中有22个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依然持平甚至减少。同样值得注意是,报告中也显示平均社交媒体账户注册数量并没有显着增加。由此可见,近几年网络用户逐渐呈现出社交媒体倦怠(SocialMedia Fatigue,SMF)的倾向。清晰该现象出现的影响因素,对于用户平衡个人生活与使用社交媒体,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等具有启示性意义,对于移动互联网行业数字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丰富社交媒体用户采纳后研究。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理论意义
总体来看,虽然学界在社交媒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但是国内研究者对社交媒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应用层面,通过分析平台的现状提出营销策略等方面。以社交媒体倦怠为研究对象、以微信朋友圈作为研究视角却鲜有涉足。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作为切入点,选取具有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特征的朋友圈用户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理论,借助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探究方法,分析朋友圈倦怠群体的使用行为以及倦怠原因。
同时,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界对社交媒体倦怠研究以量化为主,但是从阐述更全面、完整的社交媒体倦怠用户图景来看,需要从质化研究方法入手。本研究以深度访谈为途径,通过文本分析能够进一步挖掘研究资源。其次,在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中,很多学者忽略了朋友圈使用动机以及倦怠因素后续对线下影响的研究,即社交媒体使用初期和后期两个端点,本研究通过对目标对象的访谈,兼顾“两端”——初始使用动机和倦怠后的去向,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倦怠状况,丰富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微信朋友圈的研究大多数围绕在内容生产等方面,对于从用户角度研究其信息倦怠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对于微信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扩展意义。
1.2.2现实意义
通过各种数据报告不难发现,社交媒体平台趋于饱和化,同时人均社交媒体账户也逐渐饱和,持有量停滞,上涨幅度变小。从媒体运营商角度看,掌握用户使用需求固然重要,但掌握用户倦怠影响因素,健康且可持续性地维护用户群体才能真正掌握流量密码,促进网络社交生态良性循环,就此而言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个体而言,对网络信息的取舍、网络社交与线下的平衡,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最后,从移动互联网行业出发,2018年谷歌提出的“数字幸福感”(Digital Wellbeing),与本研究终极目的不谋而合,即优化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本研究对于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具有启发性。
.............................
2文献综述
2.1倦怠现象
目前,学界对于倦怠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心理和情绪视角,研究职业倦怠和学习倦怠的不同现象,整体偏向于具体领域的操作性应对策略。
在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中,研究对象由教师、医护、公务员等群体逐渐扩散至更大职业范围。首先,医护职业倦怠的研究占比较大,基于医护本身的职业高强度的特点,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条件,学界对于医护职业倦怠的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朱靖、胡丹[1]等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合MBI-GS量表和多重线性回归,对医护人员的的工作状况和原因进行量化分析,最终认为工作薪酬和个人责任感是医护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职业倦怠研究对于教师职业领域的研究也较为关注。胡玥[1]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分析,认为神经质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教师可以从人格、情感和认知层面改善职业倦怠现象。屈廖健[2]等人运用元分析方法对21世纪以来大学教师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大学教师情绪劳动的深层表现与浅层表现与职业倦怠分别呈现正相关与负相关,教师管理应注意特定群体的情绪特征。最后,职场倦怠现象范围和研究对象也在不断扩大。石长慧[3]和王卓妮等人以科技研发人员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研究,探索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以及工作自主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倦怠的情绪衰竭和工作怠慢成正相关,而工作自主与职业倦怠成显负相关。
互联网背景下,学习倦怠研究呈现出心理、教育结合媒介层面探讨学习倦怠现象的趋势。刘采梦[4]和苑广哲等人针对新冠疫情以来,大量出现的线上学习现象,探讨错失焦虑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情况,发现负面情绪和网络成瘾对错失焦虑和学习倦怠呈现中介作用,对于本文朋友圈倦怠信息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向祖强[5]和马芳芳等人通过量化分析,探讨学习投入和动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学习动机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也经由学习投入间接影响学习倦怠。
..................................
2.2朋友圈倦怠
2.2.1朋友圈倦怠定义
明确社交媒体倦怠的定义,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朋友圈倦怠的内涵,从而为后文进行朋友圈倦怠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朋友圈倦怠”,相关文献资料为173条。从研究内容和文献数量可知,中国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研究主要围绕微信朋友圈展开,这种情况与微信平台作为中国最大的主流即时通讯媒体的位置息息相关。
目前,学界对朋友圈倦怠并没有明确和独立的定义,其研究主要依托于社交媒体倦怠的定义,例如熊慧等人在《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基于刘鲁川社交媒体倦怠模型针对朋友圈中辍现象进行探索[1]。根据社交媒体倦怠的定义基础,朋友圈倦怠可以理解为,开始厌倦朋友圈并希望从中退出的意愿和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朋友圈作为具体的社交平台,对倦怠研究要依托和结合朋友圈平台的特点,并对朋友圈使用行为进行整理归纳。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3研究重点难点、方法与思路..................................11
3.1研究重点难点......................................11
3.2研究方法........................................11
4朋友圈倦怠行为概述.............................13
4.1倦怠中嬗变的信息行为....................................13
4.2朋友圈倦怠行为..........................................13
5用户访谈资料收集与分析..........................14
5.1半结构式访谈.........................................14
5.1.1访谈内容设计........................................14
5.1.2访谈过程.....................................................17
7讨论
通过对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的探索,从倦怠过程以及关键影响要素,可以窥出当下用户和社交媒体的共生状态。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便利时,也寄生出被动的数字化社交运行机制,无形中带给用户信息压力,例如信息的呈现处理和管理等。而这种夹杂着现实影响力的压力,又将倦怠者们进一步推向类型更加丰富、更舒适的媒体怀抱,让用户围绕着信息旋转、狂欢和倦怠。与此同时,人与技术被捆绑的更加牢固紧密。
怎样阐释朋友圈倦怠?朋友圈倦怠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人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朋友圈倦怠现象是否意味着人可以逐渐独立于社交媒体之外?接下来将依次对以上问题进相探讨。
本研究更倾向于从积极的角度诠释社交媒体倦怠现象,有利于个体更好地处理与技术的关系。因此,社交媒体倦怠趋势的出现以及普遍化,可以在一定程度视为,某些用户在媒介技术强大影响力下对“本真状态”的觉醒。海德格尔认为的“本真状态”可以理解为,个体意识到了自己的有限性,并果敢地承受它,将感受面向自我,而不是随波逐流。有限性体现在用户“交流”的“闲言”“好奇”等状态,可以理解为用户不停地盲目追逐热点信息的状态,例如仪式狂欢等现象。但是,社交媒体倦怠并不意味着人能独立于社交媒体,而是对社交关系、平台环境背后的信息厌倦和逃离。可以理解为用户厌倦了对信息的不断追逐和跳脱,例如影响因素中的的持续性在场;用户厌倦了朋友圈仪式狂欢式的信息轰炸,例如影响因素中的认知协调;用户厌倦了复杂社交环境下的信息管理。用户意识到信息对自我的消耗,以及自身对抗信息的有限性,并尝试躲避这种负面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的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仅仅停留在“觉醒”阶段,即仅仅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意识到朋友圈信息对自身的负面影响而已。大部分的受访者都出现了平台转移行为,用弱社交的信息替代了朋友圈信息,但是这种选择难免陷入下一个平台的倦怠循环。因此,选择合适的观念面对人与技术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
8结论
本研究以社交媒体倦怠为出发点,对朋友圈倦怠现象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因素进相探究,旨在最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朋友圈倦怠是否意味着人可以逐渐独立于社交媒体之外?朋友圈倦怠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怎样阐释朋友圈倦怠?
研究发现,朋友圈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信息因素、工作因素、现实因素、平台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情绪、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印象管理、年龄和个人隐私;信息因素包括信息过载、社会比较、认知协调、持续性在场;工作因素主要指工作需求;现实因素包括生活压力、时间限制、社交成本、社会角色转变以及社交期待;平台因素包括功能操作、媒体社交环境。在清晰了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表现和内因后,进一步探讨技术与人的关系。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结合海德尔的媒介观,对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本质进行阐释,区别于以往的媒介工具论,拓展了社交倦怠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强调了倦怠现象中技术对用户和平台的影响力。
但是本研究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倦怠后行为。本研究只对倦怠用户的平台转移行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弱社交的娱乐平台是否会缓解朋友圈等主流社交平台的焦虑和压力,把握不同的程度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再次产生“倦怠”现象,以及依靠平台的“改进”能否改善用户信息倦怠等都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