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拟采取文献分析法对电视新闻评论类以及社会转型期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来研究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整体发展状况。借助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视角,对社会转型期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进行经验总结,从个案分析再到整体归纳总结,提炼出社会转型期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困境以及相应的困境突围策略。在研究理论方面,本文采用了媒体生态环境理论,将社会转型期与电视新闻评论二者很好的衔接在一起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混合理论”、 诺埃尔.诺依曼的“意见气候”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一章 关于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概述
第一节 关于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界定
对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界定主要参考电视新闻评论的概念。当前新闻学界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这个概念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各类观点的分歧和主要争执还是在于对电视新闻评论究竟是一种电视节目形式还是一种节目内容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
一类观点认为,电视新闻评论是独立的电视节目类型,是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形式,这也是当前多数学者的主要观点。比如,《广播电视辞典》中将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为:“电视新闻评论,直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反映电视台或记者、主持人的观点、主张,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3《媒介新闻评论学》中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为:“电视新闻评论就是电视评论工作者代表电视机构对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明确表示意见和态度,对事态的演变、发展进行分析、评述。”4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中将电视新闻评论界定为:“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作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者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5另一类观点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应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而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存在的。以孙玉胜和涂光晋教授的观点为代表,比如,孙玉胜在《十年一一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观点指出:“在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中文版的有关欧美电视节目的资料中,我没有看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介绍,即使在最新版的、由汪文斌、胡正荣所著的《世界电视前沿》1 一 3 卷中,也没有看到电视评论节目这个概念。”涂光晋教授在 2001 年底广电学会评论节目委员会成立的研讨会上,也明确表示“她在欧美考察时未发现有‘评论节目形态’”。继而她提出了“‘电视评论节目’难道是一个中国特有的电视专业名词?”这样的疑问。她认为“‘评论’二字主要体现对事实、事件和现象的观念与态度,这种观念与态度可以体现在消息报道中的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中,可以体现在调查类报道的事实展示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专题报道的主持人提问和专家分析中,更可以体现在谈话类节目的嘉宾表达和主持人对现场的调度引导和控制之中。。。。。。总之,评论应该是一种内容,而不应该是一种形态。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的分类
丁法章认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电视新闻配发的编前、编后话以及节目主持人、记者的即兴点评,主要以口播形式出现;另一类是电视专题评论,也称电视评论片,将活动图像(同期声)、背景资料、字幕与夹叙夹议的评论报道词有机组合在一起,成为形象化的政论。”7王振业、李舒将电视新闻评论分为口播式、图像式、述评式三种。蔡照波、肖纵则将其分成调查评论式、深度报道式、谈话体式三种。殷俊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第四种解析式评论,比如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而涂光晋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应当是一种节目内容而非形式,她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源自报刊评论,样式与广播评论相仿的口播评论,比如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前话、编后话等;另一类是视听结合的评论,其节目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综上所述,由于对定义的不同理解,对节目形态的分类也不仅尽相同。笔者以为,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分法也就不一样。这里仅以评论节目的形式为标准,可划分为述评式、读报式、谈话式、辩论式以及新兴的全媒体式五种节目形式。
第二节 我国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基于以上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的第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当是 1980 年创办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并以此为时间起点,对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现状描述。基于以上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的第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当是 1987 年创办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并以此为时间起点,对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现状描述
一、起步阶段: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起步较晚,直到 1987 年之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才以正式的节目形态出现。《观察与思考》节目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第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其出现之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主要出现在新闻播报中,一般是在《新闻联播》节目中设置简短的编前、编后,配发少量短评(小言论)。1987 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启动,中央电视台开辟了《观众论坛》栏目,该栏目实质上是《观察与思考》节目的原型,节目的内容基本上市围绕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和叙述,评论性质还未完全展现。节目自一开始便获得了很好的收视及社会效果,节目播出两年后,《观众论坛》正式改名为《观察与思考》。1993 年,中央电视台成立评论部,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出现提供了正式的组织保障和人才资源储备。《观察与思考》节目获得成功之后不久,中央电视台立马打出一套组合拳头,又相继推出了《东方时空.焦点时刻》,1994 年 4 月 1 又推出一档综合评论性专栏节目《焦点访谈》。电视新闻评论的视野更广、节奏更快、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系列评价、连续评价、追踪评价等样式。在中央电视台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纷纷尝试改版,增加深度报道和评论的分量。如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由每周一次改为每天一次 5 分钟播出。至此,电视新闻评论开始逐渐走上电视新闻的舞台,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上升阶段:90 年代末到 20 世纪初
1994 年以后,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从央视的《焦点访谈》、《对话》等名栏目再到到各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各各色各样的新闻评论节目一时间涌现中国大地。《真实故事》栏目设立征集故事、征集剧本等特色环节。南方的天空五光十色,平凡的生活也有不寻常的经历,那些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那些曲折离奇的现实遭遇,那些非议所思的社会真像也就是《真实故事》的内容来源。《真实故事》节目在新闻评论发展史上也是个典型的成功例子。由于《焦点访谈》一开办就把选题的原则定位“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把“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作为对评论节目内涵的一种追求,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潜能,善于抓住热点,注重深度,因而在获得了亿万观众的关注,并且好评如潮。
第二章 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社会转型期间的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第一节 关于“社会转型期” 的概念
社会转型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时空背景,论文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研究与中国社会转型期进行嫁接,其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因为中国社会转型期时间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几乎是重合的,在时间上二者有重合性。二是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转型不仅使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也使人们的就业方式、组织行为、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急剧而迅速的社会转型使原本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讲,社会转型加剧了社会问题的凸显,比如信用缺失、道德滑坡、食品安全、住房矛盾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些社会问题引发的新闻事件,往往也是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评论重要的评论议题。借助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共公开化的讨论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在某种程度起到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而关于社会转型的概念,当前学界是尚有有争议的。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社会转型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10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重要方面的转变:一是社会结构的转变,即从农业的、乡土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城市化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正是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吻合了社会转型的涵义,因此多数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应当起始于 1978 年底启动的改革开放,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社会转型期。
第二节 “媒介生态环境”理论
关于媒介生态学最早的研究源自北美,有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和美国的纽约学派两个主要学派。芒福德被认为是媒介生态环境理论最早的研究学者和理论开创者。而在我国学者方面,邵培仁教授被认为是我国学者最早研究媒介生态环境的学者,此外,童兵、张立伟等一大批学者也都参与到了媒介生态环境理论的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在众多学者的推动及努力下,媒介生态环境理论还处于上升阶段,属于是较为成熟的传播理论。媒介生态环境理论,是将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媒介则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团体、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它是由媒介所引发的一种社会虚拟“场”来协调社会的各部分正常有序的运作。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了现今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媒介的生存环境。宏观上,媒介生态环境理论研究人类同媒介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整体发展同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而微观上,媒介生态环境理论则通过研究媒介变迁、媒介特性以及媒介传播规律来研究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及作用。总而言之,“媒介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现实环境中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形态等所构成的社会体系及政府政策同媒介自身的作为相协调而形成的特定的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大环境,或者社会的大趋势,比如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变迁等等。在整个社会变动的过程,到处都有媒介的影子,媒介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媒介来推动。2.制度环境。直以来媒介都是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存在,其传播的内容对于整个国家及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对于媒介而言,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及法规对媒介进行约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媒介宣传也应当符合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 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社会转型期间的媒介生态环境分析...........12
第一节 关于“社会转型期” 的概念...........12
第二节 “媒介生态环境”理论...........13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境............25
第一节 网络及新媒体评论对市场的冲击...........25
第二节 跨媒介传播机制、人才及技术的制约...........28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困境突围策略...........34
第一节 应对网络及新媒体评论冲击的策略...........34
第二节 整合资源,实施“全媒体”传播策...........39
结论
从 1993 年开始,以《焦点访谈》为重要标志,我国的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就进入一个改革和发展并重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的发展成绩是在节目上,例如重新检讨了电视与观众的关系,确定了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等。经过十多年的大力发展,随着媒介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电视新闻评论也要再次进入一个全面改革并以改革来促进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节目质量,增强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市场竞争力。新的改革应当是以充分把握电视传播规律为基础,加强与其他媒体的互动、融合为手段提高节目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引入资本运营理念,在政策及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资本运营,实现节目的收益和增值。这次改革还可吸收很多国外和港台媒体的发展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发展目标,这对于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是事半功倍的。
参考文献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02-303
[2]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91-292
[3]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7
[4]张宁.媒介社会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77-78
[5]古斯塔夫·庞勒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7
[6]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2-105
[7]金梦玉.网络新闻实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8-19
[8]殷俊等.媒介新闻学评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00-405
[9]杨新敏.网络新闻评论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202-205
[10]范东升,张雅宾.传播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