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舆论引导进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96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 论

(一)选题意义

网络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其作为新兴媒体迅速打破了传统媒体长久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从而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如今,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无不成为网络的簇拥者,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且借助网络的传播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各大门户网站的热络程度自不必说,每天成千万次记的访问量,胡总书记和温总理更多次视察造访人民网等主要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网络舆论又大都是由网络上自发传播的各种言论所形成,因此,它巨大的影响力又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平台给各种意见、建议和评论提供了便捷的上达方式,使国家的管理者能够从网络上快速获知民意,了解民众对各项公共事务和热点问题的意见和舆论倾向性,从而可以确定努力的方向,采取较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但另一方面,网络舆论没有真正意义上有效的舆论把关环节,或者说这一环节被数倍的弱化,这也就导致了网络舆论的传播容易出现无序性和失真性等特征,可能形成恶性影响。加上某些舆论传播者可能受利益的驱动,不负责任的恶意散步一些消极言论和虚假信息,使不明真相的民众受到蛊惑,那么,此时的网络舆论就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舆论环境,而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在社会舆论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网络舆论能够健康发展,那么就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助益,相反,如果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向歧途,则势必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大的方向上来看,当今的网络舆论对和谐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与此同时,网络当中的各种意见驳杂各异,既有先进科学的思想理念,也有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残余和腐蚀人心的资本主义言论,而这些有悖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言论使一部分人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原本的理想和目标,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而他们又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十分必要。我们探讨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确保网络舆论保持一个较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终的目标就是创造一个活泼、健康、有序的社会舆论环境,因为只有生活在一个积极的大环境中,广大民众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发图强,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二)文献综述

网络舆论概念研究概况:对相关期刊进行检索之后得知,我国学术期刊当中从 2000 年开始出现将网络与舆论相联系的论述,但这些文章当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网络舆论的概念,存在的类似概念有“在线舆论”、 “网上舆论”等。直至 2003 年,才有研究者确切的在文章中提到“网络舆论”这一概念,从此“网络舆论”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而关于网络舆论的概念,学者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地对其进行深化和补充,使其日渐清晰和详实。2003 年,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①。同年,又有人提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②。对于网络舆论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者们还做了广义和狭义的划分。有学者认为,广义范畴中的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社会舆论,包括未经过任何把关人筛选的公众舆论,政府部门的官方舆论,各种形式新闻媒体发表的舆论,同时还可能包含一些利益集团为达成某种目的而故意散布的舆论信息。而所谓的狭义的网络舆论则是针对网民这一单一主体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舆论。而且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中,大多数都是给出的属于狭义范畴内的网络舆论概念。比如,有研究指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是通过网络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舆论”。还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通过比对多篇学术论文,我们能够发现众多关于网络舆论概念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另外的共性特征,一个是这些概念大都化生于舆论的概念,是对舆论概念的拓展和引申,认为网络舆论与其他类型的舆论的相似,只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有所不同。

再一个特征就是,这些对于网络舆论概念的定义并不仅仅是对网络舆论自身的描述,还涵盖了网络舆论传播的整个流程,包括实施传播的主体、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媒介等等。网络舆论主体研究概况:根据对网络舆论概念的研究情况的梳理,我们能够得知,大多学者都倾向于基于狭义范畴来定义网络舆论,所以,大部分研究当中的网络舆论主体同样也是属于狭义层面的,即参加网络舆论的制造和传播过程的广大网民。但是,关于网民的定义一直没有形成定论。有的研究对网民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做了描述,“最初的网民被称为赛博朋克,网民一词来自英语的 Netizen,是‘互联网’(Internet)及‘市民’(citizen)两个概念的混合体”①。既然能够称之为“网民”,说明这类人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时刻与网络相连,几乎每一天都会在使用网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会借助网络的力量。有的研究认为,“网民”是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的人,和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不尽相同,因为很多网民在网络世界中往往表现出的特质与在实际生活中截然不同,他们近乎是在扮演一种自己希望的虚拟角色,以符号的姿态存在于网络当中。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特征及社会效应.................10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10

(二)网络舆论传播途径..................11

(三)网络舆论的特征................12

三、我国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及引导的必要性.................14

(一)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14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16

四、网络舆论引导的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及关注要点.................19

(一)制约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因素.................19

(二)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20

(三)网络舆论引导应关注的问题...................21

结 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舆论传播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网民的表达欲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在对话语权的渴求中还表现出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网络的确给了人们信心和希望,普通民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舆论,影响舆论,成为舆论传播的主体。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性和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人们企盼已久的言论自由权终于走下神坛,步入民众的现实生活。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自身存在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而正因为网络舆论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对其加以引导和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严谨的调研、策划,更需要有条不紊去付诸实践。为此,党和政府应该做到因势利导,依法监管,以尊重民意、尊重舆论传播规律为前提,做好我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网络媒体应该严守职业道德,强化理想信念,提升专业技能,真正担负起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媒体责任;广大网民也应该客观看待网络舆论效应,自觉约束自己的舆论传播行为,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只有通过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网络舆论传播环境才会不断优化,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曼丽.新媒体对政府传播的挑战[J].对外大传播,2007.12

[2]陈力丹,吴麟.论人民表达的法治保障[J].新闻大学,2009.2

[3]陈力丹.舆论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邓发云.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可信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6

[5]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的引导[J].探索,2003.5

[6]董德宾、宿亮.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J].党政干部学刊,2009.8

[7]高钢.提高网络新闻传播影响力的策略探讨[J].网络传播,2004.1

[8]关梅.网络舆论的社会意义及引导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2009.9

[9]郭明飞.网络舆论的消极难控现状及其引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10]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