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符号学基础上记者类新闻节目之传播行为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96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本篇论文需要借鉴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首先由结构主义符号学为本项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其次要在总结其他关于记者型主持人专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对于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研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这一事物或现象究竟是什么。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具体研究内容是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扩充学术理论研究,又对实际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第一章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意指过程研究

传播是一种信息的双向交流。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10]传播的目的在于传播意义。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通过呈现新闻事实传递社会意义。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是一种意指实践活动。他们以有声语言为载体,以细节为基础意义单元,通过建构其言说行为的意指系统传递信息,并表达出信息背后深刻的含义。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意指系统研究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普遍的途径。后经罗兰·巴特进一步拓展,完善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巴特对符号意指系统的结构分析,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符号的两个基本对立关系项

索绪尔从语言学研究出发,提出了符号的两个对立的关系项。他认为将语言符号连结起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来索绪尔又用“所指”和“能指”代替了“概念”和“音响形象”的说法。能指是表达面,所指是内容面。能指与所指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的意指作用使得一个符号具有意义。能指是一种中介物。虽然能指的内质永远是质料性的,但是对于能指的研究并不是围绕其质料展开,更多的是对其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对比替换法将符号的表达面分成最小意指单元,并分析这些意指单元的组合规律,从而总结出某一符号系统中能指结构的基本模式。关于所指,罗兰·巴特这样描述:所指既非意识行为亦非现实事物,它只能在意指过程内部加以定义,这个定义几乎是同语反复式的:这就是使用记号的人用其意指着的什么的“那种东西”。简单来说,所指就是能指指向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指一件事物,而是指该事物的心理表象。意指作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把能指和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是记号。叶尔姆斯列夫对此用一个公式表达出来,那就是 ERC:在表达面(E)和内容面(C)之间存在着关系 R。索绪尔提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12]这种任意性实际上是出现在符号能指和所指产生关联的最初阶段。在长期联系的过程中,能指和所指之间会产生一种约定俗成的稳定关系。符号的运用者必须十分了解这些稳固的关系,才能成功实现符号的传递与反馈。

二、符号的意指系统

意指系统就是意指作用的过程。前文已提到,意指系统的表达式为:ERC,包括表达面(E)、内容面(C)和联结两个平面的意指作用(R)。这样一个系统也可以作为另一个系统地表达面。那么我们就称前一个系统为直指系统,后一个系统为涵指系统。一个被涵指的系统是一个其表达面本身由一意指系统构成的系统。]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ERC)RC。涵指系统的所指指向的是一些较为分散的意识形态。直指系统还可以作为另一个系统的内容面,表达式为 ER(ERC)。这类系统在符号学中被称为元语言。元语言也称为术语,是真实符码的一种语言转述。当语言直接意指代替了真实符码,便充当起元语言的角色来,而符码则成为一个术语的所指,或者也可以完全是一个纯粹的术语系统的所指。[14]罗兰·巴特还在其《流行体系》一书中以时装书写系统为例,说明了这些关系:真实的服饰和世事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个命题,例如“晚礼服”通常与“参加晚会”联系起来。这些命题就是书写服装系统的元语言,针对刚才这个例子,元语言就是“晚礼服是参加晚会的符号”。一个个命题又通过一个个句子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直指过程。那么针对“晚礼服是参加晚会的符号”这个命题,句子可以表达成“今晚她会穿晚礼服参加新年晚会。”对于书写服装系统而言,修辞是一种非要重要的表达手段。直指过程与杂志习惯的修辞方式相结合构成了最终指向流行的表达面。这第二个过程就是涵指过程。句子最终可以表达为:“今晚她将穿上这件晚礼服享受女王般的华美时刻。”整个书写服装的意指系统是一个不断延展的过程,最后涵指的所指是指向流行这样一种意识形态。以上就是对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指系统进行的结构分析。

第二节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意指过程

在了解了意指系统的完整建构过程之后,我们将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的意指过程进行解构研究。

一、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言说行为中的两组对比体

符号学试图用语言学中的对比替换测试来对某一符号系统进行建构。对比替换检验法就是人为地在表达(能指)面上造成一种改变,以观察这种改变是否在内容(所指)面上引起了相应的变化。假设我们有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对比替换测试就是人为地改变这个结构中的某个术语,然后观察这种变化是否导致了这个结构在解读或用法上的变化。术语是元语言,是一种操作程序。通俗来讲,元语言(术语)就是对真实事物和世事意义之间的稳固关系的一种呈现,它是我们言说的直接意指过程中的所指。当元语言概念被直指状态的分解语言充作一个意指对象时,它是在“操作程序”中被构成的,即在元语言中被构成的。]当某个术语(元语言)改变了,意指这个术语的句子内容也会变。所以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内容进行对比替换检验,替换的并不是琐碎的词语。对比替换检验的过程是:通过对相近或相异的句子片断进行对比并将它们定义为结构单元,再把这些结构单元进行替换,看能否引起指向的变化,从而找出整个结构中的对比项。下面就是通过对比替换检验法在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中总结出的两组对比体。第 I 组:细节——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一个新闻事件由诸方面组成。新闻报道有“5W”之说。这只是新闻事件的大致呈现框架。最终构成新闻事件全貌的是各种细节。一期新闻栏目并不能完完全全呈现出一个新闻事件的全貌,呈现不同的细节就会呈现新闻事件的不同方面。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细节就分别指向了新闻事实的各个方面。因此,“细节”与“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就是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言说行为的第一组对比项。

二、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言说行为的分类结构分析

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些,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就至少包含着两个系统:一个是外部的语言系统,例如是用中文还是英文言说;另一个系统就是针对内容的意指系统,即被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言说的细节意指新闻事件的表象或者主题。在这里,我们不涉及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使用的语种的问题,因为无论使用哪种语言都不会对栏目本身的内容产生影响。并且,具备一定的收听或收看栏目的语言能力是受众群体观看某一新闻栏目的前提。因此,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进行研究,就可以排除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所使用的外部语言的研究,只进行其言说行为的意指系统研究即可。根据前面一个小节的阐述,笔者找出了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两组对比体:在第I 组对比项(细节——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中,有直接描述和提出问题两种情况;在第II 组对比项(细节——主题)中,基本上都属于评论这一种形式。那么根据这两组对比项,可以将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分为三大类,即描述性话语、疑问性话语和评论性话语。对这三类话语的意指系统进行解构研究,就可以穷尽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的建构过程。

第二章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范式研究

在一个符号系统的意指过程中,含蓄意指过程以直接意指过程为基础,直接意指过程则以真实系统的意指过程为基础。连接直接意指系统和真实系统的是元语言。元语言是一种将真实符码转换成语言的操作方式。在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意指过程中,真实世界中的细节成为建构的现实基础。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对于细节的选择和转述则是其传播行为意指系统中的元语言。这样来看,细节的选择就是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得以建构的关键,也是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言说行为传递意义的基础。而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何进行细节的选择,并不是一种任意行为。这种选择需要遵循一种规则。我们将这一规则称为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基本范式。

第一节 福柯的话语模式与库恩的范式研究

罗兰·巴特受索绪尔关于符号建构的影响,对符号的表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其研究只是停留在系统内部,并不考虑影响系统的外空间意义上的因素。这主要是受到索绪尔的影响。索绪尔对于语言的建构研究是把主体排除在外的。影响主体的外部环境自然也不会被涉及。而福柯的话语模式则拓展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他在巴特和索绪尔的研究基础之上,列出了这样一个计划:“人类如何在我们的文化中了解他们自己。福柯将结构主义符号学进行了转向研究,不再仅停留在意指系统的结构,而是探讨对意指实践产生作用的“话语构成体”。话语构成体就是意指实践的基本范式。

一、福柯的话语模式研究意义

有赖于各种叙事、陈述、形象群等比较大的分析单位,而这些分析单位呈现的关系则在人们所处的环境中得到了认可。人们对于意义的理解脱离不了所处的环境的共同认知,福柯则对这种共同认知产生兴趣,于是他将关注点从“语言”转向了“话语”。他在探索生产有意义的话语的各种规则。“话语”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本意是指人们说的话或者言说的段落。在第一章中,笔者使用“话语”一词,就是在使用它的本意概念。而福柯的“话语”意义则更加宽广。福柯用话语表示“一组陈述,这组陈述为谈论或表征有关某一历史时刻的特有话题提供一种语言或方法。话语涉及的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生产。但是由于所有社会实践都包含有意义,而意义塑造和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操行,所以所有的实践都有一个话语的方面。在这里,话语不仅指言说的内容,还指一种实践行为。当话语实践共同维护同一种策略和同一种倾向时,它们就属于同一种话语构成体。反过来,话语构成体也构造了话题,它控制着人们谈论话题的方向。福柯对此有一个更直接的看法:话语以外的事物就不再具有意义。福柯在他的著作中用很多话语实践证明着这个观点。例如他对疯癫历史的研究。福柯认为对于“疯癫”的解释始终都是在它当时所处的话语构成体内被表述出来的。他曾在 1961 年 7 月 22 日版的《解放报》的采访中说:“如果没有怀有使癫狂(被认为是)被孤立的情感、没有排除癫狂(被认为是)并要使之被擒的反感(厌恶),那么,癫狂就是不存在的。”[27]福柯关于话语构成体的说法并不是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他只是在探讨意指实践或者说是表征实践的意义究竟来自于何处。

二、库恩的范式研究

福柯关于话语构成体的研究重点在于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的断裂上。一个新的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与原来的历史和文化相比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这个时期的话语实践指向的意义也产生了变化。库恩的“范式”与福柯的“话语构成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关于“范式”的研究,使范式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科学史中。虽然托马斯·库恩并不是研究符号学的专家,但是其对范式的研究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库恩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学科基质”,是一个共同体内的成员彼此间进行专业交流的前提。具有范式性的团体的承诺对象都是学科基质的组成成分,并因而形成一个整体而共同起作用。这种学科基质既包含着“符号概括”,也包含着共同体成员共同承诺的信念以及他们所奉行的共同价值。彼得·汉密尔顿在其《表征社会:战后平民主义摄影中的法国和法国性》一文中对库恩的范式进行了总结:各种科学理论、实验行为、训练方法和专业组织以及出版物形式以特有的方法“集合”在一起。这些集合物就是他称为范式的东西,因为它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的各要素确定了被认作是“科学的”知识的真正结构和内容。简而言之,范式是一个科学领域中实践行为拥护和遵循的总的规则。当一种新的范式诞生了,这种规则就会改变。范式给予科学研究的限制并不是对具体方法和数据的限制,而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占支配地位的视角的限制。至此,我们就又可以将库恩的范式与福柯的话语模式联系起来。处于一种话语构成体的任何意指实践总归要受到这种话语构成体的制约。这种制约是有积极意义的:范式能帮助人们选择恰当的符号来阐释彼此都能理解的意义。

第二节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基本范式

福柯的话语和库恩的范式概念,对于我们研究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给出了这样的启示: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意指系统,必然也遵循着一种范式。在这种基本范式的支配下,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进行着具体的言说行为。也就是说,要想探究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怎样通过筛选和组合细节呈现新闻过程和主题意义的,可以在其遵循的基本范式中寻求答案。

一、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所处的社会语境

某一群体行为的基本范式究竟是什么,需要进入其所处的社会语境才能得以清晰。无论中外,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种信息化的产物,他的传播行为必然要受到信息化社会中各方面的影响。分析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所处的社会语境,将带领我们最终找到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所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1、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各国努力重建和恢复经济发展,并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秩序,但是过程举步维艰。在各国经济复苏与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现象和矛盾始终存在。各项社会制度总是要在解决各种矛盾分歧的冲突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人们对于人格尊严、民主权利、社会价值和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始终面临着一些困难。我国在遭受了战争的重创之后,又经历许多曲折的历程,才得以迎来改革开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的需求、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我国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人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社会的发展;再进一步讲,不适合于人的发展的所谓的社会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因此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才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2、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探索和揭示,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关怀”的需求,以及对“权威”、“中心”的消解倾向,与种种不同于传统的、表现着新的生命面貌的方式构成了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思潮的主流。简单来说,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回归人本身。人们开始审视自我、追求人性,将目光投向灵魂深处。这与引领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不无关联。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追寻着世界的本源、本质和共性。人本主义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式,对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于“人本主义”并没有非常清晰明确地界定,但是人本主义“关注人的问题”的精神内核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人本主义各派哲学在理论上最突出的特征, 是以不同方式强调人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在不同程度上把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且现代人本主义很少强调人的特殊性,更多的是考虑人的存在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对世界影响极其广泛的马克思主义也一样对人十分关注。马克思本人非常明确地提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出发”,并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在哲学界,西方人本主义与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由此看到全世界的哲学思想都是在关注人的问题,都把人作为最高的出发点和最后的落脚点。“以人为本”已成为探索世界和管理社会的统领思想。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并贯穿于人所在的社会生活中。关注人,不仅要关注人的主体地位,还要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

二、基本范式的确定——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为主持人及主持人节目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媒介以其绝对优势直接生动地向人们传递着信息,并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大众媒介和受众都在试图能够找到更具交流感、参与感的传播形式。由于电子新闻采集设备的传播优势,使之很快在全美国、全世界推广普及,并进而与电脑、控制技术等相结合,使电视传播手段日臻完美,这就为节目主持人这一传播形式的诞生提供了物质保证。主持人传播方式是一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晶。这种传播方式将信息分门别类,节目主持人能够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互不关联的信息,组合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定的信息组块,便于受众接受和记忆,增加了受众应对信息泛滥的能力。由此看来,技术支撑和信息增殖都为主持人传播形式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也是如此。便携式的采访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后期剪辑技术的进步为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活动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且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因为有着丰富的记者经验,新闻敏感度较高,对信息捕捉和组合加工的能力在主持人群体当中尤为突出,因此能够对信息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阐释,可以满足部分对信息了解有更高要求的受众群体。以上所说的只是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形式上的技术支持,而对于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来说,言说内容更为重要。并且这些内容还要遵循一定的导向和规范。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出现、成长和成熟是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在上一节的探讨中,我们已经总结出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所处的社会语境。对处于社会中的人的关注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那么对信息进行深刻阐释的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则更需要去直接面对这一问题。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呈现着社会现象,也阐释着相应的主题。而所有的主题最终都将指向同一议题,那就是有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所采用的细节最终包含着一个象征的核心。这个象征的核心就是回归到人这一主体,回归到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和思考。由此来看,我们就可以找到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基本范式,那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章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范式研究...........25

第一节 福柯的话语模式与库恩的范式研究...........25

一、福柯的话语模式研究...........25

二、库恩的范式研究...........26

第二节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的基本范式...........27

一、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所处的社会语境...........27

二、基本范式的确定——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29

第三章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舆论引导力生产机制研究...........38

第一节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舆论引导力的生产前提...........39

一、共同的文化空间...........39

二、共享信码...........40

第二节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舆论引导力的生产过程...........40

结论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被社会寄予期待和希望,这使得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要不断地去迎合受众的需求。这种社会期待容易导致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建构言说行为和进行舆论引导时会被受众牵着鼻子走。而这样做不会让受众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越来越信赖,反而会使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陷入“信任危机”。因此,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既要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但又要保持头脑清醒。另外,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也需要个性和创新性的存在。这种个性和创新性不是指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说行为要标新立异,而是要求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稳定的言说风格。稳定的言说风格能够让记者型新闻主持人提升言说行为的公信力,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信赖。

参考文献

[1] 张传开.论“以人为本”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系[J].学术界,2005,2.

[2] 刘放桐.“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想录[J].学术月刊,1999,10.

[3] 黄基秉.新闻典型和典型报道略论[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1.

[4] 周炯.用好方法讲好故事——管窥美国 CBS《60 分钟》节目的成功之道[J].今传媒,2005,3.

[5] 刘保全.人物消息中的细节描写[J].1988,5.

[6] 潘知常.讲“好故事”与“ 讲好”故事(上)[J].东方论坛,2006,6.

[7] 潘知常.讲“好故事”与“ 讲好”故事(下)[J].东方论坛,2007,1.

[8] 隋岩.符号传播意义的机制——对自然化和普遍化的深度阐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6.

[9] 隋岩.从符号学解析传媒言说世界的机制[J].国际新闻界,2010,2.

[10]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