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 年 7 月 19 日发布的《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4.85 亿,较 2010 年底增加了 2770万人;同时,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6.2%,较 2010 年底提高了 1.9 个百分点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 2012 年 1 月 16 日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 5 亿,共计 5.13 亿人,全民新增网民 5580 万②。网络新闻,尤其是互动式网络新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而蓬勃发展起来,其伴随性产品——互动式网络新闻的网民新闻评论亦随之炙手可热。它弱化了“把关人”的作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这一形态的网民评论也由此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网民新闻评论,是继网络编辑评论和网络专家评论之后的第三大网络评论主体。以往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评论的研究多以网络编辑评论和专家名人评论为对象。但是,随着普通网民对网络新闻的态度由最初简单地浏览发展到现在的积极参与、踊跃评论,乃至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上形成民意合力和舆论监督,普通网民的评论在网络新闻中的力量已然不可小觑,应当给予这一现象更多专门的研究。本论文将通过结合互动式新闻中的网民评论的第一手资料和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现有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力图对当下互动式新闻中的网民评论的发展状况、基本语言特点和语体特征、传播影响及良性发展策略等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
1.2 研究的现状
由于网民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因此,对于网民和网民评论这些新生事物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新闻传播学和应用语言学目前皆无专门针对网民评论的系统性研究,目前只有一些较为宽泛、零散的成果,这些成果往往从整体出发并偏重于研究网络编辑评论和专家名人评论,而对网民评论的专门研究则十分少见。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限定研究领域为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输入关键词“网民评论”,查到论文 1 篇;输入关键词“网络评论”,查到文章 42 篇;输入关键词“网民评论语言”,结果为 0 篇,输入关键字“网络语言”查到文章 210 篇。
2 网民新闻评论概述
2.1 网民及网民新闻评论的范畴界定
一、网民。
1998 年 7 月 8 日,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共计 56 个科技新名词,其中“网民”一词被确定为“互联网用户”。自此,“网民”一词正式在中国诞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将网民界定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 6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自 1997 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的统计报告,报告中对我国“网民”的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分别从年龄状况、性别状况、教育状况、职业状况、收入状况、网络行为等方面对中国网民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搜集了大量“网民”这一新生社会群体的第一手系统的研究资料,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并且,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一系列报告显示出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呈现出互联网进一步普及的强大趋势,网民对舆论的进一步影响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网络评论及网民新闻评论。
网络评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特指网络新闻评论。自从互联网于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并持续发展以来,网络评论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新闻评论的传播载体,并同时增强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范容康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①。
2.2 网民新闻评论的现状管窥
2.2.1 网络新闻的互动评论体系基本成型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我国网站数量达到 230 万,较 2010 年底增长 20%;网页数量达到 866 亿个,较 2010 年同期增长 44.3%。①与此同时,各类型网站越来越丰富,为网民所提供的言论空间也越来越大。我国的网络新闻事业在此过程当中亦经历了一个平台不断扩容的过程,并且积极引入了让网民参与到新闻事件评论中的应用技术。各大热门网站所发布的新闻,几乎都有设置网民互动的应用环节。比如:腾讯、新浪和中国新闻网均设有“我要评论” 的应用模块,雅虎的新闻后均设置“我要发帖”,人民网的新闻后设置了“我要留言”,搜狐和新华网设有“我来说两句”,中国网络电视台设有“发表留言”,网易则设置了“快速发贴”等。这些应用设置不仅能够让网民针对某一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让网民能够针对其他网民所发表的评论进行“回复”或者“顶”,即时互动性很强。此外,对于一些引起网民激烈讨论的新闻话题,新闻网站的管理员往往会将这类新闻“标红”或者置顶,以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到互动讨论之中。由此,与网络新闻紧密相关联的网民新闻评论,也日益显著地呈现出评论空间扩容、参与人数上升、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大趋势。而今,在网站运营商的积极建设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新闻的互动评论体系业已基本成型,网民新闻评论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网民新闻评论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大量内容极不统一的评论的集合,网民新闻评论从单个来看,各有各的着眼点、意见建议,见仁见智。不单如此,有些网民互相之间的观点还存在着较为激烈的冲突。但是,如果从大的方向上看,我们能够发现多数针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网民新闻评论,还是能够归纳出一定的民意来,呈现出一种大体一致的意见或者相同的态度。这种对新闻事件所呈现出来的民意,不管是支持或反对,也不管是赞赏或憎恨,都是广大网民们在新闻评论中所表达出的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态度与诉求。这些新闻评论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大众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真正关注的问题。互联网这一平台天然地汇聚了来自多方面的弱小的声音,并让这些声音汇聚发展形成一股强大的声浪。这是一种集结起来的强大的民间力量。因此,与以往其他传统媒体的受众意见相比,在网络新闻的网民评论中所体现出的网民(受众)意见更为大量、及时、直接、真实,并且更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网民新闻评论是形成舆论和监督舆论的有效方式。网民新闻评论在网络时代是一个意见表达的新势力,并且力量巨大。网民新闻评论是网民发表自己见解的绝佳方式,网民在新闻评论中的言说权力使得新闻事实越来越趋向于舆论化,受众的言说价值得以实现。在“网民群体”的队伍变得日益庞大的同时,网络舆情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力,在匡扶社会正义、扭转社会不公、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会与日俱增。
①网民新闻评论表达了较为广泛真实的民意。
2 网民新闻评论概述..........5
2.1 网民及网民新闻评论的范畴界定 ..........5
2.2 网民新闻评论的现状管窥..........7
3 网民新闻评论的主要语言特点..........17
3.1 网络语言与网民新闻评论语言..........17
3.2 网民新闻评论语言的主要特征..........17
4 网民新闻评论的影响..........24
4.1 网民新闻评论的积极影响..........24
4.1.1 对社会进步的影响..........24
4.1.2 对现代汉语体系的影响..........27
结论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我国的网民新闻评论也走过了一段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却并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尚处于成长期,优点与缺点并存的现象十分明显。网民参与新闻评论的素质在不断提高,社情民意也在不断得到更充分更真实表达。但同时网络上仍然存在不少非理性的噪音,一部分网民的不够成熟和理性。由于每个网民本身都在网络上拥有话语权,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引导网民行为和有效地利用这一强大力量。网民自身、网络媒体和政府都应当正确认识到网络的工具性,并对其存在利弊有所了解,以达到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耶夫·维索尔伦,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金梦玉.网络新闻实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8]安德鲁·基恩,丁德良译.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S].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9]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陈力丹.试析因特网上的自由与民主[J],现代传播,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