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 问题渊起
盘点近年来的重大社会事件,网络上民意汹涌的网络舆论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关键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受众利用网络媒体热议敏感社会事件、监督政府行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受众不再是被动无力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在拥有了网络话语权之后,成为积极的传播者,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社会事务的意见,提出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面对网络舆论铺开的天罗地网,甚至有学者断言“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监督政府的主要力量”[1],网络舆论成为一个新型的公共领域。但是反对者也是针锋相对,认为互联网是滋生社会谣言温床,质疑网络舆论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例如2012 年 3 月“两会”后互联网上盛传的“军车进京”等谣言在国内外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政府动用了法律手段,对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的 6 名始作俑者行政拘留惩戒,关闭了 16 家涉嫌造谣、传谣的网站,并点名批评了新浪、腾讯两家互联网服务公司,要求他们采取整改措施,加强管理[2]。随之,国内用户量最多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发布公告称,因清理微博客评论跟帖中的“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在3月31日至4月3日三天里,关闭评论功能[3],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互联网舆论相关问题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质疑说,钳制网络言论与国家政治民主改造背道而驰;但也有不少人指责互联网这种无法预测的自由开放的言论、潜在的强大动员能力会对政府的社会事务治理,甚至是现实政治带来严峻的挑战。能否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首先要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地位。2012 年以来,国家中央领导人再次反复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指出“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支持、积极性和创造精神”[4]。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的传媒体系和民意交流的渠道,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处在继续探索制衡政府、监督权力适宜方式的磨合阶段,互联网在国内被寄托了更多的民主政治期待,网络舆论也就成为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平台。从传受关系上看,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媒介“传者——受者”的传播方式,让受众也成为拥有话语权、传播能力的媒介。网络舆论在开放平等的交流中具有了与传统社会舆论大不相同的传播特点,必须要在深刻理解网络媒介、网络受众新特点的基础上,更新观念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和管理。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大多数还是就事说事,以具体案例或领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题较小,多为实践经验总结或实务指导,研究方法以思辨性的定性分析为主,手段相对单一,缺少系统性和深度。本文从传受关系出发,一方面结合网络媒介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分析网络舆论发展的历程,论述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一方面以受众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的原因和特点,掌握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受众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提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网络舆论”的研究可分为为网络传播研究及政府对网络的监管研究两大块[5]。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相关的理论实践的学术文献主要是分散于社会学、网络政治学和新媒介等相近或相关领域内,其远见卓识的观点和深刻独到的分析给国内学者带来极大启发。社会学领域,1973 年,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摸索》中,用“后工业社会”概括即将出现的社会形态,即“不是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而是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6],在“后工业社会”技术进步将会经济、社会、政治带来史无前例的变革。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特斯在《网络社会的兴起》对信息化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网络将构成新的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在网络的基础上,新的社会结构将会是一个高度动态、开放的系统。[7]在网络社会中存在三层体系:最基本的是物质层,即电子化的互联;其上是组织层,即节点与核心相互交织的体系;占支配地位的精英的空间组织在最上层。享有共通价值观和目标的节点,可以自由的互联互通,构成网络社会。这种新的形态带来全新的人类社会体验,蕴含巨大的社会、政治变革潜力。
近十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程,充分验证了曼纽尔的“网络社会”理论关于网络媒介的革命性变革力量,这种力量也是网络舆论在中国存在和爆发的重要依据。在网络政治学(cyberpolitics)方面,西方学者已经就信息主权和国家主权、网络民主、网络权力和网络政治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8]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是最早对网络民主的概念进行定义的学者,他在《网络民主—因特网和公共领域》一文中把网络民主界定为“网络民主为公民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和巩固民主的过程”[9],他认为:互联网所形成的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而且对传统的民主政治理论提出了挑战。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也同样认为“所有的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起来越深。”
2 网络舆论互动传受发展概况................9
2.1 “传者—受者”,web1.0 的网络舆论(1995 年至 2002 年) ....................9
2.2 “对话者”,web2.0 的网络舆论(2003 年至 2009 年) .....................10
2.3 全民互动,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2010 年至今).................. 11
3 基于传受互动的网络舆论特点.................13
3.1 传播主体的广泛性..............13
3.2 传播环境的开放性..............15
3.3 传播方式的互动性..............17
4 一个关于网络舆论的“受众”调查................20
4.1 以受众为中心的研究..............20
4.2 调查抽样的样本及数据处理...............21
4.3 自由互动、个性化的网络舆论更具吸引力..............22
结语
风云变幻的网络舆论现象总会引发广泛的关注,有人鼓吹自由开放的网络舆论搭建起社会进步的公共领域,也有人质疑网络舆论的建设性。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为此必须要真切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从传受关系的角度看,与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或自内而外的“传者—受者”传播关系不同,开放性、交互性的互联网构建了网络舆论“对话者”平等交流的传受关系。传受关系的变化使得网络舆论发生了与传统舆论迥然不同的传播特点。从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在 Web1.0 阶段,刚刚出现的网络舆论只是社会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舆论的信息主要来自传统媒体,虽然基本沿袭了“传者——传者”的传受关系,但在网络上网民可以自由的相互讨论交流,拥有了话语权。政府以开设网站或论坛的方式进行引导。
Web2.0 阶段,“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和应用让网络受众真正成为网络舆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社会舆论的积极参与者。网络舆论的引导逐渐受到了政府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新应用让网民有全时空传播即时信息的能力,网络舆论发展成为“一场人民战争”,成长为社会舆论的排兵。政府也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强化引导。
参考文献
[1] Pamela L. Alreck.调查研究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 1999,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程洁、张健, 网络传播学[M]. 2007,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4] 杜骏飞, 网络传播概论[M].2004,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5] 洪楠,SPSS for Windows 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教程[M].,2003,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6]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刘建明, 舆论传播. 2001[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8] 赛佛林、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9] 斯坦利·巴兰著,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 周葆华, 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