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社会谣言的舆论推广特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0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 选题意义

如今,舆论已经冲破学术的樊笼,演变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跨文本概念。并且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倾向和思维方式,从学者的研究专著到政府的工作报告,从报纸传媒的宣传到日常的沟通交谈,舆论已经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而在我国,舆论又常常伴随着监督、引导、压力等词汇一齐见诸报端,这些无疑不体现着国人对舆论的认知水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舆论带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未知力量,甚至是反抗特权阶级抗衡社会不公的有力武器。现有的舆论研究中,传播、新闻学者们多聚焦于网络舆论和传媒舆论,而对古代舆论泛泛而谈,甚至部分学者认为古代的群氓时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舆论,舆论的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的确,将“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升至国家的执政方针,受控于等级森严的统治阶级下,群体趋向于“沉默的大多数”,由这样的舆论主体形成的舆论价值有限。但历史已经验证,舆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左右历史事件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局部的重大政治、经济变革,都能引起古代先民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这种积极的参与心理促成了舆论的生成,发展乃至消亡,追根溯源,我国现当代的舆论特征与古代舆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研究古代的舆论能够加深舆论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对我国现阶段的舆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探索古代先民舆论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民为贵,君为轻”正是这种思想的经典阐释,而谣谚正是人民心声的一种典型表达形式,可以说,研究谣谚是研究人民舆论的最好方式之一。本文试图从谣谚入手,以多元视角对舆论现象进行学理分析,从而解构汉民族舆论行为、舆论表现背后的心理动因、功能表现、传播理念,立足传播学、新闻学本土化的研究基础上,回顾并且探索汉民族的舆论特征,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梳理舆论特征的脉络走向,进一步探讨谣谚舆论形成的社会原因及深层的文化背景,更清晰地理解舆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舆论在当代社会所发挥的强大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的舆论研究现状

1922年,李普曼的著作《舆论学》的问世,标志着舆论学从新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现代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所写的《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第一次使国人接触到这个概念,但是直到1988年刘建明教授出版的《基础舆论学》,舆论学在我国才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我国的舆论学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呈现出重复冗乱的现象。在邵培仁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一书中,曾分析过我国舆论学的研究现状,他认为“第一,舆论研究角度过于单调;第二,舆论学著作中存在许多雷同现象,存在着观点抄袭现象;第三,舆论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著作的专业学术性不强。舆论学专著数量不少,但是鲜有观点独到,见解犀利之作。”目前,国内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主要有以下7本:刘建明《基础舆论学》、杨张乔《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徐向红《现代舆论学》、康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舆论》、张学洪《舆论传播学》、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这些著作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比较详实地解析了舆论的概念、渊源、特征、功能、历史演变以及案例分析。传播学者刘建明教授在《社会舆论原理》写道,“(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及共同意见”2,从传播学角度对舆论特征进行划分,认为舆论特征可以分为舆论意识的表层特征、舆论传播的动态性、舆论传播的弹性、舆论传播的惯性、舆论传播的张力,探讨了舆论运动的状态和法则,论证了舆论作为社会意识所体现出的各种属性。杨张乔的《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从社会学切入,该书侧重于揭示舆论的本质、舆论的作用以及舆论过程中的社会制约性,使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阐述了舆论是“扩张的语言声张“这一命题。孟小平的《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从公共关系学入手,他认为舆论是贯穿公共关系的主线,重点阐述了舆论监督这种公共关系形式。徐向红的《现代舆论学》重点探讨了舆论思想的发源,舆论现象的成因,以及舆论的本质与形态特征、舆论内部要素、舆论流程和舆论规律的发展。康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舆论》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探究了新闻舆论的属性、主要特征、舆论监督、舆论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关注了新闻舆论研究和新闻舆论的原则、方式等关于现代新闻宣传的课题。

张学洪《舆论传播学》把信息的传播活动置于人类历史社会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吸收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揭示人类社会的传播规律适用于舆论学研究,拓展了研究方法。陈力丹教授的著作《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可以说是我国舆论学领域的先锋之作,本书中宏观的探讨与微观的分析兼而有之,洋洋洒洒引用了32位权威研究者的舆论学成果,涉猎中外274部论著,作者试图建立起契合中国国情的舆论学理论体系,书中对舆论的形态特征予以系统地划分,分类方式的不同,按照形态划分,分为潜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按照信息形态划分,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舆论的即便形态——流言。这种划分方式在具体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都有可行性,是我国舆论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 2 章 舆论、谣谚概念界定................. 6

2.1 舆论概念 .............. 6

2.2 谣、谚辩析 .............. 7

2.3 谣谚与舆论的关系 ............ 8

第 3 章 中国古代社会谣谚的舆论心理特征............. 10

3.1 盲从心理 ............ 10

3.2 怂动心理 .......... 11

3.3 参与心理 ........... 11

第 4 章 中国古代社会谣谚的舆论功能特征.............. 13

4.1 中国古代社会谣谚的舆论规范特征 ............ 13

4.2 中国古代社会谣谚的舆论控制特征.............. 19

4.3 中国古代社会谣谚的舆论整合特征.............. 24

结 语

第四章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的功能特征:舆论形成的社会压力有助于肃清社会不良风气,规范社会道德,积极的舆论教化百姓,消极的社会舆论通过规避负面影响亦可净化舆论环境。社会统治阶级发觉舆论的强大功能,通过舆论控制能维护皇权统治,舆论对社会成员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命运走向。本文通过五章三十二小节的架构论述中国古代社会舆论的特征,试图厘清舆论发轫、生成、终结过程中的传播特征,以期通过对舆论特征的剥丝抽茧而形成体系化的认识。谣谚是古代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由于技术手段、传播媒介的落后,古代社会以人际传播为主,因此谣谚传播范围狭窄、舆论真实性受限。

本论文对《史记》、《汉书》、《古今风谣》、《古谣谚》中所列举的舆论型谣谚进行语料整理、爬梳,从而归纳出舆论特征,对各章小节作如下概括:绪论阐述了论文写作的可行性以及论文的意义。第二章界定了本文所需的各类概念,谣谚、舆论及二者关系,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的心理特征:立足中国古代社会舆论的文化背景,对谣谚舆论所体现出的心理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认为普通百姓因为“盲从心理”、“怂动心理”、“参与心理”的共同作用而积极投身到舆论浪潮中。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舆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孟小平,提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5]胡钰,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宋 蔡沈,书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东汉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9]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清 杜文澜,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