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研究背景
手机的发展始终紧跟技术的发展。手机诞生之初仅以单纯的电话、短信等功能为主,在网络数次升级、硬件不断革新中,它逐渐获得了更好更快的传输质量,更为广泛的应用。如今,以智能手机⑴为主的手机新媒体不仅能够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还能通过应用程序获得如微博、QQ即时通讯等多种功能,其移动性、即时性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人际传播的所带来的时空限制。当3G等网络接入技术的发达使手机上网变得普遍,网络时代的上传、“晒”精神获得空前普及,人人成为传者的自媒体时代己经到来。手机媒体作为自媒体中发展迅猛的代表,己经成为传播学研宄中一个全新而富有开拓性的领域。在我国全面推行3G网络后,移动互联网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于2012年11月发布的《第30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为72.2%,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数,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3]。随着中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手机上网发展势头迅猛,手机传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由不同的手机上网应用产生的相应信息传播形式也会越来越广泛,其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觑。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可以充分相信,未来的互联网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研究也有着巨大现实意义。手机作为媒体的一种载体形式,其传播能力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在利用手机进行各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4]。因此,对于国内手机媒体传播的主要现状,以及如何更合理利用手机媒体渠道进行社会引导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传播学的研究,始终与传播媒介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让信息的传播不断创新,由此带来的重大影响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传播革命》一书的作者罗伯特?麦克切斯尼(RobertW.McChesney),有个著名的钟表比喻,来说明媒介出现的时间几乎是加速度的手机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无论是通讯网络、还是移动终端,都与这张加速度时间表非常契合,其诞生以来所经历的变迁史,几乎是一部能囊括电子科技到数字信息发展的历史。国外学者对传播媒介的研究起步较早。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经典言论仍对传播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预示性,传播学科的发展与媒体技术发展也确实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使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技术主导下的媒介变迁,尤其是当代社会的数字化革命,将手机智能化,并搭载了更先进的网络平台,使之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对人们的传播行为乃至社会行为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首先,手机在自媒体时代将为使用者带来时间、空间感的转变。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时间空间是“社会结构和结构变化的最直接的表达”,时空变化会带来社会变迁。新媒体的发展使时空关系得到了重构[6]。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使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相互交织,模糊了二者的边界,出现了公共空间私有化和私人空间个人化的特征。保罗,莱文森(Pad LeVinson)的一本关于手机的传播学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值得关注:他对于手机有着很乐观的分析,他认为手机可能超越互联网,成为手机的一部分(互联网是手机的副手)保罗?莱文森毫还提出了 “补偿性媒介”理论,即一切媒介都是“补偿性媒介”,能补救旧有媒介的不足,使之更加人性化,人类的技术也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完美。移动互联网是对传统互联网的一种“补偿性转移”,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了人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这一观点在他的最新著作《新新媒介》(NewNew Media) 一书中也有体现。与国外对手机媒体进行交叉学科的深入研宄方式相比,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努力,这些研宄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领域。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国内学者往往对手机媒体进行传播技术媒介分析的文章,重点主要以短信、视频等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第五媒体”相关研究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手机媒体及其管理研究”的资助下,创作并完成了《手机媒体概论》,探讨了手机的诞生与发展、手机媒体的概念、手机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学者田青毅、张小琴在《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一书中首次提出“个人移动多媒体”的概念,将手机看作个人化的信息传播工具此外,以熊澄宇教授为代表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学者也对包括手机在内的新媒体发展形势作了积极的探索,学者何威提出的“网众”概念、学者方新东对即时媒体(Now Media)及微博传播机制的探索,以及学者刘正荣对互联网及“新舆论场”等的研究都很贴近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媒体发展中的某些特点。通过手机微博实现个人移动“自媒体”表达,并促成舆论形成与传播也是手机传播中值得关注的话题。2010年是中国微博迅猛发展的一年,学界对微博的传播机制、营销理念、舆论控制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2手机成为个人移动多媒体终端............. 6
2.1手机的变迁 ............6
2.2本文“手机”概念界定一一个人移动多媒体终端............ 7
2.3手机:自媒体的杰出代表............ 8
3互联网影响下手机传播的特质探讨............ 12
3.1互联网发展对手机传播的影响 ............12
3.2 “自媒体”时代的手机传播方式探讨............ 15
4手机自媒体的典型应用一一微博 ............20
4.1微博的迅猛发展 ............20
4.2微博的传播特点 ............20
4.3微博的传播模式与效果............ 22
结论
作为“个人移动多媒体终端”的手机,在其强大的网络属性中,促进了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让“人就是媒体”的理论充分实现。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因移动互联网业务、因各种应运而生的应用程序、因自媒体的兴盛而变得复杂,向以P2P为主的多种传播模式并存的复杂局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手机传播的即时性、传播碎片化、以及路径依赖等多种传播特质也凸显出来。
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新媒体进一步推向“意见领袖媒体”地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载体,让普通民众能够更迅速地获得信息、转载信息、发表言论,促进了信息形成舆论的速度、扩大了舆论影响的范围,向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传输更多来自普通民众的声音。同时,形成于微博等自媒体形式的网络舆论,因其即时产生的海量信息而为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难题。在如何有效引导自媒体舆论的问题上,我们既要正视自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传播特点,也必须厘清现阶段各种媒体之间微妙的竞衡关系。自媒体的发展仍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现阶段,自媒体的数量虽获得了数量级递增,但实力仍无法与传统媒体抗衡。
因此,通过门户网站实时监测舆论走向、利用传统媒体疏导民意,以及在各意见领袖层面注意舆论的引导,是现阶段有效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当然,媒介的发展必然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手机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将将向更智能的、更多功能、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充分相信,手机媒体将在下一次变革中进一步消除与电脑、平板等网络终端的差距,真正与这些终端一同成为差异化的个人移动多媒体智能终端。与此同时,自媒体的发展也必将走上更为成熟的道路,使每-个普通民众走向以平等的地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EB/OL].
[3][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传播革命[M].高金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美]保罗,莱文森.手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田青毅,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9]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报告称全球的手机用户己到达60亿[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