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论文的研究意义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情感、价值伦理观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年开始,教育部在其直属高校进行试点,要求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其意义在于建立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定体系,在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工作并建立有效的心理援助机制。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地理环境这个因素对大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孟德斯鸡在《论法的精神》第三卷提出了地理环境论,他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族性格和气质。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以及民族构成都有很大差异,从古至今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心理特征的文化体系,比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文化类型都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心理状况。在我国,区域心理学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不同地理区域、历史区域、文化区域、生态区域人群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性格、民族心理展开系列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研宄的心理学分支。它将不同区域人群的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是不同区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而在心理方面也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应该会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心理特征。准确把握分析这些特征将对高校有针对性的幵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对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统计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传统的心理测评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模型上,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系列处理与分析,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组抽象的数据,缺乏形象性与直观性,也不易从大量的数据和统计分析中发现各种隐含的数量规律、区域分布特征等现象。GIS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被广泛研宄应用到教育、军事、经济、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运用GIS技术,则可将测评或分析数据与地图对象关联起来,用可视化的方法把测评或分析结果直接显示在地图上,并将数据分布规律以图表等方式予以表达,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数据,获取具有深度的信息。将GIS应用在大学生心理测评结果分析中,能更高效、直观、综合地管理空间和属性信息,深层次的挖掘相关信息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有效地提高心理测评应用水平,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心理测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首先倡导测验运动。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麦柯尔先后指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心理测验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记忆力、视听敏度等进行了众多测量并编制了几十种心理测量量表,其中16PF人格量表一直沿用至今。
在国内,心理测量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心理测量思想己百花齐放,孔子将人在德行方面划分为君子和小人;在才智方面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在气质角度方面划分为狂、中行和娼。继孔之后孟子进一步细分为通士(德才兼备的人)、公士(公正的人)、直士(正直的人)、憲士(诚信的人)、小人五种。刘助在《人物志》中根据阴阳五行生成说,把人的性格分为十二种。辛亥革命后,西方科学的心理测量理论方法开始大量进入我国。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开设心理测验课程,并出版了《心理测验法》。上个世纪末,随着我国心理学界在测验理论与技术水平方面的提高,一些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测验工具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随后,心理测验在企业界、医学界、司法部门、人事部门等领域得到了充分应用,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4年2月,教育部明文规定:大学生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测评,在测评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于心理测评及档案的建设、管理与应用的研究在21世纪初比较盛行,近几年关于心理测评及档案的研究在逐年增多,且愈来愈细化,实证研宄也较以往增多,且越来越趋于完善。
1.2.2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的研究现状
在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方面,国内外学者早有研宄。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波丹在其著作《论共和国》中指出,由于人们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性格和心态往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黑格尔从地形地貌的性质上把区域性格按照地理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高原型、平原型和海岸型“。中国古代《周礼》中也谈到了五种不同地形上的居民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北方人粗矿豪放,南方人细腻精明,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北方出将,南方出相的说法。这是因为不仅各个大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水平、民族结构、价值观念不同,而且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省、县、乡之间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各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不少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王三蓝对青藏高原藏区人民群众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区由于有自身的文字语言、宗教信仰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藏区人民的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等各方面。李学智认为地理环境是生产要素之一,影响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况和气质性格。张海钟等对甘肃省市县区域居民心理差异调查研宄发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水平、生活方式与区域居民的性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陈伟根据地形地貌将人类性格划分为“平原性格”、“高山性格”、“岛国性格”、“盆地性格”,这些研宄均表明地理环境确实会影响居民的性格气质特征。
第2章基于GIS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系统的关键技术
2.1心理测评的关键技术
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数字法则来确定人的行为。也就是基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采用一系列的操作程序,把人的行为以数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客观性是心理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的客观性最终会归结为测量的标准化问题。量具必须标准化,这是对一切测量的共同要求。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宄,测验的标准化即客观性取得了很大进步。首先,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测验用的作业或题目、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都经过标准化。特别是测验项目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是在有预测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难度区分度等)来确定的。其次,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对计分评分的原则和手续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评分方面的客观性随测验种类和题目类型而异。一般说来,投射测验的客观性差些,而选择题的客观性较好,因此后者有时又叫客观测验。最后,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分数的转换和解释已经经过了标准化处理。通过对总体代表性样本的预测来确定测验常模,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依据这些资料所做出的推论,自然较为客观可靠虽然心理测验的客观性有待提高,但在心理学发展的当前阶段,这己经是测量人的心理特性的相对客观和科学的方法。一般说来一个完整量化的研究历程如图2-1所示;
常用的心理测验编制过程包括:确定测验的目的,制定编题计划,编辑题目,题目的试测与分析,集合成测验,将测验标准化,对测验的鉴定,编写测验说明书。
无论采用哪种测量方式,我们对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和稳定,即可信和有效。可信即要求多次测量的结果达到一致,有效即要求正确对所要测量的事物进行了测量,信度是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效度是测量准确性程度的估计。
2.2主要量表的维度构成、涵义和计分方法
2.2.1量表维度的构成及其涵义
从心理学理论上看,建立具有测量学意义的适合我国人格测量的量表需要遵循两个重要原则:一是量表必须建立在已经研宄较成熟的人格结构理论之上;二是依据原有的人格测量问卷内容并结合我国本土化人格特点编写测验项目,以反映我国人格结构的全貌和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内涵。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在充分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列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碎石图和解释方差的百分比,最终确定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由68个项目组成,归为七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拟合指数都符合测量学标准,保证问卷有较高的信效度。每个项目均是关于个体的动机、内心感受或者具体行为的陈述,测试要求被试对该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进行评定计分,由5个等级组成,从1到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程度。本文在全面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七个维度中的六个维度,每个维度代表的意义及其分数段的详细解释如表2-1所示。
第3章基于GIS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系统的设计.....18
3.1系统的需求分析.......18
3.2系统的总体设计.....19
第4章基于GIS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系统数据库设计.......22
4.1系统数据源分析........22
4.2系统数据库设计.......22
第5章基于GIS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实现.......26
5.1开发环境的要求.......26
5.1.1硬件要求.........26
第5章基于GIS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5.1系统用户管理及主界面
5.1.1系统用户管理
系统用户管理对于系统的稳定、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系统数据的保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查找指定用户、添加指定用户、修改用户信息以及删除用户信息等。
系统设计了两类权限级别: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用户只能在所拥有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保障系统及后台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员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信息,可以给不同的用户动态分配权限,只有以管理员身份登陆,“用户信息管理”菜单下的“添加指定用户”、“修改用户信息”以及“删除用户信息”项才可见。普通用户仅具备系统指定的操作査询功能。管理员可通过添加指定用户”菜单项增加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权限类型,如图所示。管理员还可以通过“修改用户信息”菜单项修改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权限类型,如图所示。当增加或者修改的用户登陆时,就具备了相应的操作权限。
5.1.2系统主界面
用户通过登录界面身份验证后进入系统主界面,如图所示。主界面中包括菜单栏、常用导航工具栏、图层列表、地图窗口和提示信息栏等。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心理测评指标模块、心理量测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其中,心理测评指标模块主要用于测评数据指标的管理,比如测评数据的入库、查询管理等。心理量测模块主要用于空间描述性分析方面,如按照不同区域进行城乡差异比较、各地区均值比较等。统计分析模块主要用于基于GIS的空间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如常规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本系统主要用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功能模块的实现将在5.3-5.4节中进行介绍和功能展示。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论文设计了基于GIS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系统总体框架和功能模块,分析了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数据库模型,进行了实际的系统编程实现,并结合现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将GIS技术引入到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研究中。利用GIS属性信息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优势,对新生心理测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特点,实现了在地图上进行不同地区学生心理特征的动态展示,为系统掌握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特征提供了形象直观的依据,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分析结果。
(2)结合2007-2013某高校年新生心理测评数据,进行了不同地区不同维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21个维度并无显著分布趋势,6个维度有显著分布趋势。同时对6个维度的城乡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学生更严谨、重感情,大城市的学生更活跃和随和,也更重视个人成就(即处世分值更高),中小城市学生基本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最后对活跃和爽直维度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各省(直辖市)的学生在活跃程度和爽直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空间聚集特性。
2.存在不足与展望
基于GIS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分析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数据资料来源有限及个人专业水平有限,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比较粗浅,有的还未来得及探讨或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1)数据来源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目前所用的数据仅限于某高校的测评数据,所能反映的分布情况较片面,若能将更多高校的数据汇总分析,其分析结构将更能反应心理特征区域性分布的实际情况。
(2)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中暂未考虑时间因素,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们也需要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情况,如对入校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辅导之后,其心理特征是否发生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引入时空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