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创设中展示内涵
展示语文术语的内涵,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术语,而是借助语言内涵的展示,促进内容理解和情感培养,促进语言赏析和语言内化。为此,可借助情境创设,引发言语活动,让语言魅力凭借言语活动彰显。如: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上述句子是后文内容的反衬,为使反衬的语言技巧给学生形象的感受,教师可这样引导:师:(出示上述句子请仔细读读,认真想想:读了这两句话,知道兄弟俩后来竟没有射落大雁,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生:他们以打猎为生,也许有百发百中的本领,为什么连飞到头顶的大雁也打不着呢?真是不可思议。生:他们以打猎为生,箭法一定很好,甚至是箭起雁落,怎么没有射到从头顶飞过的大雁呢?生:还兄弟俩呢?一群大雁从头顶飞过,大雁这么多,距离这么近,可竟然没有射到,太不应该了。师:是啊,以打猎为生,是兄弟俩,有一群大雁,又从头顶飞过,没有理由射不下来。为什么兄弟俩空手而归呢?下面继续阅读课文。
在后文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理解了兄弟俩未射落大雁的根本原因后,教师又这样引导: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兄弟俩为什么没有射落大雁,如果你就是他们,此刻心中会想些什么呢?生:唉,兄弟俩面对一群大雁竟然一无所获,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如果不是刚才空谈,错过了射落大雁的最好时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生:现在后悔也没用了。看来,今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时机呀!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空洞的讲述,没有专业的术语,而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人物,进入情境,理解条件与结果的落差,感悟语言情感,体会上文与下文的联系,领悟语言奥妙,使反衬的内涵在言语活动中得以清晰,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以及对语言的深刻解读。可见,对小学生而言,对语文术语简单讲述不行,一味回避也不行,可通过情境创设激活文本,让语文术语的内涵在鲜活的言语活动中具体起来、清晰起来,从而让学生既能深刻地感悟语言情感,又能形象地感受语言魅力。
二、内容关联中显化功能
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表达,言语表达借助于言语形式,这就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互为依存的关系。文中每一言语形式都有特定的功能,对小学生而言,其功能不能由教师告诉,而应该在内容与形式的关联中表现,促进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如: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使楚》)这是事情的背景,它对事情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借助背景促进内容的理解,借助内容体会背景的作用,教师这样引导:师:请大家仔细读读一二两节,看你能读懂什么?(生阅读体会后引导交流)生:我知道,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按理说楚王对晏子不该小视。师:是小国就可以小视了?生:我的意思是,国家之间交往应该不分大小和强弱。可楚王认为自己强大,不把别的国家放在眼中。但齐国也是大国,他可得掂量掂量。(笑声)师:哦,你是这个意思。其他人读懂了什么呢?生:虽然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但从第二节可以看出,齐国的国力比不上楚国,所以楚王不把齐国放在眼中。生:论国家的大小,两个国家不分上下,但论国家的实力,齐国不如楚国。师:是啊,课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国家无论大和小、穷和富、强和弱,应该一律平等,可楚王却不这样认为,他想借此机会侮辱晏子,显显自己的威风。在阅读了晏子与楚王斗智斗勇的经过,理解了他的大智大勇后,教师又这样引导:师:一个使者,能从容地对付不可一世的国王,这是为什么呢?生:晏子凭借的是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没有勇敢,便不敢与楚王斗,没有智慧,他无力与楚王斗。生:所以晏子能机智勇敢地与楚王斗,并最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一个重要原因是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在支持着他。祖国的尊严由于晏子的机智和勇敢得到了维护,晏子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由于祖国的强大而得到了尊重。师:说得太好了,没有祖国的强大,晏子就难以与楚王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没有晏子的勇敢和机智,祖国的尊严也就难以得到维护。如何借助背景促进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感受背景在叙事、写人中的作用呢?上述案例给了我们启示。教学中,该教师把背景的发现和运用巧妙、合理而又有效地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使得背景对人物的凸显作用非常清晰,人物对背景的依托作用也很明显。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回避专业术语,不能简单地规避专业知识,要在文本解读中让语文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让文法内涵变得立体而感性,以便学生去触摸与感悟。
三、深入探究中感受匠心
课文中的语法、文法知识,多是潜藏的、无形的。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教师既要通过教材的潜心研读来明晰作者的写作意图,又要通过对教材的科学化处理,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如: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留白艺术填补其间的空白,内容理解才更深刻,情感体会才更真切。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首先,初读中揣摩。初读后引导质疑: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为什么墨水是一小瓶?钢笔又是笔尖生了锈的?白纸是揉皱了的?接着引导揣摩:你认为这些是谁的?是怎么来的?为何放在老板立柜里?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肯定不是老板的,老板不会这么寒酸。墨水瓶可能是捡来的,墨水可能是从老板那里倒的,钢笔也可能是捡来的,白纸可能是老板的,揉皱了是为了不被老板发觉。而这些放在立柜里,反而不会引起老板注意。可见,为了写这封信,凡卡做了精心准备,可谓是煞费苦心。其次,精读中联系探究。精读中,引导从“信的内容”中,感受凡卡挨打挨欺、挨冻挨饿的学徒生活,从“插叙内容”中感受凡卡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以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艰难和乡村生活的美好,形成与“精心准备”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