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但是小规模的传统农业始终制约着我国农民的增产增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包括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转模式的调整等几个方面。
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以来,确定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指明了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或国家所有,因此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实际上是土地利用关系的流转,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租赁权,而是一种受到国家保护的优先权,是土地所有权在乡村集体与承包户之间的一种分割,因而,承包权具有“准所有权”的性质。总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体或部分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多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2008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己达1.06亿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8.7%。全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明显上升。土地流转带来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使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关于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问题逐渐成为相关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大发展之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通过确定某一农副产品为当地的主导产品,使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衔接起来,在产前、产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规模,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
随着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制度弊端的逐步显现,相关各方努力寻求土地流转的最佳模式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设。由于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分散性,我国土地实际规模远小于土地经营面积数字所显示的,土地资源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严重的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必须寻求新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的做好土地流转的工作是加快我国农业化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地处中原,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规模经营角度,各县市的耕地规模仍然较低,土地生产的规模效益不大。在河南一部分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的规模也较小,面积也较小,直接影响着农户进行规模种植和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只有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加快土地的流转,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农村的未来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是规模化、集约化,作为粮食主产区来说,就要打破分户生产的模式,集中整合土地,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科技化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的迟缓大大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更无法形成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能使分散的土地逐步集中到种粮能手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规模效应,主产区的粮食产品质量也能随之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的,但是就在利用何种土地流转模式等方面以使土地流转速度加快,面积相对集中,何种土地流转的方式更有利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等具体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讨。
河南郸城县近年来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基地、公司加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该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服务指导,在推进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可以为研究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提供范例。本文以该县的成功范例为依托,研究其土地流转中的具体做法及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产业实践提供指导。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和相关理论
1自然经济文化概况
郸城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腹地,河南东部,属周口市辖内,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西临人文始祖羲皇故都陈州(淮阳),北接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鹿邑,东连曹操故居安徽毫州,是河南东大门,被称为“两省三县通街”。.它是千年古县,战国后期属楚,汉置“郸”县,距今己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夕名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汉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陵;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家,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郸城人尤爱书法艺术,书家名人辈出,墨宝璀璨闪烁,历史上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郸城现有国家级书画会员巧人,省级会员59人,一批中青年书法人才成绩斐然、瞩目书坛,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郸城县境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8镇11乡3个办事处和1个工业区518个行政村。总人口131万人,耕地面积109149公顷。
第三章 郸城县土地流转现状.................. 24-37
1 郸城县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24-26
2 农村土地主要流转方式及流.................. 26-27
2.1 主要流转方式.................. 26-27
2.2 流转经营模式 ..................27
3 土地流转特点.................. 27-33
3.1 流转规模日益扩大.................. 27-28
3.2 流转形式多样化.................. 28
3.3 流转主体多元化 ..................28-29
3.4 农地流转经济效果分析 ..................29-33
4 土地流转的主要经验.................. 33-34
5 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关系.................. 34-37
第四章 问题与对策 ..................37-43
1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7-38
1.1 农民观念落后,认识不足.................. 37
1.2 土地流转主体少.................. 37-38
1.3 服务流转程序不规范 ..................38
1.4 流转期限不稳定性.................. 38
2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与建议.................. 38-43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43-45
1 研究主要结论.................. 43-44
2 研究不足.................. 44-45
结论
本研究中仅采用了excel作为定量分析工具,作了简单的定量分析,没有采用SPSS等一些更为先进科学的统计工具,这将作为该研究继续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因为数据获取的渠道有限,加之研究区本身某些数据的统计刚刚起步,数据还不够全面,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一般仅更新到2009年,而到现在的20n年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某些,因此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现势性。
作为一个论文研究的普遍性问题,该研究仅采用了河南郸城县的一些基础农业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结果对郸城县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问题的借鉴意义最大,对其他地区,特别是非平原区相关问题的借鉴意义则不明显。
参考文献
[l]彭星,肖春阳.市场与农业产业化[J].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42-43.
[2]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0-11,44-42.
[3]阿布都艾尼•阿吾提.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新疆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2:27-33.
[4]孙岩.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J].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6.
[5]马晓慧,申学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个重要举措[J].地方财政研究,2009,9:61-69
[6]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J].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91-92.
[7]长子中.关注粮食主产区面临的问题[J].发展研究,2009,2:53-55.
[8]顾贵学,冯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的完善[s].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07-509.
[9]李话语,张林生,曾克峰.中部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河西陕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124-12125.
[10]韦小鸿.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