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阶段陕甘宁地域农业贷款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19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容纳资金的潜力


陕甘宁边区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抗战时期的主要物资—食用的粮食和盐、穿衣用的布和棉花,都得依靠农业生产来提供。但是边区农业生产非常落后,布和棉花都无法自给,绝大多数都依靠从外面进口,有时甚至占到了进口货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在抗日战争这个最为关键的时期,大力推动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鉴于此,边区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来发展边区的农业,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支援。边区政府发展农业的一项极其重要举措就是为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贷款,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生产。然而在陕甘宁边区这么一块贫瘠的地方,农业发展是否具备有利条件、容纳资金的潜力,农民是否真的需要农业贷款,是笔者以下论述的两个问题。


一、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


(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纲领和政策的制定,不仅明确提出“边区的经济建设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而且进一步指出“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得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发放低利农业贷款,活跃农村金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不像华北和华中那样处于战争的第一线,这就为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抗日战争这个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八路军战士和普通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自给,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培养民力,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发展生产,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同样强调 “经济建设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1937 年中共中央发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经济纲领指出“必须解决农民困难,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1941 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就要解决贫苦农民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的困难”。 1941 年 2 月 27 日林伯渠在边区县长联席会议上强调“发展农业应视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一环。发展农业应该以增加粮食的产量为主,这就要继续开荒、修水利,提高收获量。实行低利农贷,活跃农村金融”。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中,林伯渠讲到“农业方面要发动民众组织劳动互助社,帮助农民解决耕牛、农具、种籽的困难,并发放农业贷款,以流通农村资金”。总之,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边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边区耕地资源充足
耕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农产品产量的高低。陕甘宁边区可耕地面积约为 4000 万亩,约有 80﹪的可耕地还未开垦。整个边区包括陕北、陇东、宁东南,北起府谷、横山,南达淳化、旬邑,西至固原、豫旺,东临黄河,南北约九百里,东西约八百里,北有丘陵盆地,南有关中平原,可耕地约有 4000 万亩。但是 1937 年以前,由于水旱灾荒、国民党军队的围攻等原因,导致耕地面积急剧缩减至 8431006 亩,仅占到可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而荒地面积不断扩大,共有五分之四的可耕地荒废。 “大约西部地区荒地占五分之三,东部地区荒地占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地方荒地占到了五分之四以上”。通过土改、鼓励私人开荒、优待移难民垦荒等措施,边区农民“不患无地可耕”。经过土地革命,农民大都分到了土地,每个人分的土地最少不少于 6 亩,最多的则超过了 60 亩。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允许一部分土地出租,但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和定价,“租地按荒地、熟地、山地、川地的区别,每垧出租平均都在一斗以下”,这就使农民租地的成本也很低。陕甘宁边区政府特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开荒,优待移难民垦荒。政府明确规定“公荒谁开归谁所有;私荒如果地主不开,他们即可自由开垦,并且三年免交地租”。边区还特别颁布《陕甘宁边区优待移难民垦荒条例》,奖励移难民开荒。凡是移难民从事垦荒者,不论本人以自力耕种或以资本雇人耕种,均得享受下列优待:“甲、无论自力或雇人开垦之公地,其土地所有权归移难民,并由县政府发给土地登记证,开垦之公地三年免收公粮;经开垦之私荒,三年免纳地租,由政府规定统一的租价,并保证移难民的永租权。乙、如因种菜或种粮需少许熟地,可呈请政府,酌予调剂。丙、垦殖之移难民,在最初三年,免征一切劳役、税役”等等。农民能够获得足够的土地,这就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劳动力资源充足
农业劳动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首要的和能动的因素,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将会大大推动农业的发展。抗战期间,因自然灾害、日军侵华等原因,先后约有 26 万移难民涌入陕甘宁边区,1937 至 1945 年各年移难民统计情况如表 1.13所示。绝大多数移难民的职业都是农民,据统计“赤水、淳耀、新宁、宜耀四个县的移难民中,农民占全部移难民人数的 93.6﹪”,可见农业劳动力非常充足。据不完全统计“1940 年前半年外来移难民共 5846 户,19047 人,分布延安约 2699 户 8991人,华池 250 户 1133 人,富县 212 户 404 人,甘泉 409 户 1413 人,延川 105 户 489人,延长 669 户 2239 人,安塞 616 户 3653 人,合水 164 户 452 人,安定和洛川一带也有一些。根据华池白马区的调查,212 户 479 男人中 452 人能劳动,455 女人中 402 人能劳动,可知他们潜在着很大的农村生产力”。1942 年延安县总人口55198 人,其中五分之一即 12693 人都是外面移来的难民,其中全劳动力有 8246 人,半劳动力有 5754 人,占到了全边区劳动力人口的五分之一。数量如此庞大的移难民,如果能够在边区“人尽其力”的话,那将会为边区农业带来巨大的生产力。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政策的实施


为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对资金的需求问题,陕甘宁边区政府实施农业贷款政策。为使边区农贷的发放制度化、规范化,边区政府和边区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障农贷的发放,主要有:1942 年 1 月公布的《农业贷款暂行章程》;1943年 1 月 15 日颁布的《陕甘宁边区三十二年度农贷实施办法》、《陕甘宁边区奖励植 棉贷款条例》、《陕甘宁边区青苗贷款条例》;1943 年 3 月 6 日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章程》。此外,为做好农贷工作,边区农贷人员还于 1943 年编写了《农村贷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在农村大力宣传农贷的纪律和注意事项。针对移难民农业贷款,政府还在《陕甘宁边区优待移难民垦荒条例》和《优待移民实施办法》中作了相应的补充。边区政府给农民发放的农业贷款数额较大,年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1941 年发放农贷数额为 23.5 万元,1942 年增至 800 万元, 1943 年给农民发放 2780 万元(不包含给机关发放的 920 万元农贷),1944 年发放 1 亿元,1945 年增加至 5.99 亿元。而且发放的农业贷款种类非常齐全,按照贷款用途主要分为耕牛贷款、农具贷款、青苗贷款、植棉贷款、纺织贷款、养蚕贷款、种籽贷款、农田水利贷款 8 个种类。因为边区的农贷以迅速求得实效,快速增加粮棉产量为前提,所以边区的农贷是以耕牛、农具、青苗、植棉贷款为主,以纺织、养蚕等农村副业贷款为辅的,因此各类贷款发放的比例也是不同的。以 1942 年农贷为例,耕牛农具贷款占 39.1﹪,青苗贷款占 28.5﹪,植棉贷款占 23.5﹪,纺织等副业贷款占 8.9﹪。现将各类贷款的具体政策和落实情况加以概括和分析。


第二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政策.................. 18-27
一、耕牛贷款.................. 19-21
二、农具贷款.................. 21-22
三、青苗贷款.................. 22-23
四、植棉贷款.................. 23-25
五、纺织贷款.................. 25
六、养蚕贷款.................. 25-26
七、种籽贷款.................. 26
八、农田水利贷款 ..................26-27
第三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的特征 ..................27-36
一、以贫困农民、移难民为主要贷放对象.................. 27-29
二、农贷与生产互助运动相配合 ..................29-32
三、农贷低利、无息发放,困难借户可分期..................32-33
四、实行“实物贷款” ..................33-35
五、农贷与农民自筹资金相结合.................. 35-36
第四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 36-40
一、促进了边区农业的发展.................. 36-37
二、巩固了边区的金融事业.................. 37
三、提高了边区政府的威信 ..................37-38
四、改变了农村阶级结构 ..................38-40


结论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外有日军侵略、内有国民党封锁、自身经费又极为困窘的情况下,还为边区的贫苦农民和移难民低利甚至无息发放农业贷款,而且不以信用为前提,只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举和壮举。农贷的发放,有效地解决了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对资金的需求问题,使边区农民不仅“有地可耕”、而且“有力可耕”,同时巩固了边区的金融事业,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在发放农业贷款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好的方法,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方法和宝贵经验,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放好农业贷款,首先需要政府立法和监管,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农业贷款的有序进行,通过监管保障贷款工作能依法进行。
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使农贷的发放规范化,便出台了《农业贷款暂行章程》、《陕甘宁边区三十二年度农业贷款实施办法》、《陕甘宁边区青苗贷款条例》、《陕甘宁边区奖励植棉贷款条例》、《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章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而且制定奖惩条例,对违反农贷规定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其次,调查研究、民主讨论、走群众路线是放好农业贷款的基本方法。谁需要贷款发展生产、放给谁、放多少款才能解决问题,这都需要调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发放农贷之前,先对边区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贫苦农民和移难民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又是最贫困最缺乏耕牛、农具等基本生产资料的群体,所以决定将农业贷款主要贷给他们。贷多少款,则由群众组成农贷小组进行民主讨论。积极听取、采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反对干部包办、徇私舞弊。最后,农业贷款要配合相应的技术支援。为使农民拿到贷款后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农业生产,政府可派专家组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发放农田水利贷款时,便派水利专家到各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这为我们今天更好的进行农贷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金融》,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编《陕甘宁边区金融报道史料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编辑委员会编《陕甘宁边区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
5.西北五省区编撰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6.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7.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
8.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抗战的中国丛刊之二:抗战中的中国经济》,1957年。
9.延安时事研究会编写《抗战中的中国经济》,抗战书店,1940年。
10.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