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及国民生态意识塑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30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1导论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战争和社会动乱,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强度不断深化,使起初局部的生态问题逐渐演变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随着世界范围生态危机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因为生态危机已经妨碍到人类以实践的方式生存和发展,可供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界范围正在逐渐缩小,人类的实践活动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根据已有研究,人自身就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引发。生态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由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它还与工业社会带来的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些文化、观念体系被科学技术所放大,传播到全世界,成为流行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人对自然的生态意识匮乏。要解决生态难题,就必须从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观念、生存意识入手。
.........


2生态与文化的生态转向

2.1文化视野下的生态
在自然基础上创造人类文化价值需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不能损害地球基本生态过程。自然界的许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逝去这些价值人类将无法生存。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由植物光合作用幵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这个过程是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的条件,是人类创造文化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二是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湿地、荒野等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表面看来对人类无太大作用,但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了今天,文化与自然相互渗透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自然价值已经渗透于所有文化价值,一切人类文化价值的基础是自然价值。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生态环境问题时,就能够领悟到生态环境问题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也就是说,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消除生态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就必须构建新的文化。

2.2生态的价值
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既有外在关系也有内在关系,而外在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实践关系。从实践层面看,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是联系人和自然的最基本的纽带。人是实践的主体,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个关系中,只有当自然物进入人的生产实践领域,自然物才具有了价值。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所引发的后果,例如,森林对于人来说,具有“经济价值”和“资源价值”。要实现森林的这种价值,就必须把森林砍掉。只有如此,森林才能变成“木材”进入生产领域,以实现其经济价值。所以,生态的经济价值也可以说是一种“消费性价值”。

3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43
3.1生态文化的概念.........43
3.2生态文化的结构.........44
4国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87
4.1国民生态意识的界定..87
4.2国民生态意识的现状...........88
5生态文化视阈下的国民生态意识塑造...........99
5.1国民的生态理念...99
5.2多维的生态意识............107

6生态文化视阔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价值诉求

6.1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
国民的生态观念是在国民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为指导而建立的对生态文明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是国民的深层次的生态意识。国民生态观念具体包括生态道德观念,生态审美观念,生态法制观念,生态消费观念等。生态观念是个人生态素养境界、社会生态文明水准的体现。生态观念的树立,有利于人们更加充分把握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激发人们自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意志,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前提。

6.2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原则
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为塑造国民的生态意识提指明了方向。但仅有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生态意识塑造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所谓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原则,就是在国民生态意识培育、塑造的动态过程中必须始终牢牢坚持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它是依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内在生态规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外在规律以及国民生态意识塑造活动的特殊性,将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生态教育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准则。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原则是国民生态教育特点的反映,坚持生态教育原则,有助于协调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关系,有助于统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助于生态教育目的的实现。
............


7生态文化视國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途径

最后,还应不断加强环保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享有更好环境权益的根本要求,符合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但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环保民间组织应该做好政府想做但暂时还来不及做的事情、或是没有精力做的事情,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关系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维护、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问题;应积极开展国际民间环境保护交流合作,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好的经验,为为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