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品在各国家间的运输成本逐渐减少,因此国际分工的模式由原先各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变为各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中间品。这一变化将各国之间的协作变得更为紧密,并且将原先的生产过程细分为各个小的生产环节进行,不同国家只需进行有竞争优势的生产环节,从国外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中间品,相对独立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简称 GVC)的各个生产环节中。
1.1.1 研究背景
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品在各国家间的运输成本逐渐减少,因此国际分工的模式由原先各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变为各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中间品。这一变化将各国之间的协作变得更为紧密,并且将原先的生产过程细分为各个小的生产环节进行,不同国家只需进行有竞争优势的生产环节,从国外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中间品,相对独立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简称 GVC)的各个生产环节中。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一直以充裕且低廉的劳动力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近些年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中,这些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着和我们相同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弱化了我国在国际分工模式中的竞争优势。为了加强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持续不断地获取贸易利得,我国需要嵌入全球价值链生产模式,通过参与更多的产品生产环节获得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利得,通过发达国家技术外溢效应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国内技术水平的升级优化,最后实现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技术水平的进步。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全球价值链的提出与演进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到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与合作日益密切。回观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现如今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普遍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增加值贸易。
对于一国或以地区来说,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指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产品无法在国家地区间进行双向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运输、信息、管理等手段的现代化,之前的产业间分工和贸易已经无法满足这时各国之间的生产与贸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所能够专业化生产的特定产品,产业内分工从此形成。
由于各国大量投入资本建设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发展越来越迅速,运输和通讯等手段的现代化导致国间的贸易成本远远小于其在本国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进口中间产品来替代自己在国内的生产。除此之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也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国际分工向全球价值链生产模式发展。早期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之有关的具体行为上,例如外包。Arndt(1997)在要素禀赋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产品内分工的外包行为,发现外包行为通常会通过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外包行为能够提高就业和工资水平。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与生产率异质性理论的支持下,Helpman(2006)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上产品内分工时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做出最优决策。具体来说,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海外投资,劳动生产率中游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选择外包一部分生产环节给国外厂商,劳动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选择外包给国内企业完成产品生产。
上述文献主要是从企业的行为出发研究不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的外包决策,但是要想更好的研究产品内,从更高的维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以产品生产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分析某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产品内分工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
第 2 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理与路径分析
2.1 产品内分工的来源和基础
一国的产品内分工模式决定了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什么地位,卢锋(2004)根据已存在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产品内分工的概念性框架,并尝试利用所构建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论分析产品内分工和国际间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来源,最后将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形式的分工方式作比较。得出结论:产品内分工概念中的核心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不同的生产区段,在不同区域或国家分散性的展开生产活动,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根据卢锋(2004)所提出的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是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动力源泉,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进一步将其扩展至产品内分工。
2.1.1 产品内分工与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能够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同而导致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每个国家在与别国进行贸易往来时都应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活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都获利。
之后新古典贸易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新古典贸易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够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获利,主要是因为在国际市场未开放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在各自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后由于产品供需关系决定的相对价格各不相同。下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一个国家在开放国门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时是如何获利的。
...........................
2.2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在实证部分,本文需要借鉴程大中(2015)的研究,采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利用矩阵运算的方法构建一个指数来代表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可以体现出各个行业的产品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向。本节从国家投入产出表出发,进一步说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各数据所代表的含义。
2.2.1 全球价值链下国家投入产出表的应用
站在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一个企业在产品的整个生产链上很可能扮演着要素生产者角色的同时,也扮演着要素需求者的角色。所以这些行业间要素流动的数据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产出表来表示出来。
从下表 2-1 中的第一行可以看到产出包含两个部分: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其中中间使用部分用来表示用于其他行业生产工序的产品,最终使用部分则表示产品使用者花钱购买所获得的最终商品与劳务,比如消费品、用于出口的产品甚至一些固定资产投资等。而从表 2-1 中的第一列可以看到投入也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中间投入和增加值部分。中间投入部分是该行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增加值部分在表中可以看到,指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要素,或最初的投入。
国家投入表中的投入与产出实际所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产品的生产过程。投入是从产品加工的方向来考虑,产出是产品使用的角度来考虑。将不同行业的所有产品同时用者两种指标来考察并汇入同一个表中构成了以下投入产出表:
........................
3.1 中国服务业各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测算及分析................................... 26
3.1.1 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测算方法........................ 27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7
第 4 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生产率效应的实证研究.................... 36
4.1 基础模型构建....................................... 36
4.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预期结果...................................... 36
第 5 章 提高我国服务业价值链嵌入程度和 TFP 的对策建议................. 43
5.1 加强引导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 43
5.2 支持资本密集型行业与其他行业协同发展.................................. 44
第 5 章 提高我国服务业价值链嵌入程度和 TFP 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引导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
现如今,虽然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上与其他各行业之间的产品要素往来密切,并且在全球价值链上嵌入的的环节也较为广泛,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继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的生产环节普遍较低,这种现象称为“低端锁定”效应,阻碍了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提升技术水平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发展。
为了改善“低端锁定”现象,解决其对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造成的负面效应,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引导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好的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嵌入:首先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教育入手,增加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才培养,让这些投入的人力资本对每个生产环节产生有效影响,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次是出台产业集聚优惠政策,向一些实现产业集聚并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税收减免政策与房屋补贴政策等;第三是支持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生产模式上进行优化与升级,如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生产升级。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随着各国在国际间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来,利用全球价值链的生产模式来进行产品在国际间的生产合作。根据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中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多是在研究制造业,所以在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下,
研究我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的生产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等各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生产率效应,通过对 2005 年至 2014 年我国服务业 14 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及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是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本文在产业上游度的基础上,参考程大中的方法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指数 degvc,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某行业再全球价值链生产模式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对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矩阵运算和分析,分别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角度来介绍,首先从中国服务业整体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来说,degvc 指数呈现递增趋势,说明我国服务业在生产模式上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持续深入。其次,在 2005 年至 2014 年间,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 degvc 指数有明显的增加,其中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 degvc 指数平均值较高的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37)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23),上述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参与的程度较高,符合行业的固有特性。
第二,本文运用索洛残值法估算了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来表示生产率效应。通过最小二乘法测算出的 2005 年至 2014 年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其中 2008 年至 2010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短暂的下降状态,造成这种趋势存在的原因是 2008 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的服务业企业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与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 degvc指数相似,除了服务业整体外,也应该测算中国服务业各行业在 2005 年至 2014年的变化趋势,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最高的三个服务行业都是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全要素增长率根据行业的要素密集度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三,为了证明第二章关于我国服务业全球价值立案嵌入程度的生产率效应的假设,本文通过对 2005 年至 2014 年中国服务业 14 个行业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指数 degvc 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作为控制变量的研发密集度通过实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不符合最初预想,在 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增大对我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是阻碍技术进步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前我国虽然在努力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个控制变量出口密集度实证结果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我国目前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上依然以加工贸易为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