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物流服务谈谈铁路物流企业经营方式问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9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论文的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现代物流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建立相应的规划以及发展战略,参与到现代物流的事业中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重要支柱,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运输方式。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对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投资合理增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便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他交通方式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铁路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当前,铁路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幵,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为促进铁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13年6月15日,铁路总公司开始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推动我国铁路货运走向市场,实现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快速转变。在这次货运改革中,铁路总公司再次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实现一条龙服务、一个部门管理、一个窗口受理、一口价收费、一张货票核收、一本帐核算和一套系统控制,加快铁路市场化的步伐,推进铁路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1.2论文的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铁路物流企业还难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物流服务,在实现全程同一质量的标准化服务、拓展全程物流的业务范围、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程物流利益分配办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障碍,铁路物流企业之间以及铁路与社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调整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于铁路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针对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深入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物流市场需求特征以及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铁路可采取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给出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物流企业的三种经营模式,并对三种模式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为铁路发展全程物流提供依据,增强全程物流经营人的全程物流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同一质量的全程物流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加快铁路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
通过设计信任、激励和约束三种协调机制,对参与全程物流服务各成员的经营活动和行为进行直接协调,从而降低铁路物流企业的成本、充分调动全程物流各环节成员企业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全程物流服务质量水平,为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提供保障。
充分考虑影响全程物流服务下物流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修正夏普里值法的利益分配模型,公平合理的对全程物流服务进行利益分配,对参与全程物流服务的企业起到激励作用,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各企业自愿主动的参与到全程物流服务过程中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全程物流服务,推进铁路向现代物流发展的进程,增强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典型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旳状况分析

国内外一些典型的货运企业已成功地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而我国铁路物流才刚刚起步,发展物流经验不足,物流技术有待创新,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因此,本文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的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现状和特征,结合我国铁路现状,借鉴其发展现代物流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铁路尽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2.1典型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情况
本文选择德国铁路、美国铁路、马士基集团以及中远集团作为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对其转型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阐述。
2.1.1德国铁路
德国铁路股份公司,简称德国铁路由德国联邦铁路和德国国营铁路于1994年合并而成,实现了政企分幵,是仅次于德国邮政的世界第二大运输企业,也是欧洲最大的铁路运营商和铁路基建商。1999年1月1日起,德国铁路集团公司被分解为集团公司的管理部门和由集团公司完全控股的长途运输公司、短途地方运输公司、货物运输公司、铁路基础设施公司以及旅客车站公司,这五家分公司都有权以股份有限公司的身份独立经营。2005年德国铁路进行了集团重组,内部划分为客运、货运及物流和基础设施三个核心业务部门,实现集团内部的网运分离。
(1)提供“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
德铁辛克铁路为客户提供“门到门”一体化服务,开展集装箱公铁联运,积极拓展全程物流服务,德铁辛克铁路主要依靠货运点、专用线自有汽车和子公司汽车提供一体化“门到门”服务,货运点和专用线通过与汽车运输公司签订合同,得到重载汽车的优先使用权,为“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提供保障。在“门到站”和“站到门”短途运输需求量不高时,重载汽车即可自由安排完成其他运输任务。德铁集团为公铁联运制定统一运输合同,以提供公平有效的协调机制,保证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同一化的全程物流服务。

2.2典型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借鉴
通过上文对典型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情况分析,提出对我国铁路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可借鉴的经验以及我国铁路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启示,为铁路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提供依据。
(1)从经营思想上向全程物流转变,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拓展“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是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内容,也是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铁路应通过拓展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增值服务,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加强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为客户提供“门到门”一体化全程物流服务。
(2)通过物流外包整合社会物流企业,提升全程物流服务能力。
通过上文对德国、美国铁路和马士基向物流企业转型的分析可知,整合专业物流企业是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捷径。我国铁路在发展现代物流的起步阶段,由于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物流服务经验不足、物流服务能力不强,因此,可以通过采用收购、战略合作、委托代理等方式,整合专业的物流企业,引入先进的物流服务技术,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延伸物流增值服务,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利用铁路自身优势,与专业物流企业优势互补,降低物流成本。
(3通过战略联盟整合铁路内部资源,完善全程物流网络。
目前,我国的铁路局物流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个体,局和局之间战略目标并不相同,跨局合作时难以协调,这为实现铁路同一标准化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带来了阻碍。我国铁路可借鉴美国铁路发展的经验,通过铁路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模式联合经营,整合铁路内部资源,完善铁路全程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统一质量、标准化、一体化的“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

3我国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思考.........15
3.1物流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15
3.2铁路适应物流市场需求进行的经营调整.......17
3.3目前铁路发展现代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19
4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经营模式分析..............23
4.1铁路发展全程物流服务的内涵与经营模式分析........23
5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物流企业经营的协调机制设计.........31
5.1协调机制概述.......31

6全程物流服务下物流企业利益分配的方法

6.1利益分配的原则
全程物流服务的利益分配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公平合理的分配利润,充分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互惠互利原则
利益分配时要保证每个成员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利,避免部分成员盈利,而部分成员亏损的情况发生,使每个成员企业都能有利可图。否则会影响成员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合作破裂。
(2)个体理性原则
虽然合作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各合作成员的优势,增强合作整体的竞争力,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但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最终目标就是盈利,因此每个成员企业都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参与合作所获得的收益理应大于未参与合作时的收益,以防止机会主义的出现。
(3)风险挂钩原则
合作给成员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会影响企业的投入、努力与决策,也给合作的整体带来潜在风险。因此,在利益分配时,应将风险与收益相挂钩,根据成员企业承担风险的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避免败德行为,增强成员积极性。

7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本文在全程物流服务的背景下,围绕铁路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铁路发展全程物流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体来说,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本文在典型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经验借鉴以及物流市场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特征与表现,提出了我国铁路现阶段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我国铁路可采取的经营对策,包括从全程物流服务的视角思考企业的经营活动、我国铁路的经营管理模式亟需进行适应性变革、物流企业在提供全程物流服务过程中缺乏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以及铁路物流企业和其他路内外物流企业在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合作过程中需要建立相适应的协调机制。
(2)针对我国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可采取的经营对策,论文阐述了全程物流服务的内涵,提出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物流企业的自主经营、战略联盟和物流外包三种经营模式,分别阐述了这三种经营模式的内涵、运作方式和特点,并对这三种经营模式进行适用性分析。
(3)论文分析了全程物流服务过程中协调机制的必要性,从信任协调、激励协调和约束协调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全程物流服务下铁路物流企业经营的协调机制总体框架,并完成了铁路物流企业信任协调机制、激励协调机制和约束协调机制的设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